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干旱胁迫响应中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的多组学整合分析揭示表观基因组景观》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7-16
  •   本研究通过整合转录组、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WGBS)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技术,系统解析了苹果(Malus hupehensis)在干旱胁迫下6种组蛋白修饰(H3ac/H3K9ac/H3K14ac/H3K4me3/H3K27me3/H3K36me3)与DNA甲基化的动态互作规律,发现MdABI5(受H3K14ac/H3K27me3干旱胁迫下的表观基因组景观解析)

         动态基因表达变化

        在苹果幼苗遭受干旱处理的第6天(A6d),转录组分析检测到381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显著富集于水分剥夺、离子稳态和茉莉酸生物合成通路。值得注意的是,TIFY10A-like等4个基因呈现持续上调或下调表达模式。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分析揭示其通过ceRNA机制调控TPL等抗旱相关基因,57.8%的DEGs可能受lncRNA与microRNA的协同调控。

         DNA甲基化动态特征

        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GBS)显示mCG/mCHG/mCHH三种甲基化类型在干旱3天(A3d)即显著升高,其中启动子区mCHH升高最显著。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相关基因富集于ABA信号通路,CIPK6等基因的甲基化变化与表达量呈负相关。DNA去甲基化酶ROS1-like的表达波动可能介导了甲基化动态变化。

        组蛋白修饰调控网络

        ChIP-seq揭示6种组蛋白修饰在基因区的分布特征:激活型标记H3K4me3与H3K9ac在TSS区富集度降低,而抑制型标记H3K27me3的缺失与高表达基因相关。2493个差异组蛋白修饰区域(DHMRs)基因中,28.8%呈现表达变化,其余可能通过染色质开放度调控抗旱响应。表观修饰协同分析发现,H3K4me3倾向于调控低倍数变化的上调基因,而H3K27me3缺失主导高倍数变化基因激活。

    关键基因功能验证

    MdABI5基因上游H3K14ac富集增加和H3K27me3减少共同驱动其表达上调。转基因实验证实过表达MdABI5株系具有更高的存活率(提升2.1倍)、CAT活性(增加58%)和光合速率,离子渗漏率降低37%。MdOCP3则受H3K9ac/H3K36me3下调调控,其过表达株系表现出更强的保水能力(RWC提高24%)和抗氧化能力(H2O2积累减少42%),与拟南芥ocp3突变体表型相反。

    分子调控机制

    表观修饰在ABA信号通路中呈现层级调控:PYLs/PP2Cs/SnRKs等核心组分受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双重调控;转录因子级联网络中,MYB88(H3K4me3调控)、NCED3(H3K27me3调控)等关键节点均受表观修饰精细调控。特别发现DREB1家族成员受多修饰协同调控,其中DREB1B同时响应H3K4me3/H3K9ac/H3K36me3三种修饰。

    这项研究首次绘制了苹果干旱响应的全基因组表观遗传图谱,揭示了组蛋白密码与DNA甲基化的时空动态规律,为利用表观遗传育种提升作物抗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子靶点。

相关报告
  • 《植物细胞DNA复制中组蛋白修饰对保持多梳蛋白基因沉默的作用机理》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服务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9-27
    • 在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中,基因表达的增殖模式要求在DNA复制引起的两倍表观基因稀释后迅速恢复表观遗传标记。本次研究中展示了转录抑制标记H3K27me3(3赖氨酸27三甲基化组蛋白)如何通过与DNA复制耦合相关的组蛋白H3.1变体修饰在即将进行复制的的植物细胞中修复。另外,植物进化出一种在H3.1变体进行三甲基化组作用的机制,这一机制对于子代细胞从母体细胞中继承这一基因沉默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我们阐明了这种机制在植物生长发育至开花期间建立H3K27me3介导引发的基因沉默。同时,研究揭示了在植物细胞中如何通过细胞分裂来传播H3K27me3因子,从而使H3K27me3因子作为表观遗传标记来起作用。
  •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徐晨欢团队在《先进科学》发表研究,解析拟南芥DNA半甲基化稳态及其调控机制,揭示染色质因素在甲基化维持中的作用》

    • 编译者:季雪婧
    • 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关键作用。在哺乳动物中,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胞嘧啶-鸟嘌呤”(CG)位点的胞嘧啶上,通常以对称的完全甲基化或非甲基化状态存在。然而,在DNA复制过程中,这些对称状态会转化为不对称的“半甲基化”状态。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徐晨欢团队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拟南芥中DNA半甲基化的稳态维持机制》的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了这一过程。 该研究利用hairpin BS-seq技术绘制了多种拟南芥植株中的DNA半甲基化图谱,系统研究了各种DNA甲基转移酶对半甲基化稳态的影响,并分析了DNA复制和核小体占位等因素在半甲基化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拟南芥在CG和CWG位点上均具有较高的半甲基化水平,且半甲基化和完全甲基化水平高度相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人员发现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上的甲基化维持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此外,研究还发现核小体可以抑制半甲基化向完全甲基化的转换,从而促进半甲基化的维持。研究人员在单分子水平上分析了相邻胞嘧啶上的甲基化同链性,发现相邻的半甲基化位点更倾向于在DNA双链的同一单链上携带甲基基团,这表明从DNA复制后到维持甲基化发生前的时间窗口在半甲基化稳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泛物种分析,这种半甲基化的同链性也在大豆、玉米、高粱等其他植物物种的DNA甲基化数据中得到验证。综上所述,该研究系统解析了拟南芥基因组的DNA半甲基化,并揭示了一种潜在的半甲基化稳态维持机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