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催化剂将CO2转化为汽油 效率提高1000倍》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5
  • 为了阻止温室气体效应,除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需要从发电厂的烟雾或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据外媒报道,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将二氧化碳(CO2)转化为其他有用的化学物质,如丙烷、丁烷或其他由碳和氢长链组成的碳氢燃料。

    CO 2(黑色和红色)和氢分子(蓝色)在钌基催化剂的帮助下发生反应。在右边,未涂层的催化剂产生最简单的碳氢化合物——甲烷。在左侧,涂层催化剂产生更长链的碳氢化合物,如丁烷、丙烷和乙烷。(图片来源:斯坦福大学)

    该校化学工程师Matteo Cargnello表示:“大体来说,可以制造汽油。为了捕获尽可能多的碳,需要制造最长链的碳氢化合物。有8-12个碳原子的链是最理想的。”

    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催化剂,通过在化学反应中增加长链碳氢化合物的产量,来实现这一目标。在相同的二氧化碳、氢、催化剂、压力、热量和时间条件下,其能产生比标准催化剂多1000倍的丁烷(这是在最大压力下能产生的最长碳氢化合物)。

    这种新型催化剂由表面涂覆薄塑料层的钌元素组成。钌是一种稀有的过渡金属,属于铂族。与其他催化剂一样,这种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而不会在反应过程中被消耗掉。比起钯和铂等其他优质催化剂,钌的更本更低。

    该团队花了七年时间来发现和完善这种新催化剂。问题在于,碳氢链越长,生产就越困难。碳与碳的结合需要加热和巨大的压力,这一过程既昂贵又耗能。Cargnello表示,考虑到这一点,这是一个突破。在其实验室的反应器中,只需要更高的压力,就可以生产汽油中的所有长链碳氢化合物。研究人员正在建造一个压力更高的反应器。

    汽油在室温下是液态的,与甲烷、乙烷和丙烷等短链气体相比,更容易处理。甲烷、乙烷和丙烷等短链气体很难储存,而且容易泄漏。研究人员致力于利用所捕获的碳,来制造液体燃料。想象一下碳中性循环,二氧化碳被收集起来,转化为燃料,再次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开始新的循环。

    完善聚合物

    显著提高反应性的关键在于钌上的多孔塑料层。Cargnello实验室的博士生Chengshuang Zhou通过研究和实验改进这种新涂层。Zhou表示,没有涂层的催化剂可以很好地工作,但只能产生甲烷。这是一种最短链的碳氢化合物,只有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链。“没有涂层的催化剂表面覆盖太多的氢,限制了碳与其他碳结合的能力。这种多孔聚合物可以控制碳氢比,使研究人员能够通过相同的反应生成更长的碳链。”

    研究人员在SLAC国家实验室,与领导Co-Access的Simon Bare博士的团队合作,利用同步加速器技术演示了这种特殊、关键的相互作用。

    制造长链碳氢化合物,是捕获碳的一种创新用途,但并不完美。研究人员还在探讨其他催化剂和类似工艺,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工业化学品,比如用于制造塑料、甲醇和乙醇的烯烃。Cargnello指出:“如果能从二氧化碳中提取烯烃来制造塑料,将其变成可长期储存的固体,将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Nature Energy】利用自旋:新型电催化剂可提高制氢效率》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2-17
    • 电催化水分裂是一种将水分解为氢和氧的过程,是为燃料电池生产清洁氢气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而燃料电池又可用于为大型电动汽车提供动力。 迄今为止,这一过程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一直受到氧进化反应(OER)动力学缓慢的限制,而氧进化反应是发生在阳极的一个关键化学反应。 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魏兹曼科学研究院和其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推出了一种创新方法,利用拓扑手性半金属作为电催化剂来加速这一反应。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 Nature Energy上,证明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固有的自旋轨道耦合(SOC)来提高OER活性,从而促进更高效的电催化水分离。 研究利用拓扑手性半金属(RhSi、RhSn 和 RhBiS)及其自旋极化费米面的潜力,促进 OER 中自旋相关的电子转移,解决了传统的火山图限制。 研究发现,随着自旋轨道耦合(SOC)程度的增加,OER 活性呈现出 RhSi < RhSn < RhBiS 的趋势。 手性单晶在碱性电解质中的表现优于非手性单晶(RhTe2、RhTe 和 RuO2),其中 RhBiS 的比活度比 RuO2 高两个数量级。 研究揭示了手性和 SOC 在自旋催化中的关键作用,有助于设计超高效手性催化剂。
  • 《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5
    • 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的封面文章 ,介绍了来自中国的重要成果:新型催化剂可把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高效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甲醇。该成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研究团队完成。   二氧化碳是当今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一种“碳源”,如果能借助科技手段将其“变废为宝”,不仅能缓解碳排放引发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   据介绍,在这种新型催化剂中,铂以原子级别分散在载体表面,从而实现了最大化的贵金属原子利用率,有效降低了材料成本。实用化贵金属催化剂的负载量一般在5%以上,然而,过去的制备手段合成的单原子催化剂负载量很低,整体催化效率不高。该项工作中,科研人员将其负载量提高到7.5%,大大加快了单原子催化剂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界的进程。   科研人员还发现,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反应中,两个近邻铂原子的催化活性远高于两个孤立的铂原子的活性之和。针对这种“1+1>2”的现象,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单中心近邻原子协同催化”这一新概念,颠覆了人们对单原子之间互不干扰的传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