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率97%,AAV5基因疗法可不受免疫系统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5-23
  • 近日,来自荷兰的基因治疗公司uniQure提供的数据显示,用AAV5载体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具有预先存在的抗AAV5中和抗体(NAB)的人中成功实现肝脏转导。在重新分析1/2期临床试验AMT-060中10例患者的治疗前血清样本的研究中,没有发现治疗前抗AAV5 NAB的存在与AMT-060在B型血友病患者中的临床结果有关。这些结果发表在美国基因与细胞疗法协会(ASGCT)年会上。

    B型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遗传疾病,该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凝血因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因此,患者可能会发生自发性的内出血,以及在受到创伤时出血不止,严重时常常危及生命。B型血友病患者体内缺乏凝血因子IX,发病率约为三万分之一。目前对于血友病没有治愈的方法,患者需要时常接受输血或输入浓缩凝血因子来预防严重出血危及生命。

    uniQure公司的基因疗法AMT-060使用5型腺相关病毒(AAV5)将特异性在肝脏细胞中表达的Factor IX基因注入患者体内。通过一次注射就可以使患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稳定地表达因子IX,从而使患者在无需定期输血的情况下,维持自主凝血功能,显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该疗法已经获得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

    在正在进行的使用AAV载体基因疗法的临床试验中,存在抗AAV NAB水平的患者被排除在治疗之外,因为担心AAV载体递送的功效可能因其存在而受影响。在这项研究中,uniQure的研究人员评估了抗AAV5 NAB水平对使用AAV5载体基因疗法的效果的影响。

    研究人员使用高度敏感的基于萤光素酶的抗AAV5 NAB检测方法重新分析了参与AMT-060试验的10名患者的治疗前血清。其中7名患者的检测结果低于该测定的检测极限,另外3名患者的抗AAV5 NAB滴度为阳性,其中2名通过另外的检测证实为阳性。然而在试验中,治疗前抗AAV5 NAB的存在与临床结果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具体而言,具有最高抗AAV5 NAB滴度(340)的患者在其剂量组中具有最高的平均FIX活性。两名证实为抗AAV5 NAB阳性的患者均未见肝酶升高。此外,在10名患者中没有检测到对衣壳的临床相关T细胞免疫应答。

    uniQure还用相同的NAB测定分析了14只施用了AMT-060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治疗前血清。在施用AMT-060之前,这些动物的抗AAV5 NAB滴度范围从56至1,030。尽管存在这些抗AAV5抗体,但研究人员依旧能够施用AAV5基因疗法(AMT-060),从而在各剂量的所有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实现成功转导。

    因此,即便抗AAV5 NAB滴度高达340,也不会损害该研究中AAV5-FIX(AMT-060)治疗的临床结果。这些发现得到了来自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数据的进一步支持,这些研究证明,即便抗AAV5 NAB滴度高达1,030,也不会损害在这些动物中进行的AAV5-FIX(AMT-060)肝脏转导的疗效。

    基于这些数据,uniQure的研究人员对另外100名健康男性捐献者进行了抗AAV5 NAB筛查。使用抗AAV5 NAB滴度1,030作为标准,这些人中至少有97%将有资格接受AAV5基因疗法。

    “在ASGCT呈现的这些重要数据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即AAV5基因疗法可以为几乎所有患者提供成功的肝脏转导,”uniQure首席科学官Sander van Deventer博士说:“该研究表明,与其它AAV载体相反,可检测的预先存在的中和抗体不能阻止使用临床剂量的AAV5进行成功的基因转导。在预先接触过AAV5且抗AAV5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患者中,治疗性转基因表达得以建立,且在全身施用AAV5后没有观察到细胞免疫应答。”

