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冲击能源市场:需求被抑 美国煤炭价格上周几近“腰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10
  • 随着暖冬天气缓解了对化石燃料的需求,美国煤炭价格已从创纪录的高位快速下跌。

    根据政府周一公布的数据,截至 1 月 6 日当周,美国北部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煤炭价格跌至每吨 115 美元,较前一周下降 45%。来自阿巴拉契亚中部地区的煤炭现货价格下跌 33%,来自伊利诺伊盆地煤炭现货价格下跌 31%。

    以上三个地区均为美国主要产煤区,这三处区域,再加上阿巴拉契亚南部、洛基山脉、保德河盆地被统称为美国六大产煤区。

    过去一年,随着俄乌冲突颠覆了国际市场,全球油价在过去一年大幅飙升。但温暖的天气,特别是在欧洲,缓解了对燃料短缺的担忧,帮助抑制了需求和价格。

    全球其他地区的煤炭也在下滑。自年初以来,澳大利亚基准价格下跌 6.6%,欧洲基准价格下跌 4.2%。

    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时间。上周是新年第一周,一些高价合同在 2022 年底到期。买家也在为在第二季度开始的交货下订单,并且必须预测几个月后的市场状况。

    美国能源信息署煤炭项目首席运营研究分析师 Rosalyn Berry 周一表示,尽管随着形势变得更加明朗,未来几周煤价可能会反弹,但 " 目前看来,共识是煤炭价格会更低。"。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67516.html
相关报告
  • 《国际能源署发布煤炭年度市场报告》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3
    •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煤炭年度市场报告《煤炭2022》(Coal 2022),从需求、供应、贸易、价格等方面对2022年至2025年的国际煤炭市场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指出2022年全球煤炭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俄乌战争极大地改变了2022年煤炭市场的价格水平以及供需格局。传统贸易流受到干扰,价格飙升,同时全球煤炭的总体需求将增长1.2%,达到历史新高,首次超过80亿吨。 在全球范围,发电用煤是煤炭的最大消费部门,预计2022年将增长略高于2%。相比之下,工业用煤预计将下降1%以上,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期间钢铁产量下降。 在欧洲,2022年天然气价格上升导致欧洲发电燃料大量转向煤炭。在中国,由于夏季热浪来袭,水力发电量较低,煤炭发电量大幅增加。8月份中国煤炭发电量同比增长约15%(超过500太瓦时),这个月的发电量高于除印度和美国之外的任何其他国家一年的发电总量。 在印度和中国,煤炭是电力系统的支柱,天然气仅占发电量的一小部分,因此天然气价格上涨对煤炭需求的影响有限。整体而言,2022年全球煤炭发电量将创新纪录,超过2021年的水平。这主要是由印度和欧盟强劲的煤电增长以及中国一定程度增长推动的,尽管美国的煤电产量有所下降。 欧洲(尤其是欧盟)是受能源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为它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供应。同时,由于天气条件,水力和核电产量下降,加上法国核电站的技术问题,也给欧洲电力系统带来了额外的压力。作为回应,部分欧洲国家增加了煤炭发电,一些已关闭或处于备用状态的煤炭厂重新进入市场。特别是德国的10吉瓦煤电,推高了欧盟的煤炭发电量,预计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在IEA的预测中,如果欧盟加倍努力提高能源效率和扩大可再生能源,欧盟的煤炭发电量最快将在2024年回到下降轨道。同时也加快了可再生能源的部署,某些国家还延长了核电站的寿命。 中国的经济复苏很可能对全球煤炭需求前景产生最大影响,因为中国占全球煤炭需求的一半以上。仅中国电力部门就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三分之一。2021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强劲增长。但预计到2025年,增长将保持相对停滞,年均增长0.7%,这主要是因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增加。在2022-2025年期间,我们预计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增加近1000太瓦时,相当于当今日本的总发电量。与此同时,自2007年以来,印度的煤炭消费量翻了一番,年增长率为6%,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煤炭需求的增长引擎。 相比之下,到2025年,预计美国的煤炭使用量将保持其下降趋势,而欧盟的煤炭使用也将大幅下降。在全球范围内,预计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在2025年之前满足近90%的新增电力需求。