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产前皮肤图谱揭示了人类皮肤形态发生的免疫调节》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4-12-02
  •   人类细胞图谱(HCA)旨在绘制人体细胞(生命基本单元)的全面参考图谱——作为理解人体健康和诊断、监测、治疗疾病的基础。近日,HCA联盟在自然系列(Nature Portfolio)和Genome Biology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展示了多个图谱的早期草图以及分析工具。

      在2024年10月16日《Nature》发表的论文《A prenatal skin atlas reveals immune regulation of human skin morphogenesis》中,Nusayhah Gopee和同事绘制的胎儿皮肤发育图谱确定了免疫细胞在毛囊和血管网形成中的作用。

      人类产前皮肤由先天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组成,但它们是仅作用于免疫还是具有形态发生中的其他功能尚不清楚。在这里,作者汇编了一份全面的产前人类皮肤(受孕后 7-17 周)多组学参考图谱,结合了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学数据,以表征皮肤的微解剖组织生态位。该图谱揭示了非免疫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串扰是毛囊形成的基础,与无疤痕伤口愈合有关,对皮肤血管生成至关重要。文章系统地将源自人类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毛发皮肤类器官 (SkO) 模型与产前和成人皮肤进行了比较1.SkO 模型在毛囊发育过程中密切概括了体内皮肤、表皮和真皮细胞类型以及与遗传性头发和皮肤病发病机制有关的基因表达。然而,SkO 模型缺乏免疫细胞,并且内皮细胞异质性和数量显著降低。体内产前皮肤细胞图谱表明,巨噬细胞和巨噬细胞衍生的生长因子在驱动内皮发育中发挥作用。事实上,在将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巨噬细胞转移到 SkO 培养物中后,血管网络重塑得到增强。因此,先天免疫细胞是皮肤形态发生的关键参与者,超越了它们在免疫中的常规作用,它们通过与非免疫细胞的串扰来实现这一功能。


    图|a,实验概述证明从解离的产前皮肤细胞 (n = 18, 7-17 PCW) 生成 scRNA-seq 数据。成人 HF 数据集11、成人健康皮肤10和毛发型 SkO1被整合以进行比较。使用 RNAscope 、 免疫荧光 和 Visium 分析进行空间实验。该研究结果使用 SkO 共培养进行了功能验证。b,产前皮肤数据集的均匀流形近似和投影 (UMAP) 可视化,对细胞状态进行了广泛的注释,如图例中的颜色和数字所示。c,Milo 蜂群图显示了不同妊娠时间产前皮肤邻域丰度的差异,由宽细胞标记注释。红色和蓝色邻域分别在早期或晚期妊娠中显著丰富。颜色强度表示显著性程度。d,显示空间微环境 (ME) 的点图。细胞类型与微环境系数通过细胞类型总和进行归一化,细胞类型与微环境的分配以颜色表示。突出显示显示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定位的 ME5(灰色)。e,综合产前皮肤、成人皮肤的 UMAP 可视化10和 SkO1数据集,由广泛的细胞谱系着色。ASDC,AxlSiglec6 树突状细胞;DC,树突状细胞;HSC,造血干细胞;LC, 朗格汉斯细胞;LE,淋巴内皮;LTi,淋巴组织诱导细胞;MEMP,巨核细胞-红细胞-肥大细胞祖细胞;NK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p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中的图像是使用 BioRender (https://biorender.com) 创建的。(来源:文章原文)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002-x?utm_medium=organic_social&utm_source=wechat&utm_campaign=CONR_NAJRN_ATT1_AP_CNCM_002E7_natcover
相关报告
  • 《Cell:李汉杰团队绘制人类免疫系统发育时空图谱,发现两种新型巨噬细胞并揭示其功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9-15
    • 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泛分布在不同组织中,并在发育、器官形成、稳态维持和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1】。巨噬细胞异质性显著,主要表现在形态、定位、基因表达谱及功能等方面,这些表型由巨噬细胞的发育起源和驻留的微环境所决定【2】。具有组织特异性特征的巨噬细胞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Microglia)、肝脏的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和表皮的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等。还有一些分布于多个器官的巨噬细胞,如血管周围巨噬细胞(Perivascular macrophages)。   基于啮齿类动物的研究结果,学术界对巨噬细胞亚型的多样性、发育起源以及组织特异性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3】。然而,这些发现是否适用于人类仍是未知数,特别是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巨噬细胞的多样性、发育起源、功能及成熟的动态过程等问题还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2023年9月12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汉杰课题组联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深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单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An immune cell atlas reveals the dynamics of human macrophage specification during prenatal development 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先进的生物信息学手段、多重免疫荧光染色、体外功能实验等技术,构建了横跨18个发育阶段、19种组织的人类胚胎免疫系统发育高分辨率图谱。