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化做“引” 做强中医药产业链》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20
  • 大力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千年文化做“引” 做强中医药产业链 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54个地方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保定市榜上有名。

    国家级试验区缘何花落保定?保定市卫健委主任庞颖表示,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富的中医药人才储备、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链条、具体的中医药发展举措以及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保障,是该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

    突出重点领域,持续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突出优势发挥,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产业思维,加快推进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突出文化弘扬,着力提升保定特色中医药传播力影响力……11月15日,保定市召开工作推进会,全面启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打造中医药发展重要增长极

    日前,在位于保定市东三环东侧的国际医疗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外墙轻钢龙骨隔断龙骨搭建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是保定市正在全力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一,是该市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康养产业发展、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在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过程中,该市全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力支持安国中药都建设和易县京津冀康养基地培育,形成南有安国中药都、中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有易县京津冀康养基地的中医药康养发展格局,重点开展中医药服务模式、管理方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探索创新。

    庞颖介绍,近年来,保定市承办河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举办刘完素学术思想继承与发展研讨会、易水学派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安国国际药材节、京津冀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等中医药盛会,中医药产业发展势头正劲。该市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激活中医药文化、品牌效应,强化科技、质量、人才驱动,赋能产业发展,构建中药现代化繁育体系、制造体系、商贸体系和中医药康养服务体系。

    据介绍,预计到2028年,该市将涌现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优势的中医药企业,打造1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中医药产品,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千亿元,成为引领全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链条

    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保定市西大街,一场中药与美食碰撞的盛宴——保定“安国药膳”市集火热开集,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体验。“健康又美味,刷新药膳在我心中的认知!”游客王斌说。近年来,安国市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以药都文化为基底,以中医药为特色,发展药膳养生、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等新兴业态,提高中医药产业附加值。

    安国大力推广“安国药膳”品牌,是保定市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链条,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实现中医药健康服务新发展的生动实践。该市以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和保定市中医院为龙头,以中医专科联盟为载体,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为引领,依托保定市康复医院和保定市中医康复医院,全面建立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康复业务,中医药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在城区开设中医药健康服务生活馆,打造城区15分钟中医药健康圈。探索建立中医特色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鼓励建设具有中医药健康养老特色的环京护理院、疗养院。预计到2028年底,建设一批环京中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老年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

    药材好,药才好。为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保定市做强现代化中药繁育种植链条,实现中药材质量精准管理。引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农业育种制种龙头企业和院所,实施中药材种业提升计划,推进育种技术创新和中药材品种繁育,推动中药材生态种植。建成基源准确、生产规范、种性优良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机制。依托安国药博园,推进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完善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

    为让传统中药制药插上科技翅膀,该市做长做强现代化中药制造链条,实现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以国家40种大宗常用中药材品种为主,以安国现代中药工业园区为核心,着力打造中药饮片加工制造产业高地。实施中药制药企业培养计划,以药都制药、天浩制药、保定中药等企业为引领,培育本土优质潜力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一批新兴中药企业。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健康食品产业园,招引培育大健康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用融合,鼓励中医药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一批重点研究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参与产业科技合作计划、中医药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

    叫响中医药文化城市名片

    11月4日,第五届易水学派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易县开幕。此次大会旨在通过学术交流研讨,进一步推进易水学派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促进当地中医药事业和医养、康养产业发展,助推该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保定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影响深远的易水学派、寒凉学派等中医流派,刘完素、张元素等名医辈出。在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中,保定市重点围绕文化、品牌、科技、质量、人才等领域,赋能产业发展和深化改革,不断加强中医流派和名医名家学术思想研究的继承和传播。

    该市围绕中医药文化城市名片,着力打造四馆一庙中医药文化地标,塑造刘完素、张元素、邳彤等国医名家文化品牌,提升守真中医药博物馆、安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张元素博物馆、葛洪博物馆、安国药王庙建设。以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刘完素研究分会、易水学派研究分会为平台,建立守真中医药研究中心和易水学派研究中心。