随着核能发电量的适度增长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到2025年,煤炭发电量还会略有增加。整体来看,全球煤炭需求在预测期内将保持大致平稳。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此外也是最大的两个煤炭进口国。为了应对价格上涨和供应短缺,2021年夏季后,中国和印度推动了国内煤炭产量的增长。中国煤炭产量全年预计增长8%,减少了进口需求。在印度,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试图提高煤炭产量以减少进口。2021年,印度煤炭产量首次达到8亿吨。预计2025年印度的产量将超过10亿吨。作为世界第三大煤炭生产国,印度尼西亚也有望在2022年产量也将创新高。2022年全球煤炭产量将升至80亿吨以上,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2年全球煤炭消费量首次超过80亿吨,同比增长1.2% 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煤炭消费量预计将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如果不在转向低碳经济上作出更大努力,在之后几年里将保持高位运行。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天然气价格飙升、能源供应中断,使得一些国家不得不转而使用相对廉价的煤炭。同时,部分地区高温和干旱天气也推高了电力需求、导致水电出力不足,而核电也相对疲软,尤其是在欧洲地区,法国不得不停运核反应堆进行维护工作。 国际能源署在报告中表示,今年全球煤炭消费量预计将首次超80亿吨,比上年增长1.2%,超过2013年创下的历史纪录。 2022年煤炭需求增幅最大的国家为印度,增幅为7%;其次是欧洲,同比增幅6%;而中国增幅仅0.4%。伴随着全球天然气价格高涨,俄罗斯天然气供应骤减,越来越多欧洲国家开始从天然气转向煤炭,欧洲地区煤炭消费量迅速增加。 该报告预计,随着欧美发达国家煤炭消费下降与亚洲地区消费增加相抵消,到2025年,全球煤炭消费量预计将保持在80亿吨左右的水平。 2022年全球煤炭产量同比增长5.4% 国际能源署报告表示,中国、印度和印尼三大世界主要煤炭生产国2022年煤炭产量预计都将创纪录新高。 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煤炭产量将增长至83.18亿吨,比上年的78.88亿吨增长5.4%,同样创出历史新高。 国际能源署还预计,2023年,全球煤炭产量将达到峰值,但到2025年,全球煤炭产量将回落至2022年水平以下。 不过,尽管煤炭价格走高,为煤炭生产商带来丰厚的利润和可观的收入,却并没有看到流向以出口为目的的煤炭项目的投资激增的迹象。报告说,这反映出投资者和矿业公司对煤炭中长期发展前景持审慎态度。 2022年全球煤炭贸易量同比增长1.4% 俄乌战争引发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行一系列禁令和制裁。俄罗斯是世界第三大煤炭出口国,制裁导致全球贸易流通格局重新“洗牌”调整,买家(尤其是欧洲买家)寻求替代供应。此外,由于缺乏铁路运力,以前通过铁路运往欧洲或从俄罗斯西北部港口运往欧洲的部分俄罗斯煤炭无法转运到东部或南部。这导致了俄罗斯出口的下降和市场的紧缩。俄罗斯在欧洲的煤炭供应缺口已经被南非、哥伦比亚以及坦桑尼亚和博茨瓦纳等其他较小的煤炭生产出口国填补。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印度尼西亚曾在今年年初禁止煤炭出口,随着之后出口转向欧洲以弥补俄罗斯的缺口,印度尼西亚再次展示了其供应弹性。相比之下,美国却不再是一个摇摆供应国。尽管煤炭价格高企,但由于投资、劳动力短缺和运输瓶颈等问题,美国煤炭出口出现略有下降。而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的降雨和洪水减少了产量和出口,导致市场供不应求。 2021年,国际煤炭贸易开始从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中缓慢复苏,全年煤炭贸易总量回弹达到13.33亿吨,约占全球煤炭需求的17%。然而,尽管动力煤(包括褐煤和某些无烟煤)的贸易增长了1.6% ,但冶金煤的贸易下降了2.3%。2021年交易的大部分煤炭(93%)是通过海运的。 传统上,煤炭贸易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盆地,南非和俄罗斯(在较小程度上)连接着这两个盆地。然而,随着欧洲的进口需求下降以及南非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出口,近年来国际煤炭贸易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然而,在2021年,随着欧洲煤炭进口需求的增加,天然气价格的飙升暂时扭转了这一发展变化趋势。德国的煤炭进口量(3800万吨)再次超过土耳其(3600万吨) ,成为亚太地区以外最大的煤炭进口国。 2021年,印度尼西亚的煤炭出口量达到4.36亿吨,同比增加了7% ,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煤炭出口国的地位。澳大利亚尽管煤炭出口下降了500万吨,但仍然是按重量计算的第二大出口国。同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增加了约7%,达到3.38亿吨,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印度煤炭进口量比上年下降了6%,降至2.07亿吨;而日本煤炭进口量则保持在1.73亿吨左右。