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Science 报道,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凝聚态物理学奠基人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Anderson)于当地时间 3 月 29 日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享年 96 岁。
Philip Anderson 在局域性、反磁性、高温超导等凝聚态物理重要领域上均做出过突出贡献。尽管凝聚态物理是一门研究许多粒子集体行为的理论,他也跨界影响了粒子物理的发展。1962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光如何获得质量的著名论文,推动了多年后粒子物理基石“标准模型”的建立和希格斯机制的提出,帮助解决质量的起源问题。1977 年,Anderson 因 “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与Nevill F. Mott、John H. van Vleck 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该研究为电子器件的开关与记忆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计算机的发展意义重大。
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Anderson 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全职教授至退休。该校物理系教授William Bialek 表示,Anderson 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一位巨人”,在 96 岁高龄仍时常来工作。来自美国阿拉贡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 Michael Norman 则表示, Anderson 是能够与 1988 年逝世的 Richard Feynman 相媲美的伟大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