《擦亮手中的“核电名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23
  • 秋高气爽好时节,正是硕果飘香时。日前,从国家核安全局传来了喜讯:电建核电公司持有的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许可证增加了核燃料循环设施后处理厂设备安装及核安全(1E级)电气设备安装资质,成为集团公司第一家拥有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许可全项证书的企业,作为全国持有此证书仅有的两家央企之一,中国电建这张“核电名片”愈加闪亮。

    回顾核资质增项升级的圆梦历程,从立项跟踪到潜心研究,从材料编制到成功获批,凝聚着电建核电公司“核电领先、转型升级”的发展理念,浸透着电建核电人矢志追梦、敢于争先的心血和汗水。

    与“核”结缘 八载圆梦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电建核电公司就成功参与了建设我国首台大型核电站——大亚湾核电一期2台900MW机组、岭澳核电二期2台1000MW机组。核电项目的顺利投产,彻底点燃了电建核电人的自信与激情。在赢得核电专家广泛赞誉的同时,踏出了一条核电工程建设的探索之路。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想要在核电建设领域抢占制高点,就必须取得专业许可资质。为此,2009年7月,公司决定启动核安全机械设备安装资格许可证取证工作,公司严格遵照国家核安全法规的要求,快马加鞭做好核资质申请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资质申请初期,操作规范和行业标准成了电建核电公司遇到的首只“拦路虎”。 2009年,公司未雨绸缪,大力拓展企业资质和储备核心能力,着力打造山东省核电站常规岛及辅助设施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核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于同年7月正式向国家核安全局提交了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资格许可证申请报告及相关材料。为编制《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质量保证大纲》,公司多次邀请核领域专家指导,并反复征询相关单位的意见,历经了四次升版,核质保体系日臻成熟。

    天有不测风云。受日本福岛核安全事件影响,核资质申请工作不得不暂时停止前行的脚步。核模拟件制作项目部的成员们清楚地认识到:企业要想取得资质,一定要借此机会深练“内功”。2015年,公司制定了“核电领先”的企业发展战略,明确将“核电建设”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支柱产业。同年,山东省省级核电站常规岛及辅助设施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

    国家核安全局在冻结核资质审批多年后,2017年重新启动了对电建核电公司的资质审查。正值岁末,正是各部门最忙的时候,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相关部门员工加班加点,废寝忘食。一字一句地阅读最新技术标准,努力补齐补全质量管理短板。逐篇逐段地校对技术审查资料,不断完善完工报告等一系列材料。

    2018年3月9日,公司微信和QQ工作群的一条消息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资质申报成功啦!”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终圆梦。作为中国电建培育的核电专业化龙头企业,这意味着电建核电公司成为全国范围内同时拥有电力总承包特级资质和核资质的三家工程企业之一。

    百尺竿头 再掀新篇

    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许可证的成功获取,为公司涉足更广阔、更高端的核电建设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对电建核电人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种难得的跨越式提升的机遇。

    “只有不断将核岛安装证书增项升级,才是核电发展的不竭动力。”分管核电业务的公司副总经理王学武坚定地说。2019年11月,在前期筹备会议上,王学武亲自部署,要求加快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自有核电人才储备。安排各单位对标跟进,落实好各项资质升级就位工作。做到持续发力,统一部署,发挥铁军精神完成核资质评审,尽快完成取证资料编写任务。只待号令一声响,东风劲吹满目新。公司核安全电气取证工作正式拉开帷幕,极大地激发了电建核电人敢闯敢试的强大热情。

    核岛安装证书增项升级对申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忙碌与压力也随之不告而至。公司模拟件项目部组织人员马不停蹄地前往荣成项目部,与相关核电行业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就取证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许可证申请单位技术条件要求,分别从法人条件、人员要求、厂房条件、装备能力、施工业绩、安装技术、工艺试验情况等方面做了大量收资。对于项目部员工而言,通宵达旦早已是家常便饭。一遍遍论证,再一遍遍推翻,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赋予了电建核电人前行的动力。历时一个月,公司模拟件项目部终于赶在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将厚重的申报资料正式递交至国家核安全局。

    增项升级之路虽充满艰辛,电建核电人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每一步小小的推进,都是电建核电人在核电逐梦的浪潮中奋勇搏击的身影。