这三个国家的煤炭进口量占全部进口量的52%。 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煤炭出口贸易量将达到13.51亿吨,比上年的13.33亿吨增长1.4%。其中,动力煤出口贸易10.45亿吨,同比增长1.9%;冶金煤贸易3.07亿吨,同比下降0.4%。 预计到2025年,全球煤炭贸易量可能将有所回落。其中,动力煤贸易将下降10%左右,而冶金煤贸易将继续增长约6%。 非电力行业动力煤消费保持稳定 除了用于发电,动力煤还用于水泥生产和工业、住宅取暖等。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21年,非电力行业动力煤消费量同比增长了2.8%,至14.75亿吨,占动力煤消费总量的22%。其中,印度非电力行业动力煤消费量同比增幅最大,达16%,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的强劲增长。在中国,非电力行业动力煤需求小幅增长0.8%,这得益于中国努力减少住宅取暖的动力煤使用量。 报告预计,2022年,用于非电力行业的动力煤需求保持稳定。由于工业产出增加,预计2022年印度非电力行业动力煤需求同比增长7%。从2022年至2025年,随着工业生产的持续扩张,特别是在印度,非电力行业动力煤需求预计将每年增长0.3%。与此同时,中国非电力行业动力煤消费将继续减少,需求的增长将被能源密集行业消费的下降及供暖和小型工业减少煤炭消费的持续努力所抵消。 2021年,全球冶金煤消费量同比增长1.3%,达11.1亿吨,原因是大多数主要钢铁产区的钢铁产量从疫情相关的下降中恢复过来。其中,印度同比增长13%(900万吨),欧盟同比增长13%(700万吨),美国同比增长28%(400万吨)。与此同时,中国同比下降了2.5%(1900万吨)。 报告预测,相比之下,受能源价格高企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2022年全球冶金煤消费总量预计同比减少2.7%(3000万吨)。预计跌幅最大的是中国,同比减少1.7%(1200万吨),其次是俄罗斯,同比减少6%(400万吨),欧盟同比减少3.9%(230万吨)。 国际能源署预测,从2022年至2025年,受中国钢铁产量保持低迷影响,冶金煤需求将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总体而言,欧盟地区、日本、韩国、俄罗斯和中国冶金煤消费量的下降将被印度和其他国家(主要是东南亚)的强劲需求增长所抵消。 全球动力煤贸易量到2025年将大幅下降 2021年,国际煤炭贸易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中缓慢复苏,贸易量达13.33亿吨,占到全球煤炭需求的17%。其中,动力煤(包括褐煤和一些无烟煤)的贸易量同比增长了1.6%,冶金煤贸易量同比下降了2.3%。2021年交易的绝大多数煤炭是通过海运方式运输的。 传统上,煤炭贸易集中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盆地,南非和俄罗斯将买卖双方联系起来。近年来,随着欧洲进口需求下降,南非煤炭出口方向转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国际煤炭贸易模式发生了变化。2021年,天然气价格飙升推动欧洲煤炭进口需求增加,扭转了这一趋势。德国煤炭进口量达3800万吨,超过土耳其(3600万吨),成为亚太地区以外最大的煤炭进口国。 俄乌冲突爆发引发了许多国家和公司对俄罗斯的一系列制裁和能源禁令。作为全球第三大煤炭出口国,俄罗斯被制裁导致国际煤炭贸易流动重新洗牌。一些买家尤其是欧洲买家努力寻求俄罗斯煤炭替代供应。此外,由于缺乏铁路运力,以前通过铁路运往欧洲或从俄罗斯西北部港口运往欧洲的部分煤炭无法运到欧洲东部和南部,这导致俄罗斯煤炭出口下降。 俄罗斯在欧洲的煤炭供应缺口在很大程度上由南非、哥伦比亚、坦桑尼亚和博茨瓦纳等较小的煤炭生产国来填补。印尼今年初禁止煤炭出口以满足国内需求展现了该国煤炭出口政策的“灵活性”。相比之下,美国不再是“摇摆供应国”。由于投资不足、劳动力短缺和运输瓶颈等问题,尽管价格高企,美国煤炭出口将略有下降。与此同时,在暴雨和洪水的影响下,澳大利亚煤炭产量下降,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紧张。 国际能源署预测,2022年全球煤炭贸易量达13.51亿吨。到2025年,两个基本趋势将重塑全球贸易:一是各国特别是欧洲国家将适应并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回到淘汰煤炭的轨道上;二是中国和印度为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所做的努力将导致国内产量增加、进口减少。总体而言,从现在到2025年,动力煤贸易量将大幅下降,2025年较当前将下降约10%。相比之下,冶金煤贸易量将增长6%。 2022年国际煤价创下历史新高 近几年来,国际煤炭市场波折不断,价格也在起伏中上涨。 在2020年跌至14年低点后,动力煤价格在2021年强劲反弹。大多数国际动力煤指数价格在10月达到历史新高,反映了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供需失衡。 供需失衡加上天然气价格高企,2021年10月,动力煤价格被推至前所未有的高位。几乎同时,中国和印度加快了生产,缓解市场供应紧张,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当印尼于2022年1月发布出口禁令后,国际市场价格再次上涨。