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证据表明在SARS-CoV-2进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类型》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5-15
  • 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在Virus Evolution期刊发表题为“No evidence for distinct types in the evolution of SARS-CoV-2”的文章。
    文章指出,Tang等人[1](2020)最近的一项研究称,在COVID-19大流行中已经进化出两种主要的SARS-CoV-2类型,其中一种比另一种更具“侵略性”。考虑到这些主张的影响以及对这类文章的广泛报道,研究人员详细研究了Tang等人提供的数据,并表明该论文的主要结论无法得到证实。以其他病毒暴发为例,研究人员讨论了证明病毒突变功能作用的存在或性质的困难,并建议不要在大流行期间对基因组数据进行过度解释。

    [1] Tang, Xiaolu, et al. “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doi:10.1093/nsr/nwaa036.

  • 原文来源:https://academic.oup.com/ve/advance-article/doi/10.1093/ve/veaa034/5827470?searchresult=1
相关报告
  • 《4月30日_没有证据表明在SARS-CoV-2进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类型》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5-02
    • 1.时间:2020年4月30日 2.机构或团队: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 3.事件概要: 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在Virus Evolution期刊发表题为“No evidence for distinct types in the evolution of SARS-CoV-2”的文章。 文章指出,Tang等人[1](2020)最近的一项研究称,在COVID-19大流行中已经进化出两种主要的SARS-CoV-2类型,其中一种比另一种更具“侵略性”。考虑到这些主张的影响以及对这类文章的广泛报道,研究人员详细研究了Tang等人提供的数据,并表明该论文的主要结论无法得到证实。以其他病毒暴发为例,研究人员讨论了证明病毒突变功能作用的存在或性质的困难,并建议不要在大流行期间对基因组数据进行过度解释。 4.附件: [1] Tang, Xiaolu, et al. “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doi:10.1093/nsr/nwaa036.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ve/advance-article/doi/10.1093/ve/veaa034/5827470?searchresult=1
  • 《1月11日_没有证据表明CD147是SARS-CoV-2刺突蛋白结合受体》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1-02-08
    • 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和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1月11日在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No evidence for basigin/CD147 as a direct SARS-CoV-2 spike binding receptor”的文章。 文章称,SARS-CoV-2的刺突蛋白通过与宿主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使病毒侵入人体细胞。最近,有研究人员提出该病毒的另一种进入受体是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basigin/CD147,这些早期研究已经推动了一项临床试验,并发表了许多推测该宿主受体在病毒感染和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假说。本研究的研究人员报告称,暂无支持basigin可作为假定的刺突结合受体的证据。SARS-CoV-2刺突蛋白的重组形式不与人类细胞表面表达的basigin相互作用。研究人员使用专门的分析仪器来检测受体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病毒刺突蛋白与basisin的两种常见亚型之间不存在直接相互作用。最后,用CRISPR/Cas9将人肺上皮细胞表面的basigin去除后,该细胞对SARS-CoV-2感染的敏感性未发生改变。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80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