研究团队重点关注了最具组织特异性的巨噬细胞,鉴定了15种巨噬细胞亚型,其中包括两种新的巨噬细胞亚型,即存在于表皮、睾丸、心脏等外周组织的类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ike cells)和具有血管生成促进功能并广泛分布于多个组织中的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Proangiogenic macrophages,PraM)。   该研究通过构建人类产前免疫细胞发育的时空动态图谱,揭示了多种巨噬细胞亚型在发育过程中的分化起源、空间定位、功能特征及转录调控机制。 研究团队对来自受孕后4-26 PCW(Postconceptional Week,PCW)囊括19种人类胚胎组织样本的免疫细胞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获得了近30万个高质量的免疫细胞 (图1),并鉴定了11种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包括:巨噬细胞(Macrophages)、祖细胞(Progenitor cells)、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先天淋巴细胞(Innate-like lymphocytes)、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单核细胞(Monocytes)、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s)、粒细胞(Granulocytes)和红细胞(Erythrocytes)。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团队对每一种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最终注释得到56种免疫细胞亚型。 研究团队重点对巨噬细胞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了15个亚群。通过时空分析,他们发现在人类胚胎发育时期,巨噬细胞就已经具有了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在4 PCW左右(器官初形成阶段),巨噬细胞前体就已经出现在胚胎以及卵黄囊中并一直持续到大概8 PCW,直到被成熟的组织驻留巨噬细胞所替代。 在这些巨噬细胞中,一部分亚型具有显著的组织特异性特征,如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肝脏中的枯否细胞、表皮中的朗格汉斯细胞等。而另外一部分亚型共享于多个组织中,如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以及其前体细胞(pre-Proangiogenic macrophages,pre-PraM)。研究团队还发现肾上腺中有一群特有的组织驻留巨噬细胞(AXL+、FCGR3A+),睾丸中也存在一群特有的组织驻留巨噬细胞(MMP9+)和一群具有破骨细胞特征的巨噬细胞(ACP9+、SIGLEC15+、MMP9+)。 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类小胶质细胞 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首次在胚胎多个外周组织(皮肤、心脏及睾丸)中鉴定出一群和小胶质细胞有相似基因表达谱特征的巨噬细胞(图2)。这一发现打破小胶质细胞只存在于脑及脊髓中的传统认知。这群细胞高表达P2RY12、TMEM119、SALL1、C3等和小胶质细胞相同的特征基因,并且在无监督聚类分析中,这群细胞也和脑、脊髓中的小胶质细胞聚为一类。研究人员因此将这群新发现的分布在多个外周组织的细胞命名为类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ike cells)。 流式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群外周组织中的类小胶质细胞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一样,都呈现CD45lowP2RY12+MRC1-的表型。此外,基于多重免疫荧光实验,发现类小胶质细胞在Carnegie Stages 12(CS12)时期就已经出现在表皮组织中。在14 PCW之前,类小胶质细胞一直是表皮中最主要的免疫细胞,此后细胞比例才开始逐渐减少,在20 PCW之后,基本被朗格汉斯细胞替代。在胚胎心脏中,类小胶质细胞最早出现在CS13的主动脉(aorta)中,并且在26 PCW之前一直是主动脉中最主要的免疫细胞。而成人主动脉组织中则检测不到这群类小胶质细胞。在胚胎睾丸中,类小胶质细胞最早能够在CS14的时候被检测到,主要存在于附睾(epididymis)中的输出小管(efferent duct)周围,而在睾丸实质(parenchyma)中比例则较低。 表皮和中枢神经系统均起源于外胚层,而主动脉和附睾则起源于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AGM)区域。研究团队推测,小胶质细胞以及类小胶质细胞的前体从卵黄囊迁移到外胚层和AGM区域,随后在这两个区域独立分化为小胶质细胞或类小胶质细胞。 表皮驻留的类小胶质细胞呈极化分布,与神经嵴细胞互作并调控其分化 由于类小胶质细胞在表皮中最为丰富,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了它们在表皮组织中的功能。研究团队发现,与四肢和腹部皮肤相比,类小胶质细胞在背部和头部表皮中比例更高。在9 PCW时,背部表皮中几乎所有的免疫细胞都是类小胶质细胞,而四肢表皮中约60%的免疫细胞是类小胶质细胞。进一步定量分析表明,在胚胎发育不同阶段,背部表皮的类小胶质细胞都比四肢表皮更多,分布更密集(图3)。 类小胶质细胞在表皮中的极化分布模式与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s,NCCs)的背外侧迁移路线(dorsolateral migration)有类似之处,因此研究人员猜测表皮的类小胶质细胞与NCCs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互作。NCCs是外胚层衍生的多能干细胞,背外侧迁移时可分化为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s)。