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Energy】利用自旋:新型电催化剂可提高制氢效率》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2-17
  • 电催化水分裂是一种将水分解为氢和氧的过程,是为燃料电池生产清洁氢气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而燃料电池又可用于为大型电动汽车提供动力。 迄今为止,这一过程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一直受到氧进化反应(OER)动力学缓慢的限制,而氧进化反应是发生在阳极的一个关键化学反应。

    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魏兹曼科学研究院和其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推出了一种创新方法,利用拓扑手性半金属作为电催化剂来加速这一反应。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 Nature Energy上,证明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固有的自旋轨道耦合(SOC)来提高OER活性,从而促进更高效的电催化水分离。

    研究利用拓扑手性半金属(RhSi、RhSn 和 RhBiS)及其自旋极化费米面的潜力,促进 OER 中自旋相关的电子转移,解决了传统的火山图限制。 研究发现,随着自旋轨道耦合(SOC)程度的增加,OER 活性呈现出 RhSi < RhSn < RhBiS 的趋势。 手性单晶在碱性电解质中的表现优于非手性单晶(RhTe2、RhTe 和 RuO2),其中 RhBiS 的比活度比 RuO2 高两个数量级。 研究揭示了手性和 SOC 在自旋催化中的关键作用,有助于设计超高效手性催化剂。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4-12-harnessing-electrocatalysts-hydrogen-production-efficiency.html?deviceType=mobile
相关报告
  • 《【Nature Communications】合理设计预催化剂提高制氢效率》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3-11
    • 研究机构与人员: 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包括Heng Liu和Anquan Zhu等,致力于高效氢生产催化剂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高稳定性的催化剂,该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他们研究了一个复杂的化学和电化学过程,称为“重构”,这一过程在催化过程中会改变催化剂前体的特性,从而影响其催化活性。重构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前催化剂和电解质的性质、电化学诱导方法或反应温度,这使得识别精确的重构机制变得困难。 研究团队发现,通过应用电位可以控制前催化剂的表面结构转变,这伴随着前催化剂中固有物种向电解质的蚀刻。催化剂的重构和改变的电解质以增强性能的方式改变了整个催化系统。他们开发的Co2Mo3O8前催化剂经过电位依赖的重构,创建了电化学稳定的Co(OH)2@Co2Mo3O8催化剂。 产生的效果: 该催化剂在氢生成方面实现了对可逆氢电极(RHE)的法拉第效率达到99.9%,并且能够保持稳定超过一个月。这种高效的催化剂适合工业应用,并且能够长时间储存。 发表的期刊: 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文章标题为“Rational design of precatalysts and controlled evolution of catalyst-electrolyte interface for efficient hydrogen production”,DOI: 10.1038/s41467-025-57056-6。  
  • 《新型催化剂可将制氢成本降低80%》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4
    • 13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侯阳研究员,通过将高度分散的镍单原子锚定在氮—硫掺杂的多孔纳米碳基底,设计开发出了一种单原子OER催化剂,能使电/光电催化水裂解析氧反应更加高效,从而提升氢气制备的效率。这种新型催化剂可降低80%的制氢成本,并大幅提升OER反应的稳定性。该成果已被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报道。 通过水裂解产生氧气,进而形成氢气,是最常见的氢气制备方法,其产生的电/光电催化析氧反应(OER),会限制整体的能量转换效率。此前有科研人员研究出了金属铱作为催化剂来提升反应效率,但其价格十分昂贵。因此,研制出既保证催化效果又价格低廉的替代品,成了学界面临的难题。 侯阳课题组通过仿生学方法,从材料的原子结构开始剖析。他们发现叶绿体中存在一种金属——氮配位卟啉结构,可收集太阳能,利用光合作用氧化反应分解水,并释放出氧气。侯阳介绍,他们还通过分析发现了镍—氮配位掺杂的碳材料。 “在这一特殊结构中,四个氮原子‘拉着’金属镍原子,吸引氢氧根离子吸附,降低了各种中间环节的转换难度,进而加速氧气析出。”侯阳称,课题组创新性地用一个硫单原子替换了一个氮原子,进一步优化材料表面的电荷分布,同时采用特殊工艺,将镍—氮材料“锚定”在碳基底上,规避了材料的不稳定性,最终使这种新型催化剂电极在碱性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水裂解析氧活性和稳定性。 “OER析氧反应是水裂解器件和金属—空气电池的核心过程”。侯阳表示,这项成果或将助力新一代氢能汽车大规模降低燃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