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等揭示高山倭蛙皮肤适应强紫外环境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7
  •   阳光对于生物至关重要但又有过强的紫外辐射,不仅可能诱导黑色素瘤以及其他皮肤癌症的产生,严重的甚至还会威胁生物生存。如何防御过多的紫外辐射对生物造成的影响,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许多生物体发展了不同的适应性特征,以对抗紫外辐射的有害影响,例如鸟类羽毛的颜色、人体皮肤色素沉着等。在分子层面,目前发现与抗氧化代谢、DNA修复途径等相关的基因可能在预防或减少紫外辐射造成的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已有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实验室对小鼠或人类细胞开展的体外紫外暴露实验,而对于自然状态下动物抵御紫外辐射的机制研究,人们大多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揭示有可能关联的基因,尚缺乏深入的研究。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具有极强的紫外辐射,分布在此的高原动物,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性表型以抵御紫外辐射。不同于鸟类、哺乳类等具有毛发、鳞片等覆盖,蛙类皮肤裸露,没有物理防护,这使得它们对于紫外的照射更为敏感,而能世居在高原上的蛙类,例如目前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蛙类—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为系统解析生物紫外适应的机制提供了可遇不可求的模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团队长期关注青藏高原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形成及适应性演化问题,围绕高山倭蛙这一独特的物种体系长期开展研究工作(PNAS, 2010, 2015, 2018a,b; Asian Herpetol. Res., 2019)。此次,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联合国内外5个研究团队,以高山倭蛙(~4500m)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整合生物学的分析方法,通过与其低海拔近缘物种双团棘胸蛙(N. phrynoides, ~1700m)和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 ~118m)进行比较,揭示了高山倭蛙皮肤适应高海拔强紫外环境的分子调控机制。

      生理实验结果表明,紫外照射后,高山倭蛙相对于低海拔近缘种皮肤的损伤程度较小,具有更快速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代谢组数据显示紫外照射后,高山倭蛙相较于棘胸蛙皮肤,分泌较多的与抗氧化、抗炎症、损伤修复等相关的代谢物(如黑色素、维生素、组胺),提示高山倭蛙演化出了高效的抵御紫外辐射及修复紫外损伤的策略(图1)。

      时序转录组学分析显示,免疫反应、炎症及抗氧化、热激反应、细胞周期调节等不同应答功能通路呈现出交替的时序表达差异,包括早期表达上调(early-phase up-regulation)、后期表达上调(later-phase up-regulation)、逐步上调(gradually increased)、逐步下调(gradually decreased)(图2),miRNA在部分功能通路的时序差异表达中起调控作用,表明了高山倭蛙在强紫外环境下,多系统表达互作,协同实现紫外抵御(图3)。与近缘种的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显示,多个与紫外抵御相关基因(包括免疫调节、细胞凋亡、胶原蛋白形成、氧化压力应激、黑色素代谢以及DNA修复等),在高山倭蛙中受到正选择作用。通过体外酶动力学实验发现,其中黑色素合成中的关键基因TYR,在高山倭蛙中受选择的突变位点能显著提升络氨酸酶的酶活。

      综上,不同于以往基于模式生物开展的体外细胞水平的实验研究,该研究通过紫外梯度实验结合多组学分析,明确了高山倭蛙已形成显著的紫外适应,系统揭示了其应对强紫外的分子抵御调控机制。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自然环境下生物对紫外环境的适应抵御策略,还对与人类皮肤相关的医学健康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该研究以The highest-elevation frog provides insights into mechanisms and evolution of defenses against high UV radiation为题于近日发表在PNAS上。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分库(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等研究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211/t20221115_4854891.shtml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揭示栽培苎麻野化的遗传变异和环境适应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5-22