    “uniQure的使命是向患者提供基因治疗的承诺,而这些发现表明,AAV5基因治疗可能适用于所有或几乎所有罹患血友病、亨廷顿病和其它改变生活的疾病的患者,”uniQure首席执行官Matthew Kapusta先生说:“我们在AAV5基因疗法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在商业规模上生产这些基因疗法的专有技术。我们相信,我们的模块化平台将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为患者开发best-in-class的基因疗法。”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2432.html
相关报告
  • 《GSK等巨头联合推出有效率80%以上的长效HIV疗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11-07
    •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HIV病毒引起。HIV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 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HIV在中国的发病现状 如今,中国的艾滋病病例增长状况,就像“温水煮青蛙”。2018年上半年,中国艾滋病发病数为27243例,2017年艾滋病发病数为57194例;从2011到2017年,中国艾滋病发病数增长了36744例,增长率高达179.68%,其中2012年增长最多。 在我国部分地区艾滋病流行程度较高,整体疫情以性传播为主,不同年龄段人群和城乡流行模式也表现不同,流行表现复杂,人人闻“艾”色变,防艾形势依然严峻。 有效治疗达80%以上的长效疗法 10月29日,ViiV Healthcare公布了每月仅需注射一次长效HIV疗法cabotegravir/rilpivirine(CAB/RPV)IIb期临床研究LATTE-2中治疗时间长达3年(160周)的数据。 ViiV Healthcare是一家由葛兰素史克(GSK)控股、辉瑞(Pfizer)和盐野义(Shionogi)持股的HIV/AIDS药物研发公司 该长效注射HIV疗法由ViiV的cabotegravir(CAB)和强生旗下杨森制药(Janssen)的rilpivirine(RPV,利匹韦林)组成,每月一次肌肉注射(IM)给药。其中,cabotegravir(CAB)是一种长效HIV-1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rilpivirine(RPV)是一种长效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LATTE-2是一项多中心、平行组、开放标签IIb期研究,招募的患者均为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初治HIV成人感染者,旨在评估长效注射疗法CAB/RPV 2种治疗方案(每4周一次[Q4W],每8周一次[Q8W])相对于3药口服ART方案(CAB 30mg+ABC/3TC[阿巴卡韦/拉米夫定])用于维持病毒学抑制的疗效和安全性。 数据显示,在第160周,接受CAB/RPV Q8W方案、CAB/RPV Q4W方案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90%(n=104/115)和83%(n=95/115)的患者维持病毒学抑制。 目前试验的给药方案研究重心已经超越了病毒学抑制,并集中于解决许多HIV患者面临的未解决问题。来自LATTE-2的研究数据表明,CAB/RPV作为一种长效的注射疗法,可以提供一种替代每日口服药物的治疗选择,即每月注射一次即可! 这无疑是一项令人振奋的新突破!若该疗法能够在临床上顺利使用,也就意味着从此艾滋病可以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疾病! 基因编辑,又一HIV治疗利器 从细胞水平来看,HIV 感染 T 细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理论上来说,阻断 HIV 感染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基于这个原理目前已经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疗法面世。除了我们上文所提及的CAB/RPV疗法,基因编辑技术也开始在HIV治疗领域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CRISPR/Cas9系统或许为编辑HIV-1病毒基因组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潜力的工具! 近日,来自日本神户大学医学院感染疾病中心及健康科学研究生院国际卫生系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RNA引导的CRISPR/Cas9以靶向HIV-1调节基因tat和rev,其中的引导RNAs(gRNA)都基于CRISPR的特异性设计,其靶向的序列在6种主要的HIV-1亚型中都保守存在。 在共转染前每个gRNA都被克隆进CRISPRv2慢病毒中,从而创造了慢病毒载体并将之转导进入细胞。和没有转染以及转染空载体的细胞相比,CRISPR/Cas9转染稳定表达Tat和Rev的293?T和HeLa细胞后,细胞中的这两个基因表达都被成功的抑制。 Tat功能试验显示转染tat-CRISPR显着抑制了HIV-1启动子驱动的荧光素酶的表达,而Rev功能试验则显示转染rev-CRISPR后gp120的表达被完全抑制。Cas9剪切位点的靶基因出现高频的各种程度的突变。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没有检测到任何非靶标靶位点出现突变,同时Cas9的表达对细胞的活性没有影响。 研究人员进一步在HIV-1感染的T细胞系中测试了他们的CRISPR/Cas9系统,结果发现就算进行细胞因子再刺激,p24的表达也被显着抑制,而同时使用6种gRNAs可以进一步增强编辑效率。因此利用CRISPR/Cas9系统靶向HIV-1调节基因也许是一种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有效方法。 整体而言,HIV的基因治疗目前还是集中在解决基因编辑技术上的问题,以及发现更多可用的抗 HIV 的靶点上。随着越来越多的抗 HIV 基因被发现,基因治疗可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广,该技术成熟以后,或许将终结目前“闻艾色变”的局面。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HIV治疗药物的市场规模在 200 多亿美元的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相对成熟。当然,基因治疗的出现有望打破目前的局面,或许会迅速席卷市场,使其规模与价值再上一个台阶。 现在虽然还没有HIV的基因治疗产品上市,但已有多个临床试验正在进行。 拯救红丝带 12月1日,便是世界艾滋病日。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HIV治疗办法,并期待着这些疗法能够尽快落地转化,真正应用到病人身上。 或许,从此艾滋病可以从一种致死性疾病真的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疾病,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于2014年所提出了“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愿景,很快就会实现!
  • 《Nat Commun:基因编辑如何影响免疫系统》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21
    • 根据最近一项研究,科罗拉多大学癌症中心的三名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称为ADAR1的酶如何在与癌症相关的途径中起作用,对免疫系统与癌症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 Quentin Vicens博士,Jeffrey Kieft博士和BeatVögeli博士是该论文的作者。 Kieft说:“在细胞中,ADAR1编辑天然RNA或自身RNA,从而使细胞将其识别为自身的RNA。这是抵抗自身免疫疾病的关键保护措施。但是,如果感染了病毒,那么ADAR1不会编辑病毒RNA,因此细胞可以识别并起反应,并且可以激活免疫反应来抵抗这种感染。” 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作者发现,一种被称为Z-alpha的ADAR1结构域与一种称为Z-RNA的RNA形式结合,但是他们发现Z-alpha ADAR1也可以与其他RNA形式结合。 该团队现在正在为Z-alpha ADAR1如何结合不同类型的RNA提出一个模型。由于ADAR1在癌症调节中的作用,这是在癌症研究中的重要发现。正常运转的免疫系统通常可以将癌细胞检测为危险细胞,然后将其清除,但是如果发生过多的ADAR1编辑,细胞可能会抑制免疫反应以保护自身。 Kieft说:“在许多癌症中,ADAR1会出现上调;它的作用超出了应有的水平。过量的ADAR1可能导致比正常情况更多的RNA编辑。这将导致调控异常,影响RNA的特定区域或RNA类型。过量的编辑会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并具有促进癌症发生的风险。。” Kieft说,了解细胞中ADAR1的所有靶标也是朝着更有效疗法迈出的一步。如果研究人员了解这些途径,他们也许能够找到一种方法来破坏过度活跃的编辑过程并增强免疫反应。这个发现也适用于许多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