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海洋沉降颗粒物中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和有机硫形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19
  • 近日,《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M. R. Raven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海洋沉降颗粒物中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和有机硫化物的形成。据介绍,气候变化推动海洋缺氧地带扩大,同时也可能会改变全球碳、硫、氮和金属微量元素循环。但当前人们对缺氧如何影响有机碳循环和沉积机理尚缺乏全面的了解。

    本此研究不仅报道了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东部缺氧区(ODZs)沉降颗粒物中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还介绍了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形成的硫化物迅速反应生成耐酸水解有机硫的过程。发生在颗粒物中的硫化作用可以增强缺氧地带水柱下沉物中碳的保留,并在不断扩大的缺氧带和大气CO2之间形成稳定的相互作用。类似的机制可能有助于解释地球历史中与海洋缺氧事件有关的更极端的有机碳保存事件。

    占全球海洋0.35%的热带太平洋东部地区和阿拉伯海的缺氧区(ODZs)目前正在迅速扩大,这是对人为气候变暖的明显反应。ODZs海水中溶解的O2浓度通常低于?1 μM,甚至为零。在没有充足O2的情况下,动物很难在ODZs存活,而微生物则只能依靠硝酸盐、铁铁和硫酸盐等化能合成作用生存。正常情况下,只有在局部消耗了硝酸盐等能量更强的电子受体时,才有望发生微生物硫酸盐还原(MSR)反应。然而新的分子和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在ODZs中即使存在大量溶解硝酸盐,MSR仍可能发生。活跃的MSR在ODZs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其他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为其产生的任何硫化物都可以与金属和有机物迅速发生反应,这一过程被称为硫化作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海洋脱氧事件,如白垩纪海洋缺氧事件,而硫化反应可能是海洋可溶痕量金属和全球大气CO2潜在的重要汇积方式。尽管如此,我们仍不清楚MSR是否是ODZs生物地球化学的主要贡献者,以及它影响沉积物有机碳通量的机理。

    在现代ODZs中,海洋沉降颗粒物承载的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和硫化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使得人们无法估算其对全球范围内有机碳过早埋藏产生的影响。但是,人们希望通过扩大的ODZs来增大海洋颗粒承载的硫化作用规模,从而起到更好的碳固定作用,降低大气中CO2含量,较少全球温室效应。未来使用这种采样方法进行的研究将使我们能够量化全球范围内颗粒承载的MSR和OM硫化的规模和环境敏感性。

    (傅圆圆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5/178
相关报告
  • 《PNAS:颗粒沉降促进海洋微生物群落的垂直联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8-09
    •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并由原核生物主导着海洋生物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颗粒下沉是一种将物质输送到深海的普遍机制,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一过程是否能够将表层与深海中的原核生物群落多样性连接起来,又是否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尚未可知。2018年7月17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下沉颗粒促进海洋微生物群落的垂直连通性》(Sinking particles promote vertical connectivity in the ocean microbiome)对该过程的作用进行了论述。研究表明表层和深海原核生物群落之间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元群落”(oceanic metacommunity ),其中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下沉颗粒的运输来实现。这种由下沉颗粒介导的垂直扩散是深海原核生物群落形成的动力来源。 在海洋光层中形成的有机颗粒的沉降是将表层碳输送到深海中的主要形式。下沉的颗粒物非常适宜海洋微生物定殖,暗示着下沉颗粒可能在沉降过程中将表层微生物群落转移到深海层中。研究人员通过对16S rRNA基因的Illumina测序来探索海洋微生物组的垂直连通性,一方面表征出与颗粒大小尺度相关的海洋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另一方面检测微生物群落在位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等不同地区站点的从海平面到水下4000米的群落组成变化。研究发现,在深海中最丰富的原核生物也存在于海洋表层中,并且这种垂直的群落连通性似乎主要通过大型沉降颗粒来实现。因为在整个水体里的大沉降颗粒中的微生物群落具有最高的系统发育相似性,而不依附于沉降颗粒的微生物群落则在垂直水平分布上相对孤立。研究进一步发现,在表层水中发生的微生物定殖沉降颗粒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海洋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该研究发现全球海洋微生物组在整个水体中表现出强烈的垂直连通性。并阐明了这种连接是通过颗粒沉降将定殖其上的表层群落引入深海,突出了沉降颗粒作为微生物运输载体的驱动作用。但是沉降颗粒的组成和下沉率的变化又会如何影响深海群落?又或者,沉降后的微生物是否会回到表层海洋,是否可能存在将它们带回表层的分散机制?这些将是科学家们未来关注的重点。 (刘晓琳 编译)
  • 《SCIENCE:沉入海洋的“海洋雪”有机颗粒正以高速率分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13
    • 近期刊登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被称为“海洋雪”的下沉有机颗粒正在海洋中以高速率分解。目前造成这种破坏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它对大气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有重要影响。“海洋雪”即以像雪一样的粒子从水中落下的视觉效果命名,可以下沉到深海并在那里储存碳数百年或更长时间。然而,科学家们观察到在海洋表面形成的约70%的海洋雪在到达深海之前就消失了。大约一半的有机物被浮游动物和细菌等微生物消耗掉,另一半是如何转变的尚不清楚。人们怀疑这种海洋雪正在碎裂成更小的颗粒,这些颗粒不会沉入深海,但是测量这种细小颗粒存在一定阻碍。 研究人员在海洋剖面仪机器人上安装光学传感器来探测海洋雪和较小的不会下沉的粒子。24个水下机器人在海洋中上下移动,产生了数千个粒子测量值,用来帮助研究人员研究海洋雪粒子的损失和较小碎片的外观。观察表明,粒子确实在以很高的速度分裂。事实上,破碎的速度大致等于之前测量的粒子消耗过程。这有助于解释以前测量的差距,并表明一个以前未测量的过程碎片化过程可能是阻止海洋雪碳封存的最重要的原因。造成这种分裂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从浮游动物分解海洋雪的速度快于它们实际消耗的速度——可能是作为一种战略,以避免它下沉到无法触及,到海洋雪粒子脆弱到没有任何外界影响就能分解。未来研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增加我们对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了解,并可能提高我们预测未来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刘思青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