    同心战“疫” 勇立潮头

    2020年初,紧张的工作本应暂时告一段落,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却蔓延至祖国大地。封城管制,那就居家办公;禁止聚集,那就远程会议。疫情期间,核模拟件项目部先后在微信群下发学习课件总计12个,包括核质量保证法规和法规、核安全法律法规、核安全文化理念及经验反馈、核岛主要设备安装、仪表安装与敷设、核电站验收移交程序及核岛焊接技术规范等。虽然员工们都佩戴着口罩,却无法遮盖他们不惧困难、迎难而上的决心。

    四月伊始,随着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企事业单位有序复产复工,取证申请也收到了苏州热工院、核与辐射安全中心Q1问题的积极答复。公司各相关单位紧密协作,拧成一股绳,于4月22日完成了问题汇总并印刷成册,递交至国家核安全局。

    2020年6月23至24日,国家核安全局组织专家对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和苏州核安全中心提交的电建核电公司的申报资料进行了专家评审。经过两天的紧张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电建核电公司申请文件情况属实,人员配备、设备能力、检验试验、质量保证、施工业绩等各方面能够满足法规要求,一致同意该公司提交的全部资质申请。此次顺利取得增项安装资质,为电建核电公司全面进军核电站核岛安装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挺立潮头永争先,而今迈步从头越。核电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为应对火电行业日益萎缩的严峻形势,电建核电公司确定了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工作思路,深入研究国家能源政策和发展趋势。积极实施核电领先发展战略,全力投身于核电建设。凭借着优异的核电业绩,公司成为中核、中广核、国家电投三大核电集团的合格承包商,为国家核电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时间见证着电建核电人永不停歇的脚步。公司将继续紧跟时代步伐,抢抓机遇,在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下,以在建核电工程项目为发展平台,不断加大核电技术研发力度,全力打造企业尖端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积极提升核电品牌影响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作为中国电建第一个拥有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许可全项证书的企业,电建核电公司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乘着核电业务升级的东风,向成为全国核电建设领域“排头兵”的目标继续前行。

