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大讲堂之“转基因生物与安全”讲座举行》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6-24
  • 为普及转基因生物技术知识,引导大家更加科学、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及产品,5月30日下午,由校党委统战部主办的同心大讲堂之转基因生物与安全知识讲座在金明校区生命科学学院三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民进河南大学总支副主委、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安国勇主讲,来自全校200余名师生一同聆听了讲座。

    安国勇运用大量研究数据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领域、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规划和安全管理,针对“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等大家关心的话题,为师生们做了细致的讲解,引导大家正确认识转基因生物技术。

    针对“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这一问题,安国勇从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遗传学出发,详细讲解了人工选育的演变进程,从朴素的驯化育种到精妙的基因编辑育种,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毅力和决心。

    转基因作物具有传统育种模式不可比拟的抗虫、抗除草剂、抗旱等优良性状,尽管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争议,但在大多数国家对转基因生物研究与产业化政策日趋积极、农业转基因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也提出“加快研究,推广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

    针对“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这一问题,安国勇介绍了世界各国农业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推广情况,以及研发、监管、公众参与、风险分析情况,又以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为中心点,围绕管理框架、基本制度和相关政策三个方面,从法规体系、监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介绍了我国相关部门的监管机制。他表示,基因一直都在,转基因生物也将伴随人类的生存,对于转基因技术我们要正确认识,不必恐慌。作为科研工作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用在造福人类上。

    本次科普讲座深出浅入、引人入胜。安国勇教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例证和幽默风趣的表达不仅让师生们科学地认识和了解转基因技术,也提高了在场师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来源:河南大学

相关报告
  • 《奇妙的湿地世界之(九)为什么说湿地是天然廉价的干湿旱涝调节器|日月湖科普大讲堂第九期》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3-28
    • 说到湿地,人们会想起它净化水质的作用。不过湿地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此。湿地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周边气候调节。 这是相对于湿地强大的生态功能来说的。洪水到来时,湿地能接纳、吸收大量水分,减轻涝灾;到天旱时,它又能释放水分以缓解旱情。由湿地蒸发形成的降雨还可以调整所在地域内的温度及干湿度。 湿地的主体是大面积的水面,而围绕着水这个核心,还有底泥、软岸及植被等诸多组成要素。这些要素共同作用,调节和改变着湿地周边的气候和空气质量。那么湿地这位调节高手,是如可体现实力的呢? 水分调节功能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 沼泽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发育在负地貌类型中,长期积水,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茎交织,残体堆积.潜育沼泽一般也有几十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 倍的水量.不仅能储蓄大量水分,还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据实验研究,一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 给干燥的空气加湿 在干燥的季节里,我们的皮肤和鼻腔会感到干涩不适,如果这时在屋内放一盆水,就能缓解不少不适感。而湿地,尤其是城市周边的湿地,就如同一个个天然加湿器,能很大程度地增加气湿度。 湿地为空气增加湿度的作用,主要归功于其开放性的水面以及周边的软泥岸和植被。开阔的水面能增加蒸量,这个大家都很好理解,那么泥岸和植被又有什么作用呢?其它,软泥岸和增加湿地蒸发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软呢岸具有较低的阳光反射率,因此,升湿效蛤比水体明显;而另一方面,软泥岸中土壤颗粒间形成了类似毛细管的空隙,凹凸不平的表面也大大增加了蒸发面积,使得通过软泥岸的蒸发量明显增加了,与此同时,软泥岸也是大量湿地植物生长的良好区域,而植物通过其强大的蒸腾作用,也大大增加了湿地蒸发量。就拿常见的湿地植物芦苇为例,要生长一千克的芦苇,就需要蒸腾近800千克的水,如果大的蒸腾量自然能够极大地提高湿地周边的空气湿度。湿地周边的空气湿度,要比距离湿地5千米之外的地方高10%以上,足见湿地这个天然加湿器的功能强大。 给发烧的城市降湿 我们都知道,水具有巨大的比热容,也就是说,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上长升得较小;同时,水还有较高的汽化热,也就是水在变为水蒸气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因此,伴随着增加空气湿度的同时,湿地还能有效地周边环境温度。 在城市中,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频繁,同时,建筑、路面改变了原有环境的特性,使得气温通常都高于效区,形成了所谓的“热岛效应”。热岛效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在城市生活的不适感,因此尤为体现出湿地,特别是城市湿地的重要性。这些湿地的存在,能够湿著降低周边环境气温,在热岛中创造出凉爽之地。
  • 《“吴宝康大讲堂”第14讲|科学家VS社会公众,谁才是社交网络上科学传播的主体?》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1-28
    • 11月24日,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举办“吴宝康大讲堂”第14讲,邀请学院青年教师、荷兰莱顿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哲学博士、莱顿大学CWTS客座研究员、伊朗波斯湾大学社交媒体数据研究组成员方志超主讲“科学家VS社会公众,谁才是社交网络上科学传播的主体?”。      方志超老师从三个一展开讲座内容,即一个领域,Altmetrics相关背景;一篇论文,即谁在推特平台传播学术论文;一些想法,即研究局限与未来期望。方志超指出,Altmetrics是一类群致力于追踪识别与定量描述发生在各类社交媒体、新闻媒体、教学工具、政策文件等平台与来源中的围绕着科学对象的活动的计量学。其中,Altmetrics获取的数据有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媒体、参考文献管理工具、政策文件、使用数据提供者等多种来源,而Altmetrics的诞生则建立在我们期望学术成果造成特定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它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学术评价的实践需求。但是社会影响力评价也存在着概念内涵广泛、活动主体复杂、量化手段困难等痛处。    方志超指出,在对近250万名推特用户的个人简介进行文本处理之后,他们研究团队发现推特用户的个人描述存在社会关系、个人兴趣、学术身份、职业实践、观点陈述五大类主题倾向;学术类用户在发起、参与学术论文的推特传播中占主导地位且展现出更高的科学传播活跃度;在考虑学科差异的前提下,学术类用户仍展现出更高的科学传播活跃度。“      最后,方志超强调了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 (1)屹立在社交网络中的巴别塔问题; (2)美、英用户主导下的地域偏差问题; (3)大规模但粗粒度的用户分类问题。      随着马斯克对推特进行品牌重塑并关闭其免费API服务,altmetrics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数据坚壁的困境。方志超也表达了对于Altmetrics意义的思考与探索: (1)过滤出代表社会关注的活动; (2)挖掘更丰富多元的数据来源,如本土来源WeChat的探索; (3)反思超越学术评价的意义,强调量化评价是质性评价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