通过多重免疫荧光实验,研究团队发现表皮中的类小胶质细胞和NCCs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与之一致的是,研究团队观察到类小胶质细胞和黑色素母细胞(melanoblasts)的密度在不同发育阶段沿表皮的背-侧-腹轴(dorsal-lateral-ventral axis)逐渐降低(图3)。 为了评估类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嵴细胞分化的影响,研究团队体外培养了来源于胚胎背部的新鲜皮肤组织块。在胚胎皮肤中清除类小胶质细胞显著减少了黑色素母细胞的数量,这提示了类小胶质细胞可能会调控神经嵴细胞向黑色素细胞的分化(图3)。 广泛分布于多个脏器中的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 研究团队在多个脏器中都鉴定到了一群高表达促血管生成基因(VEGFA、TNF、IL1B、CXCL8/IL8)的巨噬细胞,并且这群细胞在不同组织中都具有相似的基因表达谱。体外成管实验也证实了这群细胞促血管生成的功能。他们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群细胞在各个脏器中都富集在血管周围(图4)。 研究团队又进一步分析了这群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的发育起源。通过多种拟时序分析算法推断这群细胞是从卵黄囊起源的巨噬细胞前体分化而来,并且中间经历了一个相对不成熟的前体状态(pre-PraM)。拟时序分析推算出的分化轨迹与细胞的真实采样时间高度一致,并且其促血管生成信号也在随之增强。此外,研究团队用成管的内皮细胞上清液培养来源于卵黄囊的早期巨噬细胞前体,发现可以诱导出表达促血管生成基因的巨噬细胞。这些结果明确了这群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的发育起源。 总而言之,该研究通过对人类产前阶段近30万个免疫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着重描绘了15种巨噬细胞亚型的时空动态变化。突破性的发现了一群在转录组、特征蛋白表达、和形态上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类似且存在于皮肤、睾丸和心脏中的类小胶质细胞。它们是早期表皮中的主要免疫细胞群,沿背-侧-腹轴呈极化分布。这群类小胶质细胞可以与神经嵴细胞相互作用,并调节其向黑色素细胞的分化。通过功能、空间特征、分化轨迹的研究,研究团队还细致解析了一种尚未被充分了解的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它们驻留在多个器官的血管周围。这些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与小胶质细胞均从起源于卵黄囊的巨噬细胞前体分化而来(图5)。 该论文为研究人类巨噬细胞的异质性和发育提供了一个高分辨率的时空动态图谱,有助于理解其在发育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研究团队还开发了一个专门的可视化平台(http://119.8.233.169/),方便共享数据,促进研究成果的共同探索和领域发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汉杰研究员、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朱元方教授、深圳大学总医院吴雪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Florent Ginhoux教授、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王冠琳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客座学生王泽帅(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吴志生(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助理冯若轻;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母胎医学研究所陈晓燕博士、王昊博士;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王冠琳博士,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沐曦、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王双寅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先进院为第一单位。 论文特别致谢了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研究课题开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单细胞转录组建库前的细胞分选及建库早期的关键步骤中需要使用大量384孔板,合成生物大设施的自动化、高通量平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仅需要两到三名工作人员在一天内就能够制备上千块孔板,且每一块均能够按照实验要求添加细胞裂解液和引物,从而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合成生物大设施高效的工作方式使研究工作得到快速推进。研究团队期待未来能够继续与大设施合作,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参考文献: 1.Park, M.D., Silvin, A., Ginhoux, F., and Merad, M. (2022). Macrophages in health and disease. Cell 185, 4259-4279. 2.Guilliams, M., Thierry, G.R., Bonnardel, J., and Bajenoff, M. (2020).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Macrophage Niche. Immunity 52, 434-451. 3.Mass, E., Ballesteros, I., Farlik, M., Halbritter, F., Gunther, P., Crozet, L., Jacome-Galarza, C.E.,Handler, K., Klughammer, J., Kobayashi, Y., et al. (2016). Specification of tissue-resident macrophages during organogenesis. Science 353.