相关报告
  • 《拿什么擦亮工业软件这颗“明珠”?》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5-12
    •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关键软件成为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的题中之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如果没有工业软件,制造的生产、管理、营销过程很难数字化,这让制造业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又如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曾如是表示。 在调研中,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发展工业软件,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值得长期深入关注。 抓住时机 “我们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如果没有工业软件的支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的发展都将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公开表示。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秘书长、北京索为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义章认为,“工业软件的形态是软件,核心是工业技术,把工业技术软件化是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核心。”传统工业软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设计仿真工具,如 CAD/ CAE/PDM 等;第二类制造过程和企业运营管控,如 MES/ERP/MOM 等;第三类产品集成研发平台,如 IPD。 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工业软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第一类也就是工具类需要补齐较多关键核心技术,国内华天、中望、安世亚太、瑞丰协同、英特仿真等公司正在奋起直追,但需要时间验证来建立技术迭代能力。第二类与国际水平接近。第三类国内工业软件与国外差距并不太大,但意义重大。“最近国家大力投入工业软件,工业软件很重要,我们希望能够拿回主动权。”倪光南认为,我国当前具备资本、市场、人才等条件,软件理应是我们的优势领域,应该有所建树。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软件产业消费国,还拥有居世界第二的软件从业人员。倪光南认为,中国具备发展软件业的有利条件:体量大,软件产业规模发展快,软件人才资源丰富。 2021 年 11 月,工信部印发了《“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为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政策支撑。在政策红利释放下, 2021 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 2414 亿元,同比增长 24.8%,高出全行业水平 7.1 个百分点。“2022 年,软件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依然是主攻方向,并将在融合中不断释放新动能。”赛迪研究院信软所信息技术研究室主任许亚倩表示,随着融合应用的日益深入,工业软件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有力支撑我国软件产业链升级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勇于探索 条件已然具备,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 行业专家认为,传统工业软件的全球整合已经完成,并购标的已经被达索、西门子等巨头基本收购完毕,传统巨头目前正在打造全价值链的一体化数字化平台解决方案,如达索 3DE 数字体验平台和西门子的Xcelorator 集成协同平台,形成了封闭的自我产品生态圈。与此同时,整个行业也开始进入工业互联网、工业APP、低代码平台等新赛道。这意味着,我国需要特别支持国内产品全寿命集成研发平台的完善和应用,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能集成兼容传统的工业软件,提升工程师的使用效率;还能保障企业核心数据资产和信息安全,占据数字化转型的制高点;同时还是带动国内工业软件发展和建立生态的关键;此外也要加快工业 APP 等工业新型软件的发展。国内安世亚太、索为等一些公司在开发产品全寿命集成研发平台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例如,索为公司历经十五年自主研发的基于 SYSWARE 工业操作系统开发的 IPD 平台和工业 APP 开发平台,已集成了数百种商用工具软件,能够满足复杂产品论证、设计、建模、仿真、试验等研制工作。同时,这些平台可以提供低代码、图形化、一站式的工业 APP 开发环境,帮助工业企业把存在于手册上、书本上,甚至工程师脑子里的知识转变成工业 APP ;可以实现企业自主研发体系的构建,提高企业研发与设计效能。 目前已有 200 多家大中型企业、20000 多名工程师在使用;形成了 7000 多个工业 APP 解决方案。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外工业软件巨头在产品研发设计领域按系统工程的逻辑收购布局需求、仿真、建模、验证等软件,打造产品设计研发的完整平台,让用户在一个平台上完成所有任务,大幅提高了使用体验。从竞争策略上来看与单独推荐工具的方式相比有巨大的优势。我国需要利用现有的能力和基础,打造自己的平台产品,避免工业软件被国外高度垄断。目前以索为为代表的平台一方面能够解决企业研发任务数据模型的全寿命周期管控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将需求和能够解决问题的工程师团队相链接,快捷地提供工业技术软件化的解决方案,把解决方案沉淀成为可以重复使用的工业 APP,未来更可以组合成为新的工业软件,实现企业产品研发创新的需求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供给匹配。此外,平台对于国产工具软件培育也至关重要。一直以来,不少制造业企业不敢用没有经过验证测试的国产工具软件,造成国产工具软件缺少验证环境。为此,索为平台提供了双线解决方案:在实际工程应用主线外,建立可以测试验证国产工具的辅线,来迭代验证工具软件,保障使用效果。在专家看来,国内工业软件的发展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巨头的“从工具到平台”路径,更应考虑自己的国情,积极探索“从平台占领制高点同时大力发展工具,逐步整合形成我国自己的工业软件生态”的发展思路。
  • 《唐旭东:擦亮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14