2月下旬,俄乌冲突爆发引发天然气价格飙升,推高了煤炭价格。自今年夏季以来,随着对供应担忧的缓解,国际市场煤炭价格有所回落。然而,澳大利亚降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紧张,特别推高了优质动力煤价格,优质动力煤价格一度超过炼焦煤价格。随着欧盟从4月至8月逐步实施对俄罗斯煤炭的禁运令,俄罗斯煤炭价格大幅打折。 俄乌冲突爆发导致全球动力煤价格在2022年3月飙升至每吨380美元的历史新高,欧洲动力煤价格赶上澳大利亚动力煤价格。相比之下,由于需求下降,国内产量增加,中国华南地区进口煤价格受到的影响较小。随着北半球供暖季结束,全球海运动力煤价格在4月短暂走低。5月,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动力煤价格再次回升,澳大利亚高品质动力煤价格直接攀升至每吨425美元的历史高点,原因是洪水阻碍了该国煤炭生产和运输。 欧洲动力煤进口价格在初夏低于澳大利亚,但在7月俄罗斯减少对欧洲天然气供应时上涨。对俄罗斯可能完全断供的担忧加剧,导致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促使该地区公用事业公司购买更多煤炭,并将煤价推高至每吨400美元以上。澳大利亚高品质动力煤价格继续呈上升趋势,反映了使用这种煤炭的日本公用事业公司的强劲需求以及澳大利亚出口商无法大幅增加出口量。9月,高品质动力煤价格达每吨443美元。在欧洲,天然气和煤炭价格在9月下跌。11月,随着供暖季开始,欧洲和澳大利亚煤炭价格下跌的趋势开始扭转。 报告指出,尽管这两年煤炭生产商的利润创下历史新高,但对煤炭开采的投资并未显著增加。总体而言,政府、银行和投资者以及矿业公司对煤炭尤其对动力煤投资的兴趣不足。
  • 《净利“腰斩” 数据略显惨淡 化石能源风光不再?》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4-01
    • 近日 ,国内三大油气央企分别发布2020年财报。中国石化营收最高,为2.11万亿元,同比下降28.8%;中国石油紧随其后,营收1.93万亿元,同比下降23.2%;中国海洋石油营收最少,为1554亿元,同比下降33.4%,降幅在“三桶油”中最大。 净利“腰斩” 数据略显惨淡 财报显示,净利润方面,中国石化实现净利329.24亿元,同比减少42.9%;中国石油实现净利190.06亿元,同比减少58.4%;中国海洋石油实现净利249.56亿元,同比减少59.1%,其净利润在“三桶油”中同样降幅最大。 经计算,“三桶油”2020年合计营收约4.2万亿元,累计净利768.86亿元,平均日赚约2.1亿元;而2019年“三桶油”合计实现净利润1643.18亿,日赚约4.5亿。相较2019年,“三桶油”2020年净利润降幅超53%。 对于这样的成绩,“三桶油”在财报中均提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其的影响。 2020年,国际油价先抑后扬,呈深V形走势。自3月起,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加之沙特宣布增产、降价,国际油价进入暴跌模式,原油市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负油价”,4月20日,WTI原油一度跌至-37.63美元/桶。随着主要产油国减产执行情况良好,主要经济体陆续放松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措施、重启经济,国际油价触底回升。年末,随着新冠疫苗研发获得成功并相继在各国推广使用,国际油价继续走高,年底布伦特油价收于51美元/桶。纵观2020年,布伦特原油均价每桶43.21美元,同比下降33%。 与此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出现罕见的触底,迎来“地板价”。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梳理,从3月油价跌至“5元时代”后,共经历6次搁浅,时间长达3个月+10天,直至6月国际原油价格回升,才迎来2020年第一次油价上调。 化石能源风光大减 “三桶油”路在何方 诚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影响油气企业业绩的“黑天鹅”。但其背后是隐藏了10年之久的成品油消费量增幅的逐年下滑。 据界面报道,2010年,中国成品油消费量达2.3亿吨,增速超过11%,创2005年28%增速之后的又一高点。同年,中国石油利润同比大增35.4%,达到1400亿元;中国石化利润首次突破700亿元,次年升至717亿元,至今仍是利润巅峰。 此后,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增幅开始一路下滑,进入中低速增长期。受此影响,“三桶油”净利整体处于走跌态势,2016年-2018年间呈现阶段性上扬,进入2019年再现跌势。2019年,除中海油因低成本优势实现利润增长15.9%外,中国石油净利同比下滑了13.9%、中国石化下滑了8.7%。 以“三桶油”为代表的油气企业,未来路在何方? 去年9月,我国提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长远而言,全球对碳排放的高要求越来越迫切,我国也明确了碳中和目标和路线图,未来全世界的石油消费会相对减少,从而颠覆传统石化产品供应商的生存条件,其估值也必然因此而受压。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呈现波浪式迁移,未来消费低迷、总需求走弱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石化行业面临着极其艰巨和繁重的任务”。 