  • 《Nat Microbiol:实验室培育的人类皮肤类器官有助揭示猴痘病毒感染之谜》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10-25
    • 皮肤类器官(skin organoids)为正在进行的抗击猴痘病毒(mpox virus)的药物研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一种在实验室中研究猴痘病毒感染的新模型系统为了解这种病毒攻击皮肤细胞的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为发现创新性药物来对抗这种新出现的病原体提供了潜在的催化剂。 来自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莱顿大学医学中心和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实验室培养的人类皮肤---干细胞衍生的称为皮肤类器官的三维结构---能够有效促进猴痘病毒的积极复制。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10月1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pox virus infection and drug treatment modelled in human skin organoids”。 论文共同作者、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生物信息学学者Intikhab Alam说,“科学家们如今可以利用这种模型来研究猴痘病毒如何致病,并测试新的治疗方法。” 感染了猴痘病毒的人通常会出现皮疹和皮肤损伤,通常会导致疤痕和毁容。如今这些实验室培育的皮肤类器官有助于说明其中的原因。 这些作者报告了猴痘病毒在角质细胞---皮肤外层的主要细胞类型--中的驻留情况。在那里,这种病毒进行了四个步骤的组装,他们能够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这一过程。他们进行的基因表达分析表明,许多病毒基因在感染后几天内被激活。这种激活反过来又似乎诱导宿主细胞发生变化,导致与免疫和细胞死亡有关的多个人类基因的活性发生改变。这些基因的改变很可能会损害皮肤的保护屏障,从而导致感染者身上出现特征性病变。 使用一种名为特考韦瑞(tecovirimat)的抗病毒药物可以逆转他们所观察到的影响。在受到猴痘病毒感染的皮肤类器官中,这种药物被证明在阻止病毒复制和破坏宿主细胞方面非常有效。 这些发现验证了特考韦瑞抑制猴痘病毒的潜力,这种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相关的天花病毒感染。这些发现还强调了这种类器官系统作为一个多功能平台的潜力,用于筛选具有类似特性的新型化合物。 值得注意的是,猴痘病毒的影响超出了与皮肤相关的问题。在严重的病例中,这种病毒会对内脏器官造成严重破坏。科学家们之前开发了一种肾脏类器官系统,用于研究肾脏组织中的 猴痘病毒感染(Cell Discovery, 2023, doi:10.1038/s41421-023-00545-z)。其他人也对结肠和大脑类器官中的猴痘病毒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 论文共同作者、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Roberto Incitti说,“这些研究通过模拟不同组织中的猴痘病毒感染和不同类型的疾病表现,相互补充。” Incitti说,“总体来说,在类器官模型方面所做的努力如今正在扩展到其他病毒感染系统,应当“有助于应对当前的猴痘病毒疫情,并加强未来的大流行准备工作”。 参考资料: 1. Pengfei Li et al. Mpox virus infection and drug treatment modelled in human skin organoids. Nature Microbiology, 2023, doi:10.1038/s41564-023-01489-6. 2. Lab-grown skin helps unlock secrets of mpox virus infection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10-lab-grown-skin-secrets-mpox-vir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