    • 清晨7:00,离开诊的时间还有1个小时,北京西苑医院门诊一楼18号专家诊室的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不过这个长队有些特别,排队的不是人,而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五颜六色的行李箱,它们的主人则坐在离此稍远的候诊区的长椅上,有的在眯着眼休息,有的在交头接耳探讨病情。 一袭白色的身影疾步走进诊室,速度太快,人们甚至都没来得及看清是谁。 人群中有点骚动,来了! “专家”看了眼腕上的手表,算算时间,对助手说:“下午要赶飞机去杭州参加研讨会,就加7个号吧!” 2024年4月25日,上午8:00,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首席研究员、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唐旭冬,开始了他日复一日的分秒必争的一天。 人还没来得及坐下,第一位患者——一位大叔就愁眉苦脸地进来,手里捏着厚厚一摞检查单,“大夫,我是从辽宁盘锦来的,在我们那嘎达检查说是胃萎缩,已经萎缩3年了,你看我这还能治不?”唐旭东接过检查单一边翻看一边问道: “胃怎么难受?” “一阵阵疼,吃下就打嗝。” “食欲好吗?” “还行,总是觉得不怎么饿。” 看完检查单,趁着继续问诊的工夫,唐旭东切了切患者的脉,给出了答案: “我看了您的胃镜检查报告,连续3年都是胃窦部的轻、中度萎缩,没什么风险,不用担心。” “都3年了,真的没事?”大叔还是有些不放心。 “真的没事,我给您开几服药,主要是消除症状和炎症,保护好胃黏膜就行。” 说着话的同时手里不停写着方子,问诊结束,方子紧跟着就出来了。感觉唐旭东有两个大脑,一个负责说话,一个负责看报告、切脉、写方,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又配合得天衣无缝。 “两个大脑”是怎么长出来的? 1979年,16岁的唐旭东考上了扬州医学专科学校中医专业,在此之前关于中医到底是什么他几乎一无所知,反正是父母帮他选的,理由很简单:“干净,不像西医整天开刀、流脓淌血的。” 学中医的过程大多是枯燥的,离不了死记硬背。一次跟老师看中药标本时讲到吴茱萸,唐旭东也没多想随手包了一小包扔在宿舍里就没再管。放暑假了,总算能松口气了,没承想嘴唇得了疱疹病毒感染,火辣辣的针扎一样疼,可偏巧又没有药治。 病急乱投“医”的唐旭东想起了带回家的那一小包中药标本吴茱萸,《中药学》课堂上刚讲了吴茱萸研末醋调外敷足心具有引火下行的功效。快,赶紧找出来,捣碎,用醋调和,抹在伤湿止痛膏上,贴在脚底。一觉醒来,疼痛全无。 神了! 让他感觉“神”的,不是自己治了自己,而是老祖宗的方子。从此,他对中医经典奉若神明。 毕业后,唐旭东在江苏连云港市中医院工作,跟着院长还有70多岁的老院长在门诊抄方子——这个极其枯燥却是大医必经之路。 在唐旭东看来,学中医最重要的3件事,读经典、跟名师、干临床。尤其跟名师抄方可以直接地学到经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扬州医专读书时,苏北医院是学校的附属医院,医院的中医部由名家任达然老先生的三位传人坐镇,刚入门就能跟着名医抄方,唐旭东无疑是幸运的。 后来到了山东、北京求学,师从王文正和董建华老师,三年时间两年半还是抄方。 方子有了还要会用。中医强调感性技术,同样的症状,不同的患者,开出的方子也会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病人,也能够开出十人十方。 一切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也是中医“活”的灵魂。可在这“灵魂”面前,不知难倒了多少中医学子。 2024年5月8日,晚上8点,晓堂方药沙龙的线上活动准时开始。本以为只是唐旭东带的几个博士生、博士后,视频显示参会人数却有50人。一问才知,这里面不光有他现在的学生,过去的学生,各地慕名拜师的学生也不少,大家聚在一起就一个经典方剂的临床使用深入讨论。 “唐院长,我总觉得烧心,一个劲儿地往上反酸水,有时候甚至觉得堵喉咙。”说完又赶紧指了指小腿,“这儿,这儿凉,是那种从脚心蹿上来的凉,吃了两个月药也不管用,您赶紧帮我看看。” 进来位大妈,一坐下就用手顺着自己胸口,不等医生问诊就忙着诉苦。 巧了,一连3个患者都这么说,就像“商量”过似的。 唐旭东很快出方。 西医认为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功能性疾病是分节段诊断的,很精细,治疗也是分别针对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疾病进行抑酸、或促动力等单靶点干预。这种治疗方式打靶准、见效快,但远期效果往往不佳,有时候还会“摁下葫芦起了瓢”,使得各种症状反复。中医将全消化道看作一个整体,治疗上消化道病症(反流、胃胀、胃痛等)一定会顾及下消化道(腹泻、便秘等)症状,反之亦然;对于令西医头疼的上下消化道症状重叠,中医更是“手拿把掐”。可以说,中医治疗脾胃病走在了世界前列,但由于中西医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障碍”,使得国际医学界无法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优势。 唐旭东深刻认识到,“中医药临床研究纳入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是大势所趋。”纳入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不仅有利于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同时也利于老百姓理解中医药,扩大中医药的影响。 基于功能性胃肠病西医单靶点治疗的特点,临床评价时是按照每个部位填写一个症状量化表,而脾胃病通常是烧心、反酸、胃胀、胃痛与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等多个症状同时出现,这就意味着患者要同时填多个表,且几个量化表加在一起评价难免有所偏差。十多年前,唐旭东带领其团队通过创新性临床研究制作出新的评价量表,从反流、消化不良、排便、整体状况、心理和社会功能六个维度,36个条目,一张表格全部搞定,通过不同的权重综合评价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有特色,但特色不等于优势,特色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优势则是与其他事物相比较而言的。 以安慰剂作为对照是国际上评价功能性疾病治疗药物是否有效的公认方法,不仅对作为对照的病人要盲选,参与医生也不知道哪组是药物组还是安慰剂组。西医一个药片就能搞定的事情,到了中药汤剂这却犯了难,做好中药汤剂的安慰剂模拟如果颜色、味道稍有不对就会露馅,试了各种方法终于找到将生大米炒黄和5%的中药原药一起熬制,这才“骗”了过去,并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安慰剂无药理作用。 唐旭东认为,如果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疗效既经得住循证医学的检验,又能以现代科学语言阐明其机制,那么以还原论为主导的西医诊疗将不再一枝独秀,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诊疗思维、中医复方疗法将在治疗理念上引发一场医学革命。 “到那时,蕴含中国哲学智慧的中医药学将更加闪耀于世界医学舞台,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