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技术壁垒!全硅负极电池来了》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23
  • 据路透社报道,奔驰于近日表示,从2025年起,将在即将推出的奔驰G级电动汽车中引入一种新型高能量密度电池。奔驰表示,这种电池材料由初创公司Sila Nanotechnologies生产,使用硅基阳极,比现有同类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出20-40%,达到800Wh/L以上。供应商方面,业内有消息称或为宁德时代。近年来,随着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需求,硅基负极走入产业视野。

    据了解,目前石墨负极材料仍旧占据市场主流,但石墨负极材料实际比容量已接近利润比容,改善空间较小,难以支撑市场对锂电池性能的要求。而硅基负极单质硅负极理论比容量4200mAh/g,是石墨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的11.29倍。

    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硅基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大约为25亿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220亿元,2022-2028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1%。据悉,在部分电池企业商讨的高比容方案中,硅负极为明确发展方向。

    在2020年,就陆续有韩国、美国有关硅基阳极电池研发的最新消息传出。2021年,硅负极参与车企明显增加。广汽埃安AIONLX采用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2021年11月,特斯拉也申报了一项硅基电池阳极的新专利。不过,整体来看当前应用硅基负极的电池掺硅比例较低,还未完全发挥出硅基负极的优势。

    在上游材料端,负极材料厂商也已经开始瞄准动力电池目标客户,进行产能建设,还有数家公司处于中试、送样阶段。今年2月,贝特瑞发布公告与深圳市光明区政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拟在深圳市光明区内投资建设年产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50亿。2021年12月,石大胜华子公司胜华新能源规划2万吨/年硅基负极产能,预计2023年12月份建成投产。

    就目前而言,我国硅基材料主要应用于消费领域,但随着国内数码电子增速持续放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预计动力领域逐步成为关键需求来源。同时,随着4680电池的量产,2023年硅基负极将在动力电池领域开始放量,乐观预期下届时或出现产能缺口。

相关报告
  • 《长城钻探突破核心技术壁垒》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05
    • 12月1日,长城钻探收到长江大学水泥浆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报告显示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缓凝剂GWR-300L在350摄氏度条件下,碳骨架部分断裂失重率为18.78%,500摄氏度条件下的样品残存量为33.14%,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标志着该公司成功自主研发行业内首个抗超高温耐大温差中性聚合物类缓凝剂。 随着能源不断开采,深井逐渐增多,对水泥外加剂的耐高温、耐大温差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长城钻探优选抗超高温的单体提供官能团,并首次在分子结构中引入活泼阳离子单体,完全打破协同增效机制,利用其不稳定性迅速水解,释放阳离子,引发结构改变;促进刚性基团加入主链,形成了两性离子型共聚物宽温带范围的抗超高温降失水剂和缓凝剂,适用温度为60至220摄氏度,耐大温差80摄氏度以上。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研发人员从投料前的称重到成品质检,每一个环节都实时跟进,产品合格率达100%,与实验室样品相差甚微,批次稳定性强。5吨产品运抵长城钻探固井公司西南项目部后,顺利通过入库检测和现场试验,性能良好。在项目部进行了地面水泥车停机试验,浆体状态良好。试验成功后,该缓凝剂在四川威远区块完成了2口井的现场试验,水泥浆性能完全符合预期,施工顺利。 在此次自主研发过程中,该公司突破了高温长链共聚技术的技术壁垒和抗超高温四元共聚、耐大温差性能、分子链设计3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彰显了公司的技术实力。
  • 《突破国外技术壁垒 我国形成液化天然气自主核心技术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6
    • 中国海油2月5日宣布,“十三五”期间,其对液化天然气(LNG)核心技术持续迭代优化,成果转化不断创新升级,在全容储罐系列、接收站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等关键技术,接收站罐内泵、气化器、罐顶起重机等关键设备方面,突破了国外壁垒,形成了我国自主LNG核心技术体系。 中国海油介绍,五年来,其自主研发的LNG全容储罐系列技术,规模从3万方起步到目前已达27万方。2018年11月国内首座采用自主技术设计和建造的16万方LNG全容储罐在天津LNG成功投用,“CGTank”自有品牌享誉国内;从项目设计、建设、投产、保运到生产运营的LNG接收站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逐步形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提升接收技术水平,首创接收站四维演化分析技术,搭建“桌面上的数字LNG接收站”,荣获第18届世界LNG峰会唯一的技术类大奖。 (LNG运输船在中国海油气电集团珠海LNG站完成接卸) 在自主核心技术转化方面,以储罐技术为例,中国海油累计参与设计建造37座大型LNG储罐(含在建),遍布东南沿海、辐射内陆,涉及项目总投资额达51.3亿元。其中自主技术首个工程化应用项目天津LNG一期的2座LNG储罐已安全运营6年。与此同时,大型储罐技术持续优化升级,2016年以来多次在与法国、英国、韩国等多家国际LNG行业知名工程公司和储罐技术公司的竞标中胜出,中标多个大型LNG储罐项目。近年来,应用中国海油自主技术的福建、天津、上海、江苏、漳州、龙口等项目的16万方、20万方、22万方大型储罐先后开工建设,27万方储罐技术已经通过行业鉴定,具备工程化条件,知识产权收益超5亿元。 (中国海油自主设计、建造的4座22万方LNG储罐在江苏盐城成功升顶) 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带动了关键设备国产化和国内LNG行业技术升级。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LNG接收站罐内泵、气化器、罐顶起重机等关键设备,实现国内接收站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0%。以LNG气化器为例,通过联合研制成功掌握核心制造工艺和关键技术,国产气化器单台价格成本、维护费用节约30%以上,供货周期缩短半年以上。与此同时,中国海油承担的EPC工程合同额总计达210亿元,技术服务和支持类效益超过40亿元。截至目前,除去国外承包商承揽的项目,全国LNG储罐中采用中国海油核心技术占比已达50%。 (中间介质气化器) (CGTANK储罐技术) 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自主可控,助推中国海油成长为国内最大的进口LNG运营商。“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LNG国际贸易、LNG接收站、天然气电厂、车船加气等全产业链建设全面提速,五年累计引进国外LNG超过1.2亿吨,是“十二五”的2倍,占全国同期进口量近50%。2020年天然气供应市场量在全国占比提高到18%。 中国海油表示,“十四五”期间,在保持原油产量增长的同时,将争取天然气产量的大幅提高,不断扩大天然气应用范围、提高清洁能源的供应比重,使油气结构更加优化,预计天然气产量占比将提升至35%左右,国内市场份额达到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