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十大工程”力争产粮600亿斤》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8-07-04
  • 2008-07-04 中国农业信息网讯:从今年开始,吉林省利用5年时间实施十大工程,向粮食生产600亿斤阶段性目标迈进。目前,这十大工程已经在全省全面展开。
  • 原文来源:http://www.agri.gov.cn/xxlb/t20080704_1076739.htm
相关报告
  • 《吉林出台十大保障措施 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9-27
    • 日前从吉林省工信厅装备处获悉,为确保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三年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进而实现到2020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500亿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家;质量品牌明显提升,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达到200个;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其试点示范企业达到50家这一系列发展目标,该省已出台并开始实施十大保障举措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 据了解,依据“围绕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方向,以装备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国内领先的遥感卫星高端装备、精密仪器与装备和“专精特新”装备等研发制造产业基地为重点,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倾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发展原则。 在政策扶持方面,吉林省将积极落实国家和省里制定的国产重大装备首购首用政策,特别是要重点落实本省已出台的《关于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关键零部件和重点新材料推广应用的政策意见》,通过保险补偿、融资支持、专项引导和奖励等措施,加快推动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关键零部件和重点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加强央企与地方的合作,支持中航集团、中航发集团、兵器集团、中国中车等央企深化与地方合作;支持长客股份公司加快发展,鼓励企业参与动车组检修项目,积极推动中国中车更多资源向吉林省布局;支持中电科等央企与吉林省就“吉林一号”工程开展深化合作,在吉林建设“空天地”一体化大数据信息港;支持中航集团、中航发集团在省内建设吉林航空装备制造与维修基地。 针对目前东北人才呈外流趋势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局限性,吉林省在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上尤为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并重点在企业想做却难做或干脆干不了,而政府却能做且有优势的方面下功夫。鉴于装备制造业对“工匠”的特殊需求,吉林省在加快培育“大国工匠”上亦对接实施了“吉林工匠”培育工程,重点是鼓励企业设立“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能大师、首席技师评选活动,尽力培育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推广、学习长客股份公司的“大国工匠”培育模式和所树立的标杆榜样,尤其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焊接、模具钳工、机器人等领域开展的全国性技能大赛,力争在装备制造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培育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而在加强装备制造业企业家队伍建设上,吉林省则着力在提升企业家国际视野、创新性思维以及管理能力上下功夫。为夯实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基础,吉林省还明显加快了推进产教融合的步伐。
  • 《“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17
    • 12月14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评选的“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在京发布。Engineering期刊执行主编、中国工程院陈建峰院士在会上发布评选结果。 “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是近五年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实践验证有效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程科学和技术的重大成果,能够反映某一个或多个领域当前工程科技最高水平,分别是:“AlphaGo和AlphaFold”“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及应用”“极紫外光刻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杂交水稻”“洞察号火星登陆探测器”“抗击新冠疫情的公共卫生防疫治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特高压输电工程”。 为促进工程进步,引领工程创新,发挥学术期刊学术引领作用,引导全球公众关注和支持工程事业,Engineering今年开始组织评选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评选活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学科编委会和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项目组专家联合担任评选委员会,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三项原则,经过全球征集提名、专家遴选推荐、公众问卷调查,最终确定“2021年度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此次评选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工程科技人员的广泛参与。 本次评选出的“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在核心科学或技术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或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瓶颈或难点,在单项或多项科学技术指标上具有显著的竞争力,居世界领先水平;二是在技术整合、系统集成,实现工程的安全、精准、绿色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创新特征,或在重大工程的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方面有突出创新;三是在带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了全人类的生产力水平。 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开创未来。Engineering期刊由中国工程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创办,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工程科技综合性权威期刊,为全球提供一个高水平工程科技重大创新成果发布交流平台。今后,Engineering期刊将每年组织一次“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评选活动并面向全球发布。 “2021年度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评选结果 AlphaGo和AlphaFold—— 2016年,AlphaGo首次战胜人类围棋九段选手;2018年,AlphaFold高精度预测了人类蛋白质三维空间结构。有机结合海量数据、先进算法、超强算力和领域知识,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启了认知决策赋能的新阶段,日益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及应用——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开发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科学家。这项被誉为“基因剪刀”的新技术,通过对DNA剪切实现基因组精准、高效修饰,带来了分子生物学的新变革;在遗传病及肿瘤治疗、基因筛查与检测、动植物育种与改良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技术潜力。 极紫外光刻系统—— 极紫外光刻系统以波长13.5纳米的极紫外光为光源,可实现将芯片制程最小工艺节点推进至7 纳米、5 纳米甚至3 纳米。2019年,荷兰阿斯麦公司成功推出新一代极紫外光刻系统,代表了当今最先进的第五代光刻系统,可望将摩尔定律物理极限推向新的高度。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2018年,全球第一个5G技术标准制定完成;2019年,5G技术首次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部署。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5G技术,可用于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和海量机器类通信,实现人-机-物互联互通,大大加快人类社会数字化转型步伐。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2020年,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开放运行。FAST以喀斯特洼坑为台址,铺设由数千块单元组成的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以轻型索拖动馈源平台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高精度定位。FAST使人类探索宇宙未知空域的眼力更加深邃,眼界更加开阔。 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主要利用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培育具有杂种优势的高产、抗病、优质水稻品种。2020年,中国科学家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创双季稻亩产1530.76千克的新纪录。杂交水稻的研发成功和大规模推广,是世界作物科学与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洞察号火星登陆探测器—— 2018年,美国“洞察”号无人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作为第一个专门研究火星内部结构的探测器,洞察号携带先进设备,对火星地壳、地幔和地核进行探测,旨在认识火星如何形成和演化及现今的构造活跃程度。这标志着人类由对于类地行星的探测,迈向行星的“内心世界”。 抗击新冠疫情的公共卫生防疫治理—— 面对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中国、新西兰、韩国等许多国家运用科学的疫情防控策略,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大规模扩散。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2020年,历经二十多年建设和运行的中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整体验收。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有20多项经济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兼具防洪、发电、航运、生态补水等十多项功能,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节能减排的生态效益。 特高压输电工程—— 特高压输电是当今最高效、最经济的远距离输电方式。2009年,中国首个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投运;2019年,世界首个正负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中国建成投运。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特高压输电网络,实现了能源跨区域、大规模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