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系细胞中靶向AMP激酶减轻动脉硬化》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 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6-05-27
  • AMP激活的激酶(AMPK)是增加细胞内ATP的生成和减少的ATP使用较少的关键过程的酶。它调节葡萄糖的转运,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和燃料代谢的速率。它也涉及调节炎症和氧化和ER应激。因此,AMPK可以提供营养,代谢和炎性刺激之间的联系。因此,AMPK的调节异常可能在糖尿病,高血压和ASCV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关报告
  • 《髓样cannabinoid CB1受体缺失通过以性别依赖的方式减少巨噬细胞的增殖来保护雄性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4-10-16
    • 目的 虽然cannabinoid CB1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但其在该疾病中的细胞特异性作用尚未完全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立了一个转基因小鼠模型来研究骨髓CB1信号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方法和结果 在这里,我们报道了在致动脉粥样硬化背景下骨髓特异性Cnr1缺陷的雄性小鼠比对照组出现更小的病变和坏死核心,而在雌性小鼠中仅观察到微小的基因型差异。雄性Cnr1缺陷小鼠显示动脉单核细胞募集和巨噬细胞增殖减少,炎症表型减少。增殖的性别差异依赖于雌激素受体(ER)α-雌二醇信号。激酶活性分析确定了p53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的CB1依赖性调节。转录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受CB1信号影响的关键过程中的染色质修饰、mRNA加工和线粒体呼吸,这得到了代谢通量分析的支持。外周限制性CB1拮抗剂JD5037的长期给药抑制了斑块进展和巨噬细胞增殖,但仅在雄性小鼠中。最后,在人类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斑块中可检测到CNR1表达,并且与增殖、氧化代谢和炎症标记物呈负相关,这表明在人类病理生理学中可能存在CB1依赖性调节。 结论 在雄性小鼠中,巨噬细胞CB1信号传导受损通过限制它们的动脉募集、增殖和炎症性重编程来保护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CB1信号的重要性似乎是性别依赖性的。
  • 《蛋白激酶Cα:疾病调节和靶向治疗》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佟琦
    • 发布时间:2014-10-21
    • 蛋白激酶Cα(PKCα)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GC(包括PKD,PKG和PKC)家族成员之一,在哺乳动物组织中广泛表达。在结构和功能上,蛋白激酶Cα与其它蛋白激酶C家族成员关系密切。在蛋白激酶Cα表达的组织中,蛋白激酶Cα具有特定功能。目前,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尤其是在基因敲除的研究中,PKCα能够调节心肌收缩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癌症和动脉血栓形成。蛋白激酶Cα表达广泛、功能多样,这给蛋白激酶Cα的靶向治疗带来了技术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PKCα在多种疾病中具有潜在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