    依托中医药特色主题园区、中医药博物馆、药博园等建设中医药综合文化体验基地,办好守真文化节和安国国际药材节。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广场、中医药健康文化驿站,开发100个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中医药+”宣传矩阵,以主流媒体、新媒体等为平台,以影视、诗歌、动漫等多形式展示为载体,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化作品,讲好保定中医药故事。常态化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和“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持续巩固广大群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宣传中医”良好氛围,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打造100所市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特色学校,支持河北农业大学培养中药材种植栽培专业人才,支持河北大学、河北中医药大学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育一批中药材种植、传统炮制、中药饮片鉴别等技能人才。实施守真人才培育工程,建设守真书院,加强国家、省级名中医等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传承,建设3至5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至8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培育引进国家级名中医5人、省级名中医10人、市级名中医50人、中医药骨干人才200人,年均培养西学中人才1000人。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育,依托易水学派研究中心,建设基层中医师培训基地,组织实施基层中医临床骨干和优秀临床人才培训。依托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建设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养以县级优才为骨干,覆盖县、乡、村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团队,培养基层骨干人才100名、基层中医药传承人才600名。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71896.html
相关报告
  • 《保定:千年文化做“引” 做强中医药产业链》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25
    • 大力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千年文化做“引” 做强中医药产业链 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54个地方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保定市榜上有名。国家级试验区缘何花落保定?保定市卫健委主任庞颖表示,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富的中医药人才储备、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链条、具体的中医药发展举措以及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保障,是保定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突出重点领域,持续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突出优势发挥,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产业思维,加快推进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突出文化弘扬,着力提升保定特色中医药传播力影响力……11月15日,保定市召开工作推进会,全面启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打造中医药发展重要增长极 日前,在位于保定市东三环东侧的国际医疗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外墙轻钢龙骨隔断龙骨搭建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是保定市正在全力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一,是保定市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康养产业发展、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在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过程中,保定市全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力支持安国中药都建设和易县京津冀康养基地培育,形成南有安国中药都、中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有易县京津冀康养基地的中医药康养发展格局,重点开展中医药服务模式、管理方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探索创新。庞颖介绍,近年来,保定市承办河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举办刘完素学术思想继承与发展研讨会、易水学派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安国国际药材节、京津冀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等中医药盛会,中医药产业发展势头正劲。保定市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激活中医药文化、品牌效应,强化科技、质量、人才驱动,赋能产业发展,构建中药现代化繁育体系、制造体系、商贸体系和中医药康养服务体系。据介绍,预计到2028年,保定市将涌现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优势的中医药企业,打造1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中医药产品,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千亿元,成为引领全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链条 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保定市西大街,一场中药与美食碰撞的盛宴——保定“安国药膳”市集火热开集,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体验。“健康又美味,刷新药膳在我心中的认知!”游客王斌说。近年来,安国市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以药都文化为基底,以中医药为特色,发展药膳养生、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等新兴业态,提高中医药产业附加值。安国大力推广“安国药膳”品牌,是保定市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链条,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实现中医药健康服务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保定市以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和保定市中医院为龙头,以中医专科联盟为载体,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为引领,依托保定市康复医院和保定市中医康复医院,全面建立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康复业务,中医药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在城区开设中医药健康服务生活馆,打造城区15分钟中医药健康圈。