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国外技术壁垒 我国形成液化天然气自主核心技术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6
  • 中国海油2月5日宣布,“十三五”期间,其对液化天然气(LNG)核心技术持续迭代优化,成果转化不断创新升级,在全容储罐系列、接收站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等关键技术,接收站罐内泵、气化器、罐顶起重机等关键设备方面,突破了国外壁垒,形成了我国自主LNG核心技术体系。

    中国海油介绍,五年来,其自主研发的LNG全容储罐系列技术,规模从3万方起步到目前已达27万方。2018年11月国内首座采用自主技术设计和建造的16万方LNG全容储罐在天津LNG成功投用,“CGTank”自有品牌享誉国内;从项目设计、建设、投产、保运到生产运营的LNG接收站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逐步形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提升接收技术水平,首创接收站四维演化分析技术,搭建“桌面上的数字LNG接收站”,荣获第18届世界LNG峰会唯一的技术类大奖。

    (LNG运输船在中国海油气电集团珠海LNG站完成接卸)

    在自主核心技术转化方面,以储罐技术为例,中国海油累计参与设计建造37座大型LNG储罐(含在建),遍布东南沿海、辐射内陆,涉及项目总投资额达51.3亿元。其中自主技术首个工程化应用项目天津LNG一期的2座LNG储罐已安全运营6年。与此同时,大型储罐技术持续优化升级,2016年以来多次在与法国、英国、韩国等多家国际LNG行业知名工程公司和储罐技术公司的竞标中胜出,中标多个大型LNG储罐项目。近年来,应用中国海油自主技术的福建、天津、上海、江苏、漳州、龙口等项目的16万方、20万方、22万方大型储罐先后开工建设,27万方储罐技术已经通过行业鉴定,具备工程化条件,知识产权收益超5亿元。

    (中国海油自主设计、建造的4座22万方LNG储罐在江苏盐城成功升顶)

    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带动了关键设备国产化和国内LNG行业技术升级。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LNG接收站罐内泵、气化器、罐顶起重机等关键设备,实现国内接收站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0%。以LNG气化器为例,通过联合研制成功掌握核心制造工艺和关键技术,国产气化器单台价格成本、维护费用节约30%以上,供货周期缩短半年以上。与此同时,中国海油承担的EPC工程合同额总计达210亿元,技术服务和支持类效益超过40亿元。截至目前,除去国外承包商承揽的项目,全国LNG储罐中采用中国海油核心技术占比已达50%。

    (中间介质气化器)

    (CGTANK储罐技术)

    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自主可控,助推中国海油成长为国内最大的进口LNG运营商。“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LNG国际贸易、LNG接收站、天然气电厂、车船加气等全产业链建设全面提速,五年累计引进国外LNG超过1.2亿吨,是“十二五”的2倍,占全国同期进口量近50%。2020年天然气供应市场量在全国占比提高到18%。

    中国海油表示,“十四五”期间,在保持原油产量增长的同时,将争取天然气产量的大幅提高,不断扩大天然气应用范围、提高清洁能源的供应比重,使油气结构更加优化,预计天然气产量占比将提升至35%左右,国内市场份额达到20%以上。

  • 原文来源:https://gas.in-en.com/
相关报告
  • 《长城钻探突破核心技术壁垒》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05
    • 12月1日,长城钻探收到长江大学水泥浆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报告显示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缓凝剂GWR-300L在350摄氏度条件下,碳骨架部分断裂失重率为18.78%,500摄氏度条件下的样品残存量为33.14%,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标志着该公司成功自主研发行业内首个抗超高温耐大温差中性聚合物类缓凝剂。 随着能源不断开采,深井逐渐增多,对水泥外加剂的耐高温、耐大温差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长城钻探优选抗超高温的单体提供官能团,并首次在分子结构中引入活泼阳离子单体,完全打破协同增效机制,利用其不稳定性迅速水解,释放阳离子,引发结构改变;促进刚性基团加入主链,形成了两性离子型共聚物宽温带范围的抗超高温降失水剂和缓凝剂,适用温度为60至220摄氏度,耐大温差80摄氏度以上。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研发人员从投料前的称重到成品质检,每一个环节都实时跟进,产品合格率达100%,与实验室样品相差甚微,批次稳定性强。5吨产品运抵长城钻探固井公司西南项目部后,顺利通过入库检测和现场试验,性能良好。在项目部进行了地面水泥车停机试验,浆体状态良好。试验成功后,该缓凝剂在四川威远区块完成了2口井的现场试验,水泥浆性能完全符合预期,施工顺利。 在此次自主研发过程中,该公司突破了高温长链共聚技术的技术壁垒和抗超高温四元共聚、耐大温差性能、分子链设计3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彰显了公司的技术实力。
  • 《中石油宝鸡石油钢管高合金连续油管首次量产 突破国外技术壁垒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27
    • 7月18日,经过16小时的连续生产,中国石油宝鸡石油钢管公司首盘3000米高合金连续油管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油气田急需的高端管材正式进入量产阶段。拓展了宝鸡钢管连续管业务的应用范围,为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高合金俗称不锈钢,因其合金元素价格昂贵,又称为钢制产品中的“奢侈品”。与普通碳钢相比,高合金连续管最大优势是耐腐蚀、耐高温。主要用于高温高压和高腐蚀等特殊工况的井下作业。在煤层地下气化、深水天然气水合物、腐蚀气井完井管柱、油田集输管线、海上油气开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长期以来,高合金连续管因为制造技术复杂,一直被美国企业和个别合资公司垄断,成为国内非常规油气开采的“痛点”。 为打破技术垄断,2019年2月宝鸡钢管立项,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激光焊机功率与成型机组速度的匹配,是高合金连续管制造的核心技术,国外垄断企业实施了严苛的技术封锁,没有任何可借鉴的资料。该公司和国家油气管材工程技术中心联合攻关,从焊接原理出发经上千次模拟试验,逐步掌握了焊接和热处理核心工艺。 “激光焊不是什么新工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精密仪器等制造领域。但像我们这种3毫米厚板、0.5毫米像针鼻孔一般大的光束,稳定焊接几千米的承压管材,保证焊接零缺陷,就像是绣花的功夫,必须打破常规焊接的‘天花板’。”宝鸡钢管连续油管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李红智说。 连续油管分公司销售部经理郜飞介绍,6月份以来他们已和长庆、大庆、吉林三个油田签订了连续油管产品合同,客户就等着产品下线。 “2017年,在中石化普光气田高含硫区块做过一次对比试验。普通碳钢连续管下井作业3次,管体就腐蚀成坑坑洼洼,不得不使用价格昂贵的进口高合金连续管。这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也坚定了我们必须把高端制造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连续油管分公司副总经理谈树美对那段往事至今难以释怀。 “仅长庆靖边的下古气田,就有上千口高腐蚀气井。国产高合金连续管能给油气田提质增效带来很好的解决方案。”国家油气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毕宗岳说。 据悉,宝鸡钢管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油气管材制造和服务企业,2009年建成世界第三、亚洲第一条连续油管生产线。经过10多年发展,突破了层层技术壁垒,开发出了系列超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连续管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并在川渝页岩气、塔里木超深井开发发挥了关键作用,国内市场占比达80%以上,并远销俄罗斯、塞尔维亚、叙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产品质量和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