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电缆行业市场现状分析2022 中国海底电缆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22
  • 中国海底电缆行业市场前景如何?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逐步完成海缆核心技术突破和相关产品的国产化。虽然国内企业相较于国际领先企业在技术、品牌等方面仍具有一定差距,但整体产品性能已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企业水平,并凭借本地化及成本优势在国内海缆市场占据较大市场份额,部分产品凭借良好的产品质量及较高的性价比已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由于海底电缆项目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复杂、高难度的大型项目,在环境勘探、海洋物理调查以及电缆设计、制造和安装等方面都应用了复杂的技术,所以世界上海底电缆的生产厂家很少,主要是挪威、丹麦、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这些国家除了制造之外,还提供铺设技术。与陆地电缆相比,海底电缆有很多优点:一是不用挖坑,不用支架支撑,投资低,建设速度快;二是除登陆区外,大部分电缆在一定测试下处于海底,不受风浪等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干扰的破坏。因此,电缆安全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

    根据招投标市场情况来看,2021年11月海缆招投标重启至2022年8月,中天科技、东方电缆、亨通光电三家获得的订单金额占比分别为37%、33%、16%,合计占比达到86%,中天科技、东方电缆,两家合计占比达到70%。行业CR3高达80%以上,CR5达到近100%。

    海底电缆行业市场现状分析2022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线电缆产量约5480万公里,同比增长4.5%。铜和铝是海底电缆工业的重要基础材料,约占80%。中国是铜和铝的生产大国,总体供应稳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海底电缆交付量将达到2904km,近年来持续提升,较2019年增长1.4%。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风电海缆行业市场规模将为60亿元,同比增长53.8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9.48%。中国年均增长率是全球增长率的3.5倍,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4亿元。海底电缆行业壁垒高。2021年Q3,东方有线市场份额29.8%,排名第一,中天科技市场份额27.5%,排名第二。恒通光电、AVIC宝胜、汉蓝等厂商的市场份额合计为42.7%。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报告《2021-2026年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分析:

    海底电缆(submarine cable)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电缆,铺设在海底,用于电信传输。海底电缆分海底通信电缆和海底电力电缆。现代的海底电缆都是使用光纤作为材料,传输电话和互联网信号。1850年,人们在加莱(法国)和多弗(英国)之间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1858年8月由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创立的一家英国私人公司在爱尔兰(欧洲)与纽芬兰(北美洲)之间完成铺设了第一条洲际海底通信电缆。中国的第一条海底电缆是在1888年完成。

    海底电缆(广泛应用于海洋资源开发及科考领域,是海洋能源和信息传输的“大动脉”,其长期运行于复杂的水下环境,具有技术要求高、施工和维护难度大等特点,被誉为光电传输领域“金字塔塔尖”的产业。我国海洋资源研究及开发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国内包括海缆在内的核心海洋装备市场曾长期被国外厂商主导。但随着中国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科技的不断进步,涌现出如中天科技、东方电缆等一系列优秀的海缆制造企业,有效提高中国海底电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021年12月28日,亚太线缆产业协会和线缆信息研究院公布了《2021全球海缆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榜单》,其中中国亨通光电、中天科技等均榜上有名,且位列全球前五,在全球TOP10中中国公司上榜4家,全球占比达到40%,全球竞争力较强。总的来看,中国海底电缆建设产能在全球竞争力较强。

