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载未来!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井下无轨辅助运输装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21
  • 近日,由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西局统筹,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天地王坡协助拍摄的《运载未来——煤矿井下辅助运输之无轨胶轮车》播出,该片全面介绍了煤矿辅运系统助力矿山企业“简系统、减人员、强装备、夯基础”的科技强安作用,为天地王坡、斜钩煤矿、三元煤矿等企业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煤矿井下辅助运输无轨胶轮车机动灵活,安全可靠,可实现一次性装卸、点到点直达运输,极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运营效率高,经济性好,可一机多用;特种车辆可实现成套综采设备10天左右快速完成搬家,生产周期为传统方式的1/4,减人提效。无轨胶轮车一般适用于14°以下的坡度的巷道,底板硬度f≥4的平整硬化、积水少的路面,巷道空间应满足车辆左右两侧各500mm、上方200mm的安全间隙,井下配风量≥4m?/min·kW。电动化、智能化、物联网是无轨胶轮车的三个发展方向,通过5G等网络通信平台,以高度集成的智能调度、管理系统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控制技术将车辆、路况、人员、物资紧密结合,最终实现智能互联,可大幅提升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作为国内产品种类最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智能辅助运输技术与装备研制企业,多年来深耕煤机领域,研发了防爆柴油机、防爆蓄电池等多种动力,涵盖运人、运料及成套搬家装备三大类、60余款产品,实现无轨辅助运输作业全覆盖,荣获“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中国煤科品牌之星”等多项殊荣,持续引领煤炭行业“清洁低碳、绿色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科技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coal.in-en.com/html/coal-2633487.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突破煤矿井下陀螺惯性导航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05
    • 近日,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在惯性导航技术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自主研制出两款基于惯性导航的随钻轨迹测量装置,分别为YSX1-2000矿用光纤陀螺有线随钻测量装置和YSX2-2000矿用MEMS陀螺有线随钻测量装置。这两款装置在柞水试验基地成功进行了现场试验,标志着随钻轨迹测量技术领域迎来了新的突破。 长期以来,煤矿井下钻孔轨迹测量由于其特殊的应用环境在方位角测量时过于依赖地磁场测量,导致下套管钻孔、金属矿山、铁路隧道等环境都无法应用,同时测量还具有一定滞后性,数学计算转换过程也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西安研究院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集中力量攻关国家、行业关键核心领域技术瓶颈,将惯性导航技术应用于钻孔轨迹测量。惯性导航系统是一种不依赖于外部信息、也不向外部辐射能量的自主式导航系统,具有不受外部电磁干扰、信号噪声低、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 两款基于惯性导航的随钻轨迹测量装置,成功克服了现有钻孔轨迹测量系统易受铁磁环境影响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无需安装成本高昂的上下无磁及无磁钻杆,且改善了测量滞后性的问题,提高测量的精准度和适应性;克服了长期困扰煤矿井下钻孔轨迹测量的问题。 不仅如此,针对光纤陀螺功耗高不满足煤矿井下本安要求和MEMS陀螺抗震性差不适应随钻测量振动环境的问题,YSX1-2000矿用光纤陀螺和YSX2-2000矿用MEMS陀螺,在小型化、低功耗设计上不断探索,结合随钻测量系统对抗震性、耐水压、抗扰动的要求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在钻孔轨迹测量中引入惯性导航技术实现方位测量。 此次现场试验的成功应用,打破了传统钻孔轨迹测量中依赖磁传感器测量方位角的局面,提高了钻孔轨迹方位角测量的精准度,这标志着我国钻孔轨迹测量系统进入了新时代,并能够为智能定向钻进技术和地质保障领域提供可靠的随钻数据支撑,推动定向钻进产品在非煤矿山和地面隧道勘探等领域的应用。
  • 《810米!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成功攻克煤矿井下长距离水害超前探测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02
    • 近日,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自主研制的YCSZ煤矿井下钻孔瞬变电磁技术与装备在陕西桑树坪煤矿成功实现810m远距离超前探测,打破了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最远水害超前探测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长掘长探”水害超前探测技术日趋成熟,具备了支撑保障巷道快速安全掘进的条件。 多年来,煤矿井下巷道掘进和探测沿袭传统的工作模式,但传统的工作模式存在掘进与探测距离短、物探与钻探分别施工、探测与掘进串行作业等问题,难以适应日前巷道快速掘进的新需求。西安研究院基于钻探、物探一体化的技术思路,提出煤矿井下巷道快速掘进“长掘长探”、探钻一体、探掘并行的工作模式,此模式通过采用“定向长钻孔+钻孔物探”,克服了传统掘进巷道超前探测存在的“短掘短探”、探钻分离、探掘分离等不足之处,可为煤矿井下巷道智能快速掘进提供地质保障。 要实现巷道快速掘进“长掘长探”,最大的技术瓶颈是在钻孔中实施一次性远距离超前探测。项目组确立了以瞬变电磁为基本原理的煤矿井下狭小空间远距离探测技术思路,研发出孔中极小线圈发射、三分量接收的瞬变电磁场工作装置,让实现孔深近1000m的超前探测距离成为可能。项目组攻克了远距离钻杆推送、大功率发射、三分量高精度数据采集、远距离数据同步和异常体空间定位等多个行业难题。项目组采用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AI算法的数据反演和定位方法,有效识别异常体的空间方位,提高了异常体定位精度,实现全空间地质异常体的空间立体成像,最终形成了可以实现钻孔径向30m、深度近1000m的探测范围的长距离定向孔瞬变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满足巷道快速掘进的长距离探测、长时间掘进需求。 桑树坪煤矿北二240专用回风巷在巷道掘进过程中涌水量异常,有逐渐变大迹象,对巷道安全掘进造成威胁。西安研究院通过在邻近的北240辅运巷施工探水专用钻孔,采用钻孔瞬变电磁技术与装备,对回风巷前方810m、巷道中线径向30m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超前探测,预警有2处赋水异常区,其中1号异常区预测范围孔深250-320m,实际揭露出水位置为孔深312m,在提前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情况下,成功避免了一次涌水事故,同时为矿方节约短距离超前钻探成本300余万元。 本次技术攻坚首次实现了长度超过800米的孔中瞬变电磁探测,为实现煤矿水害防治工作逐渐由过程治理为主转向源头预防为主、由局部治理为主转向区域治理为主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