    •     驯化(Domestication)是指经过人为干预对野生物种某些可利用的性状进行选择、修饰和利用的过程。驯化作为农耕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人类从纯粹的食物搜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实现了从被动适应自然到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重要转变,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野化(Feralization)是指经过人工驯化的栽培作物通过摆脱集约化管理回到自然环境中形成独立的繁殖种群,并重新获得一些类似野生特征的过程。野化作为作物驯化后新的演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一方面,一些作物(如水稻、小麦)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野化后易成为田间恶性杂草,一跃成为作物的有力竞争者,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的野化作物逃逸到非农田生态系统后甚至能成为入侵种,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另一方面,作物野化后产生新的环境适应性,这不但可以为作物育种,尤其是为作物的从头驯化提供难能可贵的基因资源,而且可以为研究植物如何快速适应新生境提供新的研究载体。虽然野化在作物驯化后广泛存在,但是目前人们对作物进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驯化过程和历史,对作物野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据报道目前有14种植物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了野化研究,仅有4个案例提供了基因组学证据,且缺乏野化作物的环境适应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团队多年来从不同分类学尺度(科级、属级、种级)、用不同遗传标记(DNA片段、质体基因组、全基因组)对蔷薇目荨麻科(Urticaceae)植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近,该团队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和云南省作物野生近缘种现代组学重点实验室(筹),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作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爱丁堡大学、皇家植物园邱园,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单位合作,选择荨麻科有“中国草(China grass)”之称的植物——苎麻(Boehmeria nivea)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形态学、地理信息学、群体基因组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栽培苎麻中广泛存在的野化现象,深入解析了野化苎麻的遗传变异及其环境适应机制。     苎麻(Boehmeria nivea),又名“中国草(China grass)”,是荨麻科一种古老的纤维作物,素有“天然纤维之王”的美誉,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叶的《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中就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和?“东门之池,可以沤紵”的诗句,是古籍中关于苎麻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国古代苎麻的成品一直是奢侈的高贵织物,如湖南、江西两省的“夏布”,均享誉海内外,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曾被历代列为贡布,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蜚声海内外。在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超过95%的苎麻种植在我国,我国苎麻的种植面积和原料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因此,苎麻在国民经济中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从市场竞争力极强的棉花传入中国后,许多栽培苎麻品种逐渐被人们放弃,这些被放弃的苎麻摆脱了人工集约管理,从而导致了野化的发生。此外,苎麻的种子微小(时常<1mm),且种皮边缘呈薄翅状,因此,极易借助风力进行扩散,使得田间的苎麻品种极易逃离人工控制、易于扩散到自然环境中发生野化。因此苎麻是研究作物野化形成和维持机制的理想材料。 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23个国家的广泛采样,共收集到苎麻915份材料,包含了野生苎麻、野化苎麻和栽培苎麻,中国的取样涵盖了苎麻分布的19个省区。研究团队获得了野化苎麻的高质量基因组,基因组大小为294 Mb。通过与栽培苎麻的基因组比较分析后发现,两者不但有高度的共线性,同时也有相当多的基因组变异,且变异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并不均匀。在此基础上,对915个苎麻个体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平均测序深度为31.4 X,共获得了8,035,826?个高质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群体基因组学的分析显示苎麻可以分成明显的三个分支,位于基部的是野生苎麻,野化苎麻和栽培苎麻形成了姐妹群关系。群体动态和多样化历史分析结果表明,野化苎麻起源于野生苎麻和栽培苎麻的杂交,栽培苎麻在3200-4000年前发生了严重的瓶颈效应,这暗示在此期间苎麻发生了集中驯化。选择性清除分析发现,野化苎麻中受选择的区域与栽培苎麻明显不同,前者受选择的区域基因功能主要集中在环境适应方面,而后者受选择的基因功能主要是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及抗虫抗病方面。对三种类型的苎麻开展生态位分化分析的结果发现野化苎麻有自己特定的生态位,并且与野生苎麻的生态位分化最明显,而与栽培苎麻的生态位分化次之。