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研究小组设计出一种新技术:光伏发电与液态空气储能混合系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09
  •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设计出一种新的光伏发电-液态空气储能(PV-LAES)混合系统。他们对提出的2 MW PV-LAES项目的经济评估表明,该项目投资回收期可在10年以内,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累计净利润可达220万美元。

    以上为提出的PV-LAES系统的典型场景。图片来源:能源科学与工程,知识共享许可CC BY 4.0

    来自中国四川师范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集成了光伏发电和液态空气储能(LAES)的新型混合系统,并证明该技术具有经济可行性。

    LAES系统是为大规模应用而设计的,它通过低温 (低于-150℃)下的液态空气或氮气存储电力。系统通过使用多余的电力来压缩和液化空气进行充电,并在接近零下196℃的低温状态下以液体的形式进行存储。放电时,液态空气变暖并形成加压气体,从而驱动涡轮机发电。

    他们提出的系统包含一个2 MW的本地光伏发电厂,以及配套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升压变换器。该装置能够产生低碳电力,每天的电量波动在12.89至12.99兆瓦时之间。

    LAES系统使用光伏电站的剩余电力,并可以在本地电网功率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电力补偿。系统在非高峰时的储能持续时间为9.13小时,高峰时的释能持续时间为6.27小时。

    对于提出的PV-LAES项目,研究结果表明,剩余的6.73 MWh可再生电力被发送到LAES系统后,可产生27.12吨液态空气,作为白天的能源储备。混合项目中的LAES系统,其充放电效率为47.4%,并可在夜间时对电网负载进行灵活的电力补偿。

    同时,主电网的电力需求在一天内显著下降,从12.78 MWh降至3.33 MWh。根据这些数据,预计全年可节省电力3449.25 MWh,减少碳排放2607.63吨。