探索建立中医特色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鼓励建设具有中医药健康养老特色的环京护理院、疗养院。预计到2028年底,建设一批环京中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老年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药材好,药才好。为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保定市做强现代化中药繁育种植链条,实现中药材质量精准管理。引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农业育种制种龙头企业和院所,实施中药材种业提升计划,推进育种技术创新和中药材品种繁育,推动中药材生态种植。建成基源准确、生产规范、种性优良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机制。依托安国药博园,推进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完善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为让传统中药制药插上科技翅膀,保定市做长做强现代化中药制造链条,实现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以国家40种大宗常用中药材品种为主,以安国现代中药工业园区为核心,着力打造中药饮片加工制造产业高地。实施中药制药企业培养计划,以药都制药、天浩制药、保定中药等企业为引领,培育本土优质潜力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一批新兴中药企业。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健康食品产业园,招引培育大健康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用融合,鼓励中医药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一批重点研究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参与产业科技合作计划、中医药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 叫响中医药文化城市名片 11月4日,第五届易水学派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易县开幕。此次大会旨在通过学术交流研讨,进一步推进易水学派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促进当地中医药事业和医养、康养产业发展,助推保定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保定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影响深远的易水学派、寒凉学派等中医流派,刘完素、张元素等名医辈出。在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中,保定市重点围绕文化、品牌、科技、质量、人才等领域,赋能产业发展和深化改革,不断加强中医流派和名医名家学术思想研究的继承和传播。保定市围绕中医药文化城市名片,着力打造四馆一庙中医药文化地标,塑造刘完素、张元素、邳彤等国医名家文化品牌,提升守真中医药博物馆、安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张元素博物馆、葛洪博物馆、安国药王庙建设。以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刘完素研究分会、易水学派研究分会为平台,建立守真中医药研究中心和易水学派研究中心。依托中医药特色主题园区、中医药博物馆、药博园等建设中医药综合文化体验基地,办好守真文化节和安国国际药材节。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广场、中医药健康文化驿站,开发100个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中医药+”宣传矩阵,以主流媒体、新媒体等为平台,以影视、诗歌、动漫等多形式展示为载体,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化作品,讲好保定中医药故事。常态化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和“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持续巩固广大群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宣传中医”良好氛围,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打造100所市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特色学校,支持河北农业大学培养中药材种植栽培专业人才,支持河北大学、河北中医药大学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育一批中药材种植、传统炮制、中药饮片鉴别等技能人才。实施守真人才培育工程,建设守真书院,加强国家、省级名中医等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传承,建设3至5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至8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培育引进国家级名中医5人、省级名中医10人、市级名中医50人、中医药骨干人才200人,年均培养西学中人才1000人。 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育,依托易水学派研究中心,建设基层中医师培训基地,组织实施基层中医临床骨干和优秀临床人才培训。依托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建设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养以县级优才为骨干,覆盖县、乡、村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团队,培养基层骨干人才100名、基层中医药传承人才600名。
  • 《一味中药几多产业 “药都”亳州打造中医药产业高地》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9-14
