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岩石风化后CO?、Ca 和 Mg 的命运》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10-15
  • 地球的气候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始终保持宜居,主要依靠对大气中 CO2浓度的自然调节。长期的全球硅酸盐–碳酸盐循环通过碳酸对硅酸盐矿物的水解来限制 CO2的积累,反应释放二氧化硅、阳离子与碳酸氢根进入水体,无机碳最终可通过形成沉积碳酸盐矿物被封存。然而,对碳酸盐矿物形成的地球化学控制因素进行约束仍具挑战。例如,海水对白云石[CaMg(CO3)2] 和菱镁矿 (MgCO3) 均呈过饱和状态,但这些矿物在海水柱中极少甚至从未形成。Mg-碳酸盐的形成通常局限于特定环境,如超镁铁质岩石中的碳酸盐脉、风化超镁铁质岩中的土壤结核,以及碱性与高盐湖。现代海水同样对方解石和霰石过饱和,但这些矿物的形成往往需要额外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部高原上的湖泊是为地球化学分界模型提供定量依据的理想环境,进而助力理解碱度(碳的溶解态储存)与矿物碳储存之间的阈值。该高原既有 Mg–Na–SO4 型也有 Na–HCO3–CO3型富碳酸盐高盐湖。这些湖水来源于镁铁质火成岩与碳酸盐岩的陆地风化作用,部分伴随黄铁矿氧化。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卡尔加里大学的学者分析了中部高原湖泊的水化学数据,以确定 Ca- 与 Mg-碳酸盐的溶解度阈值。结果显示,碳酸盐沉淀存在重要的动力学限制,这对于理解与促进基于碱度的碳封存具有关键意义。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中部高原由Chilcotin–Cariboo高原与Thompson高原组成。中部高原包括火山岩与碳酸盐沉积岩单元,例如中新世玄武岩,并被第四纪冰川沉积物覆盖。中部高原位于雨影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600mm,夏季存在气候湿度亏缺。本文研究了1958–2024年间发表的中部高原众多湖泊的水化学数据,其中包括若干研究充分的富硫酸盐湖泊和高碱度高盐湖。来自17个已发表来源的地球化学数据覆盖纬度49°–56°范围。为对比,还纳入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部Atlin地区镁碳酸盐丘的研究湖水样,以及该地区主要河流的已发表数据。汇编数据库共包含854个已发表样品和22个此前未发表的水样。在数据整理过程中,若样品的pH、Mg浓度、碱度或溶解无机碳浓度为0或未报告,或电荷不平衡超过10%,则被排除在进一步分析之外。

    湖水按主要阴离子分为HCO3型或SO4型。在天然水体中,碱度是一个关键的电荷平衡参数,它是可滴定碱的总和,通常由HCO3-与CO32-主导。利用碱度与Na、Mg和Ca之间的电荷平衡关系来确定碳酸盐沉淀的阈值。各矿物相的饱和指数通过Phreeqcv3.4计算,采用扩展Debye–Hückel方程与修改后的phreeqc.dat数据库。矿物沉淀与理想溶液蒸发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使用Geochemist’s Workbench 2025 (版本 18.0 )进行评估。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zzgLEZ5zkSIDUC0jH_P0Wg
相关报告
  • 《王长乐等-Geology:铁-硅源区解耦指示地球陆地初现》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4-30
    • 该研究总结了华北条带状铁建造(BIF)的铁质和硅质来源特征,发现其具有多源性,受控于古老陆壳和新生洋壳的不同比例贡献。研究表明,太古宙BIF的铁质主要来源于热液淋滤的新生镁铁质洋壳,而硅质可能主要来自陆壳风化,铁和硅并非同源。通过分析不同时代BIF的Ge/Si比值,发现BIF硅质源区在35亿年前后发生转变,从海底热液主导贡献转变为大陆风化主导贡献,表明BIF铁-硅源区解耦现象自35亿年开始出现。
  • 《新研究提供了首幅全球陆地和海洋生物综合地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01
    • 由蒙特雷湾水族馆和合作机构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布了首个记录陆地和海洋生物分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综合地图。该研究已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提供了地球上生命分布最完整的图片,以及决定生命为何出现在特定地点的最关键的环境因素是什么。该研究的作者设想,随着气候变化破坏全球生态系统,它将提供一种适应管理实践的方法。 蒙特雷湾水族馆的首席科学家和资深作者Kyle Van Houtan博士说:“地图通常会告诉我们现在在哪里,但这项研究也会告诉我们要去哪里。”“以前的生物多样性地图显示的要么是陆地,要么是海洋,其他区域都是灰色的。我们把这两个地域,这两个科学领域结合起来,表明所有的动物都是这个复杂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定物种最丰富的地方,并绘制它们的运动模式,是生态学的支柱之一。但长期以来,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领域,因为在陆地上取样更方便、成本更低。巴西圣保罗IPE生态研究所的教授Clinton Jenkins博士说:“我们是陆地生物,因此我们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偏爱。”然而,世界上大部分的多样性是水生的,生活在地球表面70%的海洋、湖泊和河流中。我们的目标是更好地了解整个地球上的生命,而不仅仅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 通过这项研究,科学家们对海洋和陆地上的物种现在所在位置,它们最终可能会迁移到哪里,以及我们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最好地保护它们有了更好、更准确的了解。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副研究员Gabriel Reygondeau博士说:“通过收集海洋和陆地领域的信息,我们使两个科学界达成了一致的目标: 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统一而客观描述的画像”。 这个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的非政府组织、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跨学科研究小组收集了超过67000种海洋和陆地物种数据。然后,研究小组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帮助解释观察到的模式,记录和排列24种环境因素对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由此产生的地图是为统一已知的陆地和海洋物种分布所做的最大努力,它揭示了物种特别丰富和特别贫乏的地方。例如,海洋中的珊瑚礁和陆地上的山地森林特别多样化,包含的物种比单单环境变量所能预测的要多。 这项研究还有助于确定影响未来生命繁荣或萧条的环境驱动因素。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西南渔业科学中心的研究生态学家Elliott Hazen博士说:“这有助于我们记录气候变化机制对动物影响最大的地方,并确定生物多样性比我们预期的丰富或贫乏的环境条件。”“我们需要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驱动因素,以保护生态系统中因环境条件变化而移动的物种,并允许我们采取更动态的方法来保护它们。” 现在,在这个全球变化加速的时代,致力于保护关键栖息地和物种的资源管理者可以利用这项研究中环境驱动因素的记录和排名结果指导未来的保护工作。“建立国家公园和海洋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稳定环境中的生态群落,但如果受保护物种超越了这些界限,我们该怎么办?”Van Houtan博士问道。“我们的研究已经精确地找到了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得以蓬勃发展,并在一度稳定的环境变得难以预测的情况下,采用灵活的、数据驱动的方法来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 (张灿影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