  • 原文来源:https://power.in-en.com/html/power-2418088.shtml
相关报告
  • 《2020年中国生物天然气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2
    • 2019年12月4日,据国家能源局官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年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到2030年超过200亿立方米。 1、生物天然气原材料以秸秆为主 我国生物天然气是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农副产品加工废水等各类城乡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经厌氧发酵和净化提纯产生的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的天然气,同时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渣沼液可生产有机肥。 发展生物天然气,规模化处理有机废弃物,能有效解决粪污、秸秆露天焚烧等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算了一笔账:假设200亿立方米生物天然气完全由大型沼气—生物天然气项目生产,意味着能够对约3亿吨秸秆和2亿吨畜禽粪便作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即从数据模型来看,生物天然气是秸秆和畜禽粪污按照 3:2比例进行配比产生,由此生物天然气的原材料主要以秸秆为主,畜禽粪污为辅。 2、粮食大丰收 秸秆产量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整体呈现波动的态势,2015年后粮食产量变化波动浮动不大。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6384.34万吨,同比增加0.9%。 注:2013、2015年产量增速为3%、3.3%。 农谚说“斤粮斤草”,生产1斤粮食的同时要产出1斤多秸秆,我国秸秆产量和粮食产量呈现正向的相关关系。数据显示,2011-2018年我国秸秆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为微弱,这主要与农作物播种面积较为恒定,不可能出现大的波动有关。 2011年我国秸秆产量为8.39亿吨,前瞻根据秸秆产量的历史数据并结合2019年粮食产量数据,初步估算2019年我国的秸秆产量约为8.63亿吨。 3、秸秆供应区域分布在北方平原地区 我国现有秸秆供应量最大的省份是山东省、黑龙江、河南省、安徽省等。由下图可知,秸秆收集难度最小的是黑龙江、内蒙、河南、安徽等。 4、秸秆生产生物天然气的生产模型分析 生物天然气通过对种植、养殖所产生的有机废弃物资源进行处理,变废为宝地生产出能够为农业项目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能源资源产品和有机肥料。 与沼气类似,生物天然气的副产物可以加工成为高品质的生物有机肥,一方面进一步对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进行利用,减少了项目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另一方面高品质的生物有机肥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口感、品相,是发展高端农业的主要肥料。 生物天然气是在传统沼气发展的基础上的提档升级,改变了传统沼气项目自产自销式的利用局限性,将沼气进一步提纯获得生物天然气,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应用渠道和场景。 一方面,可以利用生物天然气进行热电联产,获得高品阶的电力能源,并且可以将热电联产过程中的热能供给大棚种植中的保温系统,实现了能源资源的梯级化利用。 另一方面,因为生物天然气组成成分、热值等指标与传统天然气类似,也可以将生产的生物天然气通过并入燃气网、罐装出售等模式,用于城乡生活燃气、车船用气等,大大提高了消纳能力。 利用生物处理技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可通过4~5公斤青质秸秆发酵获得约1立方米的沼气,再通过提纯和净化使其成份、热值与常规天然气成份接近,最终获得0.5立方米的生物天然气产品,同时副产3公斤左右的有机肥原料。 若按照我国当前天然气市场价格2.5元/立方、有机肥500元/吨的平均价格来计算,则每处理5公斤秸秆,生物天然气项目可以增加2.75元的收益。
  • 《海洋工程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2-04
    • 一、引言   古往今来,海洋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各国为了加强国家边防建设,无一例外地都对海洋工程建设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如今,海洋工程建设已经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集中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尽管有了计算机的自动操作,但还是要配合人类的管理理论方能实现人机的完美结合。在海洋工程船的建造中,项目管理的使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真理。 二、海洋工程应用现状   ⒈海洋工作平台   在开发利用大陆坡、领海,特别是深海的各类丰富的自然资源时,首先必须具有进入海洋环境空间,驻留定位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开发建设海洋工作平台。张力腿式海洋工作平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进入1000m深水海域,且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能够平稳地定位于水面,从事海洋资源开采的永久性系泊深海工程。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正计划建设无人采油平台,这种无人采油平台是在GULLFAKESB混凝土重力平台上安装遥控监视器和控制程序,实现无人采油。英国正在研制一种300m水深的无人操纵平台,用于开发利用英格兰毗邻的北海水域深水中型油田。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就因海洋石油勘探开采的需要开始研制海洋工作平台,目前已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有上百座海洋石油工作平台,并且已经开始出口国外。 ⒉水下/海底工程   水下/海底工程包括海底隧道、海底管道、海底电缆、海底/存储实验工程、深潜器等。目前,全世界已建成和计划建设的海底隧道有20多条,著名的英法多佛尔海峡海底隧道,全长53km,海底部分37km,隧道由两股火车隧道和一股工作隧道构成,于1995年建成通车。海底管道工程是海洋底床及以下建设的各类管道工程的总称,建设目的是为海底油、气、水等物质和能量的输送提供通道。海底管道包括海底输油管道、海底输气管道、海底输水管道、海底油气混输管道、海底油水混输管道、海底水气混输管道等。当前,海底管道建设的主要作用是将海上油、气田所开采的石油或天然气通过海底管道输送到陆地上的油、气库站,或者将大陆的淡水资源通道海底管道输送到偏远海岛。海底管道工程主要是随着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海底管道主要分布在海洋油、气田分布区域,我国油、气管道主要有渤海油、气海底管道,东海平湖油、气通往上海的海底管道、南海北部至香港的海底输气管道等。海底输水管道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至大陆之间。 三、海洋工程发展展望   ⒈海上平台发展展望   随着信息化、工业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海洋资源开采的海上平台将向大型化、自动化、专用化方向发展,同时国际海事组织(MO)对海上平台的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目前,海上平台建设掀起了研究超大型浮式构筑物(VLFS)的热潮。超大型浮式构筑物(VLFS)不同于目前百米尺度的海上平台工程,它的尺度在千米以上,具有综合性、多用途的功能特征。超大型海洋浮式构筑物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海上平台工程的理论问题和施工技术问题,包括:选型和概念设计、动力特性预报、设计和建造、耐久性和可维性、事故载荷与风险评估以及生态与环境影响等。  ⒉人工岛建设展望   进入21世纪,人工岛建设已由以前的海上油气、矿产开采平台向亲海、旅游休闲型的海上城市方向发展。人工岛建设规模也由以前的小型、单一人工岛向大型化、岛群化方向发展。在人工岛平面设计上多采用工程内部大水道分割的格局;在岸线形态上,大多采用曲折的岸线走向。这种人工岛工程的空间规划,虽然会增加人工岛建设成本,但可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力:第一,提升了人工岛临岸亲水效果,体现了海洋价值;第二,有效增加了海岸线长度;第三,减少人工岛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第四,减缓用海矛盾和冲突。阿联酋迪拜棕榈岛是未来世界人工岛建设的一个新示范。目前,我国江苏启动规划建设的太阳岛、山东龙口规划建设的人工岛群都体现了这种人工岛建设的新趋势。  ⒊港口码头发展展望   港口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枢纽作用和产业集聚、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日显重要。港口码头建设将向大型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大型集装箱码头、大型原油码头、大型天然气码头、大型煤炭与矿石码头等专业码头共同构成超大型港口群。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布局,调整泊位结构,是我国港口码头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发展重点完善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大宗散货运输系统,促进异地港口间的物资流动与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竞争有序、优势互补的港口企业群体。港口发展在带动临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对所在城市带来交通、生活、环境、安全等诸多影响,这些都是未来港口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海洋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及促进对外发展的重要战略要地,一直以来,对于海洋建设方面的项目备受各个国家重视。其中,对于海洋工程船建造的管理一直就是世界各国在不断探求的命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管理科学中兴起的项目管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在海洋工程船建造者方面的管理效率,不过具体的实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积极分析项目管理在海洋工程船建造中的应用,有助于全面掌握这一新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