    • 从前店后坊到“链”接世界,“出海”步伐持续加快,科技赋能中药材高质量生产……记者在2024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40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期间采访了解到,致力于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的安徽省亳州市坚持以药立市、以药强市,做优做强中药材种植和中医药制造,在持续拓展全国市场的同时,还将发展的眼光投向世界,推动中医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从前店后坊到“链”接世界  千年前的亳州,一方药圃,前店后坊,药商们制售着最初形态的中药饮片。如今,从种子种苗研发,到中药提取、配方颗粒、中成药等制造,超过2100亿元的亳州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已近在眼前。亳州中医药产业已形成全产业链集聚体系,并不断优化,“链”接世界。  “知名中药材产地遍布全国,亳州能在中医药产业发展进程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建立了集种植、加工制造、贸易流通、科研、中医药文化传播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亳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廖自荣说。 亳州向上承接着中药材种植面积较大的资源优势,下端具备历史传承的巨大药市贸易量优势。多年前,安徽省提出“将亳州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之都”,亳州将中医药产业确定为首位产业。 据了解,亳州目前已聚集中国中药、广药集团、雷允上、上海宝龙等全国知名及医药百强企业73家,同时也培育出济人药业、协和成药业、华佗国药等多家本土知名企业,共同带动过去传统的中药材、饮片向中成药等现代中医药发展。 “亳州完善的配套政策让首位产业的氛围渗透到了全市的每一个环节。”亳州市重点药企、宝龙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潘亦斌说,“没有产业链,中药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亳州正是形成了产业链集聚效应,让更多药企被效益和前景吸引。”2023年,宝龙药业仅投产一年就达到了产值1亿元,预计今年产值可达3亿元。 “10年前,亳州的本土中成药企业只有三四家。通过强化招商政策,现在已有制剂生产许可的企业30多家,同时延伸出以花草茶为代表的药食同源健康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廖自荣说。 补链、延链的同时,亳州还在强链,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医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政府协同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推动中药材贸易市场标准化国际化,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这里成为全国很多药商的第一选择”  早上7时,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推着小推车穿梭于各个摊位之中,讲价议价间,推车里很快装满了各类中药材。 这个占地1000亩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被称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拥有两个交易大厅,聚集着一万多家商户,每天上市中药材2800多种,日均客流量有4万至6万人。 “过去十年,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年销售额从300亿元左右增长至2023年的560亿元,今年预计突破600亿元,这里成为全国很多药商的第一选择。”负责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运营的康美药业总裁助理、中药城板块总经理李泽彬说。 走进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浓浓的药香扑面而来,很多细节透视出其能持续火爆的“秘诀”。 西一门入口处,一块大屏幕上实时滚动显示中药材的价格和供求信息;每个摊位都附有一个绿色二维码,扫码便可看到商户的经营信息、仓储地址和投诉建议;市场显眼处张贴着智慧导览查询系统的海报,手机扫码便可一窥市场全貌……  “在确保市场内售卖的中药材质量的同时,我们还在发展‘云上药市’。去年上线运营康美中药城甄选优品平台,在线上售卖400多种药食同源产品,还在持续发展完善中。”李泽彬说。 在持续拓展全国市场的同时,致力于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的亳州还将发展的眼光投向世界,“出海”步伐持续加快。 清洗、切片、烘干、检测……在安徽盛林国药饮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操纵机器加工生产一批白芍饮片,这些白芍饮片将和当归、枸杞、茯苓等其他中药材一起打包,通过海运发往韩国釜山。  “每周都会有装满中药材的多个集装箱从公司发出,送往韩国、泰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安徽盛林国药饮片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经理杨海峰说,随着海外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升,这几年公司的外贸一直保持良好态势。 今年上半年,亳州市药业进出口额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3%,占安徽省药业进出口总值近90%。90多家药企将中药材产品出口至亚欧非近90个国家和地区。 科技赋能中药材高质量生产 初秋时节,药香弥漫。在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亳州市沪谯药业有限公司与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种植示范基地,流转土地2000多亩,种植的白芍、白术、射干等中药材长势正旺,迎来采收期。 “我们采用统一供苗、种植、施肥等方式,应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确保质量可控。”亳州市沪谯药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高贯彪说,目前该公司已在甘肃、四川等地建了120多个基地。在原材料稳定供应等加持下,公司在去年销售额超过8亿元的基础上,今年预计将突破10亿元。 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是亳州市做优中药材种植的缩影。今年上半年,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02.2万亩,规范化种植面积41.3万亩。 智慧植物工厂建成投入使用、实施订单生产、探索多层种苗及植物种植新模式……走进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得益于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何首乌、玄参、亳菊等中药材原原种种苗正在培育中。 “我们着力从源头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体系建设,系统开展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药材良种繁育与药材品种创新,赋能中药材高质量生产。”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凯说,该公司建成亳州市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完成构建亳菊、白术等中药材组培生产体系,年产原原种种苗逾1000万株,在地扩繁能力逾2.5亿株。 据了解,亳州市推动安徽中药材种植联合研究中心开展研发服务,组建中药材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技术、中药材种苗繁育技术等科研团队;开展种质资源、绿色种质等研究课题;编制决明子、白芷等中药材绿色种植技术标准导则。“从近年来种植环节来看,机械化水平提高了,科技含量提升了,这都为中药材高质量生产注入动力。”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吴雪说。 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高质量发展潜力十足。如今,亳州市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已涵盖中药材种子种苗组培繁育、种植、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颗粒剂生产、中药流通、中医药科研、文化传播等各环节。今年上半年,亳州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1137.4亿元,同比增长8.76%。(记者 姜刚 朱青 汪海月 亳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