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康大讲堂”第14讲|科学家VS社会公众,谁才是社交网络上科学传播的主体?》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1-28
  • 11月24日,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举办“吴宝康大讲堂”第14讲,邀请学院青年教师、荷兰莱顿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哲学博士、莱顿大学CWTS客座研究员、伊朗波斯湾大学社交媒体数据研究组成员方志超主讲“科学家VS社会公众,谁才是社交网络上科学传播的主体?”。


         方志超老师从三个一展开讲座内容,即一个领域,Altmetrics相关背景;一篇论文,即谁在推特平台传播学术论文;一些想法,即研究局限与未来期望。方志超指出,Altmetrics是一类群致力于追踪识别与定量描述发生在各类社交媒体、新闻媒体、教学工具、政策文件等平台与来源中的围绕着科学对象的活动的计量学。其中,Altmetrics获取的数据有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媒体、参考文献管理工具、政策文件、使用数据提供者等多种来源,而Altmetrics的诞生则建立在我们期望学术成果造成特定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它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学术评价的实践需求。但是社会影响力评价也存在着概念内涵广泛、活动主体复杂、量化手段困难等痛处。


       方志超指出,在对近250万名推特用户的个人简介进行文本处理之后,他们研究团队发现推特用户的个人描述存在社会关系、个人兴趣、学术身份、职业实践、观点陈述五大类主题倾向;学术类用户在发起、参与学术论文的推特传播中占主导地位且展现出更高的科学传播活跃度;在考虑学科差异的前提下,学术类用户仍展现出更高的科学传播活跃度。“

         最后,方志超强调了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

    (1)屹立在社交网络中的巴别塔问题;

    (2)美、英用户主导下的地域偏差问题;

    (3)大规模但粗粒度的用户分类问题。


         随着马斯克对推特进行品牌重塑并关闭其免费API服务,altmetrics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数据坚壁的困境。方志超也表达了对于Altmetrics意义的思考与探索:

    (1)过滤出代表社会关注的活动;

    (2)挖掘更丰富多元的数据来源,如本土来源WeChat的探索;

    (3)反思超越学术评价的意义,强调量化评价是质性评价的支撑。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ZS9YVsd1tKlb6HXWBIHRPg
相关报告
  • 《同心大讲堂之“转基因生物与安全”讲座举行》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6-24
    • 为普及转基因生物技术知识,引导大家更加科学、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及产品,5月30日下午,由校党委统战部主办的同心大讲堂之转基因生物与安全知识讲座在金明校区生命科学学院三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民进河南大学总支副主委、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安国勇主讲,来自全校200余名师生一同聆听了讲座。 安国勇运用大量研究数据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领域、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规划和安全管理,针对“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等大家关心的话题,为师生们做了细致的讲解,引导大家正确认识转基因生物技术。 针对“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这一问题,安国勇从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遗传学出发,详细讲解了人工选育的演变进程,从朴素的驯化育种到精妙的基因编辑育种,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毅力和决心。 转基因作物具有传统育种模式不可比拟的抗虫、抗除草剂、抗旱等优良性状,尽管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争议,但在大多数国家对转基因生物研究与产业化政策日趋积极、农业转基因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也提出“加快研究,推广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 针对“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这一问题,安国勇介绍了世界各国农业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推广情况,以及研发、监管、公众参与、风险分析情况,又以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为中心点,围绕管理框架、基本制度和相关政策三个方面,从法规体系、监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介绍了我国相关部门的监管机制。他表示,基因一直都在,转基因生物也将伴随人类的生存,对于转基因技术我们要正确认识,不必恐慌。作为科研工作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用在造福人类上。 本次科普讲座深出浅入、引人入胜。安国勇教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例证和幽默风趣的表达不仅让师生们科学地认识和了解转基因技术,也提高了在场师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来源:河南大学
  • 《Cell推出“全球科学50人”,其中14位华人科学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4-12-21
    •   2024年是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50周年,Cell Press 推出了“全球科学50人”(50 Scientists that Inspire)系列采访,介绍了50位激励我们的知名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由 Cell Press 旗下各学科期刊的编辑提名,他们的研究和职业生涯推动了创新、跨界、激励着未来的领导者。Cell Press 希望通过这些采访,提供了一扇窗,让人们了解这些科学家的生活和实验室,以及他们对未来科学的希望。   这50位科学家中,有14位华人科学家,他们是——   清华大学免疫学家胡小玉,因揭示了免疫细胞如何对微生物和炎症信息做出反应,而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家鲍哲南,因在开发仿生聚合物电子器件、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半导体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武汉大学材料科学家闵杰,因在太阳能电池材料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西湖大学分子生物学家朱听,因在镜像生物学和人工生命系统方面的前瞻性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学家王佳伟,因在植物发育和再生研究方面的贡献,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浙江大学神经科学家胡海岚,因在从分子遗传学角度理解情绪、社会行为和精神疾病方面的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家朱书,因在了解微生物组的免疫反应方面的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储能科学家孟颖,因在电池研究中的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学家徐瑞华,因在发展免疫疗法和理解胃肠道癌症方面的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协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家吴晨,因在影响人类癌症发生发展的遗传因素方面的研究,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清华大学寄生虫学和病毒学家程功,因在研究蚊媒疾病方面的领导力,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学家李飞飞,因在人工智能研究和倡导该领域的多样性和公平方面的贡献,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昆明理工大学发育生物学家季维智,因在灵长类动物生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方面的领导力,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家王潇,因开发用于研究RNA的化学和基因组学技术,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