此外,发现影响野化苎麻分布的3个关键生态因子,分别是最潮湿季节的平均气温、最干旱月份的降水、以及土壤的总氮含量。通过基因组-环境关联分析(genome-environment association,GEA),在基因组上找到了与这3个生态因子关联的8个区域。对野化苎麻开展了潜在分布区模拟,结果显示在未来气候情境下,野化苎麻的分布区较为稳定,预示入侵风险较低。     综上所述,该研究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揭示了苎麻野化后的遗传变化,明确了野化苎麻在新生境中遗传、生态位水平与野生苎麻和栽培苎麻均发生了特异性变化,表明苎麻野化并非简单的返祖,而是有其独特的环境适应机制。该研究为作物野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苎麻资源利用以及野化苎麻的入侵风险预估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这一成果以Genomic variation,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and feralization in ramie,an ancient fiber crop为题在线发表在植物学国际期刊Plant Communications。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增源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昆明植物研究所刘杰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作物研究所栾明宝研究员和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31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1071,31970356,41971071,32170398)、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9385)、云南省青年拔尖人才(YNWR518QNBJ-2020-293,YNWR-QNBJ -2018-146)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等项目的资助。
  • 《PNAS:研究揭示有翅蚜高效传毒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07
    • 桃蚜(Myzus persicae)是全球分布的广食性农业害虫,能够为害上百种植物并传播较多农作物病毒病,是重要的农业病原媒介昆虫。据统计,超过55%的植物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蚜虫传播病毒造成的危害大于对植物的直接危害。自然界中,蚜虫依据不同密度、营养、光温等环境因素在有翅型和无翅型之间转变,具有翅两型分化现象。“迁飞型”的有翅蚜和“繁殖型”的无翅蚜在转移扩散、寄主选择、取食行为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与无翅型蚜虫相比,有翅蚜频繁更换取食位点、具备更强的转移扩散能力,被认为在农作物病原的传播与扩散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由此增加了虫媒病毒病大流行的风险。然而,翅两型蚜虫传毒效率的差别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孙玉诚联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戈峰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Salivary carbonic anhydrase II in winged aphid morph facilitates plant infection by virus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有翅蚜唾液组分能够促进传毒效率,特别是唾液腺高表达的碳酸酐酶作为病毒扩散的“增效蛋白”,能够分泌进入植物,导致质外体酸化,提高了植物细胞壁的通透性和囊泡运输速率,从而利于病毒侵染和扩散,这是有翅蚜高效传播非持久循环病毒的重要基础。 蚜虫主要传播非持久循环病毒,且病毒只附着在蚜虫口针尖端,无法进入血淋巴循环复制。在带毒蚜虫的取食过程中,病毒粒子伴随唾液组分一同被分泌至寄主植物内。唾液组分能够改变植物组织微环境,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为虫媒病毒的协同侵染和系统扩散创造有利条件。该研究通过蚜虫唾液与病毒共侵染实验发现,无论是病毒的媒介昆虫桃蚜还是非媒介昆虫豌豆蚜,有翅型的唾液相较于无翅型更加高效的促进了两种蚜传非持久性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芜菁花叶病毒在植物细胞间的扩散。翅两型桃蚜和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分析发现,两种蚜虫的有翅型唾液腺均高表达碳酸酐酶CA-II,并证实了CA-II可以被蚜虫分泌进入植物细胞间隙(图1)。敲低CA-II可以增强蚜虫的韧皮部取食,却不利于蚜虫移动扩散。由于CA-II催化CO2和H2O转化为H+和HCO3-,研究通过染色法定量分析了蚜虫在刺探过程中分泌的CA-II对植物细胞间隙质外体酸碱度的影响,发现蚜虫分泌的CA-II能够导致植物质外体酸化,提高细胞壁果胶降解酶活性,降低去甲酯化果胶含量,造成细胞壁结构松散。在蚜虫唾液降解细胞壁的过程中,植物能够感知细胞壁损伤进而激活囊泡运输系统,将胞内的果胶运送到细胞间隙。研究利用荧光标记技术和遗传学实验证明虫媒病毒能够借助植物囊泡运输系统,实现细胞间扩散。该研究揭示了碳酸酐酶是有翅蚜高效传毒的分子基础,即其唾液增效蛋白通过改变质外体酸碱微环境,调控细胞囊泡运输系统驱动有翅蚜高效传毒,这为虫媒病毒病的生态防控提供了分子靶标。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培育项目、中国烟草总公司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