    研究人员发现,在经济效益方面,PV-LAES系统的动态回收期为9.33年,累计生命周期净利润为2,260,011美元。

    发表于某杂志上的“用于深度脱碳的光伏-液态空气储能混合系统”一文,深入讨论了他们的研究发现。

    研究人员总结道:“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我们提出的PV-LAES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并且可能实现与当地可再生能源的灵活互动,形成一个集低碳发电和存储系统于一体的混合系统。”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20165.shtml
相关报告
  • 《液态空气储能的现状与前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5
    • 2020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稳妥有序推进能源关键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储能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加大储能发展力度”。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是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技术引领的主要方向。 近年来,全球储能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市场规模在万亿美元以上,且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全球电力行业2.5%的增长率。尤其是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为储能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截至2019年底,全国风电装机2.1亿千瓦,风电发电量4057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5.5%;光伏发电装机2.04亿千瓦,光伏发电量2243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1%。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到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超过50%。然而,由于新能源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和安全稳定地运行仍存在压力。 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应用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诸多储能技术中,可以规模应用的主要为抽水蓄能、大容量电池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须建在具有合适地势差和丰富水源的非严寒地带,受地理条件限制较高;大容量电池储能在经济性、安全性、循环寿命及废旧电池处理等方面将面临制约;压缩空气储能具有绿色、安全、长寿命等优点,但遗憾的是其严重依赖地理条件,储能密度低,难以广泛推广。 基于新型深冷科技的液态空气储能(LAES)技术是实现新能源并网消纳、合理吸收低谷电、余热资源,并可以稳定输出冷、热、电及工业用气等多种能源的新型储能方法。 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原理 液态空气储能具有大规模长时储能、清洁低碳、安全、长寿命和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突出优点,其应用场景广泛,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调频、黑启动、分布式能源、微网和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具有特别优势。 从技术原理看,在储能阶段,储能系统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能或电网夜间低谷电驱动压缩机压缩环境空气,高压空气经蓄冷器预冷后节流液化,将电能以常压低温液态空气形式储存,同时存储压缩热。 在释能阶段,液态空气经低温泵增压后,通过蓄冷器储存冷量并气化,经压缩热(可选太阳能光热或工业中低温余热)加热后,产生高压高温气体驱动空气透平旋转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并网。同时,系统中富余的压缩热能可部分用于生活热水供应或冬季采暖,部分用于吸收式制冷机组供应空调冷水用于夏季供冷。系统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的能量需求灵活调整冷热电供应比例,实现经济性最优。 未来的液空储能电站将是一座可实现多能互补和多能联供的智慧综合能源基站。由于液态空气的密度远大于压缩空气的密度,其储能密度(单位储气容积的发电量)是压缩空气储能的15-20倍,不需要依赖特殊地理条件(地下盐穴、矿井),也无需使用大量高压容器,系统无任何安全性问题。正是基于其显著优势,液态空气储能有望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能源技术之一,也是未来智能电网的主流支撑技术之一。 低温蓄冷技术是液空储能核心 从液态空气储能的实践看,英国Highview公司和伯明翰大学正在对液态空气储能技术进行研发及产业化,于2012年在英国建成350kW/2.5MWh实验平台。同时,该团队于2014年开始建造5MW/15MWh示范项目,并正在美国开展50MW/250MWh储能电站建设,将在2022年开始运转。 在国内,2017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团队在廊坊中试基地完成了100kW低温液态空气储能示范平台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蓄冷效率达到了90%,系统整体效率可达6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低温蓄冷技术是液态空气储能系统的核心,决定系统能量转化率。依托低温蓄冷技术可以存储液态空气复温过程中产生的高品位冷能,可以用于预冷液化系统中的高压空气,大幅增加了空气液化率。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在该领域开展了多年研究,团队与国家电网科研团队密切合作,在新型蓄冷介质、深低温冷能传递机理等基础研究,以及新型蓄冷工艺和结构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 2020年,团队搭建了500kW级固相蓄冷工程验证平台,可实现大功率模块化串、并联蓄冷;搭建了100kW级混合工质蓄冷工程验证平台,可实现多种蓄冷工质的低温蓄冷实验,并完成了-160℃温区的混合工质测试。 同时,团队完成了液空储能系统和风电、太阳能光热、燃气轮机调峰电站、深度调峰火电厂及LNG接收站的深度耦合应用研究,建立了多个功率等级基于液空储能的多能互补和多能联供系统工程化实施方案以及经济分析模型,促进了液空储能技术在智慧综合能源领域的应用。 建议推进百兆瓦级液空储能技术研究 针对液态空气储能大功率,高能量转换效率、高可靠性的需求,未来建议开展百兆瓦级高效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部署大功率液态空气储能关键工艺研究、冷/热能多级储存利用技术研究、高效宽工况压缩/膨胀技术研究、系统集成及运行控制技术研究。 目前,储能商业模式并不明晰,且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尚处于示范到商业化应用的过渡阶段。我们认为,积极开展液态空气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不同应用场景中应用分析,将有助于该技术的广泛推广,获得能源投资企业、电网、用户等各方的广泛支持。同时,基于液态空气储能的大规模长时储能的优势,在传统分散储能设备的基础上,研究大规模共享储能将会释放液态空气储能更大的商业价值。
  • 《世界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破土而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1
    • 近日,中国绿发投资建设的世界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青海6万千瓦/60万千瓦时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顺利完成主要建设及设备基础全部“出零米”目标,正式由土建施工阶段转入核心设备安装阶段。 青海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装机容量6万千瓦/60万千瓦时,配建25万千瓦光伏,入选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项目采用新一代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基于低温空气液化和蓄冷技术,将电能以常压、低温、高密度的液化空气形式存储,解决了空气存储和恒压释放的问题,具有可实现大规模长时储能、清洁低碳、安全、长寿命和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的突出优点。较之传统储能技术,其占地面积更小、储能密度更大、应用场景更为灵活多元,尤其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备用黑启动、支撑分布式电力微网以及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 自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受到了国家能源局、青海省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领导亲临现场调研,对项目予以充分认可和关心支持。今年4月,公司组建项目突击队,全部成员赴项目一线现场办公,协同总包单位、设计院及设备厂家等单位,解决“人、财、物”各项难题,全力以赴赶进度、抢工期,于8月15日顺利完成主要建设及设备基础全部出零米任务。 8月17日,项目配套离心压缩机组在生产车间顺利下线,也为年底建成并网奠定了基础。作为项目压缩模块的关键设备,压缩机组叶轮直径达到2米,整机重量相当于五十头成年大象的重量总和,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平剖分式离心压缩机组,具有整机实现快速一键启停、耐疲劳性强、四季节能降耗运行等特点,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下一步,我们加快推进冷箱、压缩机组、膨胀机组等关键核心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确保实现‘9.22倒送电’‘12.31安全发电’目标。”项目建设负责人介绍道。 青海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是液态空气储能技术从试验阶段向规模化生产迈进的重要里程碑,项目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填补了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空白,将为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