对“三桶油”为代表的油气企业来说,绿色能源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东帆石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陈卫东撰文指出,中国油气行业规模巨大,转型需要巨大的投资、创造新的巨大转型空间,以及相当长的时间。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李福龙在30日国新办发布上表示,国家能源局正在研究拟定“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分领域能源规划,把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放在突出位置。而“三桶油”对于低碳能源布局业已展开,这是未来15年最现实的转型路径,也是“碳中和”对油气企业提出的最终要求。 在29日举行的中国石化股份公司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国石化董事长张玉卓透露,中国石化将统筹转型升级与减碳进程、结构优化与碳排放控制,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十四五”期间将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将优化提升油品销售网络,加快打造“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大力发展可降解材料、高端聚烯烃、高端合成橡胶,在新材料发展方面实现大突破。力争比国家目标提前10年,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 中国石油则表示,2021年将着力发展主营业务,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注重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继续深入开展提质增效。力争到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将继续做强做优油气主营业务、积极拓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及新业态,构建多能互补的新格局。 而中海油在2020年已开始顺应能源转型大趋势,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中海油方面表示,未来几年将不断地加大海上风电的投资力度。原有每年3%-5%的投资比例将有所提升,未来争取将每年投资5%以上用于风场资源获取。此外,还将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渤海湾岸电工程等,助力绿色低碳生产。 谈“化”不再色变 石化行业迎来新机遇 经历了市场环境最具挑战性的2020年,进入2021年,全球经济稳步复苏,主要经济体刺激政策带来利好,都有利于市场供需再平衡。 世界银行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4%。国际油价稳步回升,布伦特油价已经回升至每桶60美元上方。然而,未来国际油价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 与此同时,在碳中和目标下,商业生态随之发生变化,“三桶油”生存空间正被挤压。从能源品类上看,油气正经受着光伏、风电、氢能等低碳能源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能源新贵冲击着石油“大佬”的地位。 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庞广廉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面临重构,需求结构发生大幅改变,同时,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乙烯、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化工品都是重要的石油产品,涉及纺织、塑料、制药和化妆品等诸多行业,被业内认为是原油的重要转型方向。 “‘三桶油’最好的弯道超车机会,在绿氢和高端化工领域。”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认为。 事实证明,过去一年,在应对处置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消毒剂、口罩、护目镜、塑料包装等化工产品的需求激增,化工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以往谈“化”色变的社会舆论得到了初步扭转,为化工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只要石化行业把握机遇,主动作为,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必将重构全球石化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国一定会及早实现从石化大国到石化强国的蝶变,”庞广廉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