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Energy】利用自旋:新型电催化剂可提高制氢效率》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2-17
  • 电催化水分裂是一种将水分解为氢和氧的过程,是为燃料电池生产清洁氢气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而燃料电池又可用于为大型电动汽车提供动力。 迄今为止,这一过程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一直受到氧进化反应(OER)动力学缓慢的限制,而氧进化反应是发生在阳极的一个关键化学反应。

    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魏兹曼科学研究院和其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推出了一种创新方法,利用拓扑手性半金属作为电催化剂来加速这一反应。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 Nature Energy上,证明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固有的自旋轨道耦合(SOC)来提高OER活性,从而促进更高效的电催化水分离。

    研究利用拓扑手性半金属(RhSi、RhSn 和 RhBiS)及其自旋极化费米面的潜力,促进 OER 中自旋相关的电子转移,解决了传统的火山图限制。 研究发现,随着自旋轨道耦合(SOC)程度的增加,OER 活性呈现出 RhSi < RhSn < RhBiS 的趋势。 手性单晶在碱性电解质中的表现优于非手性单晶(RhTe2、RhTe 和 RuO2),其中 RhBiS 的比活度比 RuO2 高两个数量级。 研究揭示了手性和 SOC 在自旋催化中的关键作用,有助于设计超高效手性催化剂。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4-12-harnessing-electrocatalysts-hydrogen-production-efficiency.html?deviceType=mobile
相关报告
  • 《【Nature Communications】合理设计预催化剂提高制氢效率》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3-11
    • 研究机构与人员: 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包括Heng Liu和Anquan Zhu等,致力于高效氢生产催化剂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高稳定性的催化剂,该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他们研究了一个复杂的化学和电化学过程,称为“重构”,这一过程在催化过程中会改变催化剂前体的特性,从而影响其催化活性。重构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前催化剂和电解质的性质、电化学诱导方法或反应温度,这使得识别精确的重构机制变得困难。 研究团队发现,通过应用电位可以控制前催化剂的表面结构转变,这伴随着前催化剂中固有物种向电解质的蚀刻。催化剂的重构和改变的电解质以增强性能的方式改变了整个催化系统。他们开发的Co2Mo3O8前催化剂经过电位依赖的重构,创建了电化学稳定的Co(OH)2@Co2Mo3O8催化剂。 产生的效果: 该催化剂在氢生成方面实现了对可逆氢电极(RHE)的法拉第效率达到99.9%,并且能够保持稳定超过一个月。这种高效的催化剂适合工业应用,并且能够长时间储存。 发表的期刊: 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文章标题为“Rational design of precatalysts and controlled evolution of catalyst-electrolyte interface for efficient hydrogen production”,DOI: 10.1038/s41467-025-57056-6。  
  • 《新型自组装光催化剂可有效提高氢气制备效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1
    • 对于H2生产来说,通过太阳能的光催化将水转化为H2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方法。而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是提高光催化产氢效率的关键。最近的研究表明,具有空间分离光氧化还原表面性质的双层多孔纳米管通过自组装法进行了合成,并增强了产氢过程中的光催化的活性。 这篇论文由天津大学张斌教授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杂志上(题目为“elf-template synthesis of double-layered porous nanotubes with spatially separated photoredox surfaces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作者使用ZnO纳米棒(NRs)作为模板,通过连续的界面阴离子/阳离子交换反应和模板蚀刻合成了具有空间分离光氧化还原表面的ZnS @ CdS双层多孔纳米管。 Ni纳米粒子的光还原沉积和CoOx纳米粒子的光氧化沉积分别分布在ZnS @ CdS壳层的外表面和内表面,表明ZnS @ CdS双层壳层中存在空间分离光氧化还原反应位点,从而实现了光催化活性的大幅度提高。 ZnS @ CdS PNTs的自组装合成和CoOx / ZnS @ CdS / Ni PNTs原位光沉积的连续合成,以及CoOx / ZnS @ CdS / Ni PNTs中光催化产生H2过程的示意图。(来源:Science China Press) 随着近年来能源危机的爆发,新能源的开发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太阳能的光催化将水转化为H2被认为是用于H2生产的一个和有吸引力的方法。而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是提高光催化产氢效率的关键。装载助催化剂的促进电荷分离和产生表面氧化还原反应位点的有效手段。 在大多数情况下,助催化剂在光催化剂表面的随机分布导致光产生的电荷载体的随机流动方向拥有很高的重组概率。中空纳米结构光催化剂分别在不同表面(内表面或外表面)上设计了一种具有空间分离的光还原反应位点和光氧化反应位点,这种合理的设计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策略。 然而,这些光催化剂总是局限于具有封闭结构的空心球,这增加了质量扩散阻力,并且用作电子收集器的Pt纳米颗粒的高成本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 在此,Zhang小组报道了一种自我组装的方法,用来合成了一种具有开放式结构的双层ZnS @ CdS多孔纳米管(PNTs)。薄异质结构的制造使光催化剂具有空间分离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表面,这种转换产品中的介孔壁和大孔腔允许可见光穿透并在腔内发生多次反射,大大提高了太阳辐射的利用效率。 在ZnS层的内部,Zn空缺(VZn)的存在可以作为CdS空穴的受主。CdS的导带(CB)低于ZnS的CB,可以诱导CdS外层光生电子的富集。 而Ni和CoOx选择性地将光沉积作为双重助催化剂,即Ni纳米粒子作为电子收集器和还原反应位点装载在外壳上,CoOx纳米粒子作为空穴收集器和氧化反应位点装载在内壳上。 因此,得到了一种新型的CoOx / ZnS @ CdS / Ni光催化剂,并且由于自组装衍生的薄中孔异质结与光沉积衍生的空间分离的双重助催化作用,获得了可见光驱动光催化产氢的优异性能,可以为光生电子和空穴向相反方向的有序转移提供驱动力,并促进表面催化反应。 原文来自Nanowerk New,文章题目:Double-layered porous nanotubes with spatially separated photoredox surfa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