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耕作提高了微生物活性》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10-13
  •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推荐免耕,农民放弃了耕作。今天,美国大约三分之一的农民不再翻耕他们的土地,更多采用保护性耕作,即最小程度的扰乱土壤。免耕、浅耕和保护性耕作可以保持土壤结构和水分、增加有机质含量、提供良好的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从而维持或改良了土壤。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耕马”,它们分解作物残留物,向土壤释放植物有效的氮磷钾和其他养分。因此,需要健康、多样土壤微生物群体来改良土壤。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大区域的62个研究的元数据,由此评估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系统具有较高的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另外,利用錾式犁的耕作系统与免耕具有同样的微生物量。因此该研究建议农民采用免耕或保护性耕作以提高土壤质量。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了最近的《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期刊上。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科学家建成小鼠肠道微生物资源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1-10
    • 1月7日,《自然·通讯》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小鼠肠道微生物资源库工作。   肠道微生物是近年来生命科学和健康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和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在未来人体健康管理和医疗产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资源库的建设,是开发利用肠道微生物的基础,是认知宿主—微生物互作机制和开发微生物药物的关键。   此次报道的小鼠肠道微生物资源库包括126种微生物及其基因组。其中77种微生物是首次成功分离培养的新物种,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和命名,这些新物种的发现和鉴定,大幅度提高了对于小鼠肠道菌群高通量16S rRNA扩增子测序数据的物种注释比例。该小鼠菌株资源库覆盖了超过88%小鼠肠道的核心属,其基因组代表了超过52%的小鼠肠道微生物的非冗余功能基因集。该资源库的构建使得可培养的小鼠肠道微生物菌株资源从48个属增加到110个属、从76种增加到180种,为后续基于小鼠模型开展肠道菌-宿主互作机理研究和功能菌株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我们前期利用该资源库中的一株狄氏副拟杆菌开展了肠道菌群与宿主互作的研究,发现狄氏副拟杆菌通过产生琥珀酸、次级胆酸来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代谢综合征益生菌 (Wang et al. 2019. Cell Rep.)。   该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畅博士等人完成,刘双江研究员和刘宏伟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项工作历时二年多,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组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 《用微生物采出地下残留油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5-16
    • 近日,记者走进大庆油田勘探开发院实验中心的微生物采油技术实验室,只见一瓶瓶装着黑色液体的“油宝宝”整齐排列在匀速晃动的温暖“摇篮”里睡得好香甜。原来,这个实验室正在开展利用微生物降解原油生成天然气技术的研究。 据了解,作为我国最大油田的大庆油田,从水驱、聚驱、复合驱一路走来,经历了长达60年的高速开发,地下油藏含油量逐年减少,也越来越难有效动用。微生物采油技术就是要将三次和四次采油之后残留在地底下石头缝儿里、利用现有技术无法采出的30%左右的原油转化成天然气,把枯竭油田变成气田进行开发,达到充分利用石油资源的目的。 据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二室高级工程师王蕊介绍,微生物采油技术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主要为生物表面活性物质、有机溶剂、生物聚合物、气体等)和微生物自身的活动(细胞体的作用、生物降解等特性)来增产或提高采收率的一项四次采油技术。该技术对环境没有污染,是真正的绿色环保采油技术。通过碳源由碳水化合物向碳氢化合物的转变,既增强了对油藏的适应性,又大大降低了成本,突破了世界上微生物采油界的传统论断,确定了微生物降解原油过程,并采用技术手段对降解程度进行了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微生物采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