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培育高粱新品系提高作物产量》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由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高粱正成为美国需水作物的有力替代品,同时也是应对国际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选择。高粱起源于热带,许多热带高粱只有在白天时长较短的条件下才会开花,而在温带地区,白天时长短但气温较低,导致高粱产量降低。因此,美国和其他温带地区培育高粱新品种的研究工作十分具有挑战性。

    为了开发新的遗传资源,培育出产量更高且对病虫害有更高抗性的高粱品种,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SDA-ARS)植物遗传学家罗伯特·R·克莱因(Robert R. Klein)及其研究团队从乔治亚州格里芬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所(Plant Genetic Resources Conservation Unit)挑选新的高粱品系用于杂交育种。最终被挑选出的高粱品系来自于非洲的高粱原产地中心,在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等国种植时以产量可观闻名。为了使该品系在温带地区也能大量繁殖,研究人员使用分子和传统育种技术将高挺、后开花的热带高粱作物培育成更快成熟的品系,并改良了谷粒产量性状。最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具有优良性状的高粱新品种被培育出来,且从德克萨斯到南达科他的14个州的广大土地都适合种植。预计2016年美国新高梁品种作物估值将达到19亿美元。

    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登记杂志》(Journal of Plant Registrations)。该研究成果不仅预示着高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未来提升粮食产量方面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也有力证明了格里芬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所在收集、保存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粱品系方面的工作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正如参与本项研究的科学家所说,如果USDA-ARS没有收集、保存不同的高粱品系,这项工作不可能完成。

    (编译 李楠)

相关报告
  • 《美国科学家揭示作物抗旱的关键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气候变化会使旱灾频发,威胁农作物的生长。保护农作物的一种潜在方法是通过对作物喷洒某种化合物,来提高作物的抗旱性。目前,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使作物减少水分流失的关键分子机理 ,该发现为科学家找到合适的作物抗旱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面对干旱的气候条件,植物的自然抵御力会增强。它们会产生植物激素——脱落酸(ABA)附着在一种称之为PYL受体的蛋白质上,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应,最终促使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关闭。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研究人员萨拉·沙卡拉(Saurabh Shukla)解释称:“这样一来,植物便可以减少甚至是完全不流失任何水分,从而可以保持水分,延长寿命。”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植物激素ABA,但由于ABA稳定性较弱且分子结构比较复杂,所以不能直接喷洒在农田里。不过,沙卡拉指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种植物激素的工作机理,就可以设计出一些具备相同机理的分子为我们服务。”科学家如果能找到一种既具备相同机理,又廉价、稳定且环保的激素,那么农民就可以利用它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 但是要弄清楚ABA的具体工作机理并非易事。诸如X射线衍射等实验室技术虽然能够记录下ABA附着到PYL受体前后的状态,但却无法捕捉到附着前后的瞬间。因此,沙卡拉和同事们通过使用分子动态模拟器,观察到了ABA是如何落在PYL受体的具体细节。模拟器一帧一帧地显示了ABA是在何处、以何种方式与蛋白质结合,使其改变形状,从而使序列当中的下一个蛋白质被激活,最终促使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关闭的全过程。最后几帧中ABA落到受体上,这与X射线衍射技术所预测的晶体结构完全一致,再次验证了模拟器的准确性。2017年2月11日至15日,在新奥尔良举办的第61届生物物理学学会会议上(the 61st Meeting of the Biophysical Society),该项目的研究团队展示了这项成果。 研究者称他们只模拟了两种特定类型的PYL受体,均是在拟南芥(A. thaliana)中发现的。沙卡拉称,由于绝大多数物种的PYL受体的结构都比较相似,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已知晶体结构的PYL受体,它们同ABA结合的蛋白质部分相同,结合处周围的结构也相似,这样的相似性意味绝大多数植物中都有相同的结合机制。 沙卡拉指出,研究者们会继续在其他植物当中验证这种机制,例如,水稻的PYL受体结构是已知的,因此可以去探索水稻中类似ABA的激素。研究者需要进行严密的计算和基因研究来识别这种化合物,他们的目标是不需要依靠基因工程便可以找到一种适用于所有物种的化合物。但是要让这种化合物产品出现在市场上,至少还需要10年的时间。 (编译 李楠)
  • 《Nature | 科学家培育出“牛肉味”的大米》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20
    • 2024年2月14日,Nature发表了一篇题为Introducing meat–rice: grain with added muscles beefs up protein的报道,这篇报道介绍了一种实验室培养的食品——肉饭,这是一种使用大米作为培养肉的支架的食品。研究者们通过将牛肉肌肉和脂肪细胞接种到大米上,创造了一种可食用的、带有“坚果味”的大米-牛肉混合物,其准备方式与普通大米相同。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大米的营养价值,使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略有提高,而且还可能为食物不安全的社区提供补充食物或用于军队供应,同时减少养牛对环境的影响。 合作者、现在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化学工程师Sohyeon Park表示,团队尝试直接在一粒大米的多孔缝隙中培养牛肉细胞,但细胞并未很好地附着在谷物上。研究人员发现,用鱼明胶和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微生物转谷氨酰胺涂覆大米可以改善细胞的附着和生长。在用明胶-添加剂混合物上光未煮的大米后,团队将牛的肌肉和脂肪细胞播种到大米上。然后,细胞在生长介质中停留了大约一周,Park按照烹饪传统大米的方式清洗并蒸煮了注入牛肉的大米。Park表示,这与普通大米明显不同,味道更像坚果,质地更硬。 这种混合大米的营养含量也有所不同,但差异较小。100克混合大米含有的脂肪比普通大米多0.01克,蛋白质多0.31克,分别增加了7%和9%。研究指出,这本质上相当于吃100克大米加上1克牛胸肉——不到半茶匙。由于牛肉细胞含量低,它们可能只在大米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研究团队正在考虑通过增加大米上的牛细胞数量来提高其营养含量,特别是希望提高脂肪含量,这可能比较困难,因为脂肪细胞的生长能力不如肌肉细胞。此外,为了使这种产品商业化并让食品不安全的社区受益,研究人员需要保持低价。当前,1公斤这种大米的成本估计为2.23美元,与普通大米价格相近,远低于牛肉价格。混合大米的环境影响预计也会低于养殖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