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门:石油产量力争2022年回升到2亿吨水平并较长时期稳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25
  •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能源储备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城市、核心区域、重要用户电力应急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

    规划提出,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推广应用低风速风电技术。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整装开发条件、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地区,有序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开发,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黄河上游、新疆、冀北等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风电、光伏发电制氢示范。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积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

    石油产量力争2022年回升到2亿吨水平并较长时期稳产

    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坚持常非并举、海陆并重,强化重点盆地和海域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勘探,夯实资源接续基础。加快推进储量动用,抓好已开发油田“控递减”和“提高采收率”,推动老油气田稳产,加大新区产能建设力度,保障持续稳产增产。积极扩大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加快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力度。石油产量稳中有升,力争2022年回升到2亿吨水平并较长时期稳产。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力争2025年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

    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和能效提升,深入实施节能监察、节能诊断,推广节能低碳工艺技术装备,推动重点行业节能改造,加快工业节能与绿色制造标准制修订,开展能效对标达标和能效“领跑者”行动,推进绿色制造。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加快推进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

    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等领域应用,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 20%左右。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全面推动车桩协同发展,推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的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试点示范。

    到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沿海核电项目建设,保持平稳建设节奏,合理布局新增沿海核电项目。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工程,推动核能在清洁供暖、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综合利用。切实做好核电厂址资源保护。到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全国能源供应量价均稳 原油产能提升到每年2亿吨以上》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01
    • 时值冬日,冷空气频繁来袭,我国能源安全稳定可靠供应是否能跟上?居民温暖过冬有无保障?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有序的应对措施,能源保供稳价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的看,全国能源供应有保障,价格平稳。” 增产增供方面,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这些年我国通过上大压小、增优汰劣,煤炭先进产能明显增加。电力的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目前全国各类发电装机总量达到了26亿千瓦,油气持续增储上产,原油产能提升到每年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能提升到每年2200亿立方米以上。 重要品种储备上,近年来我国大幅增加对储备能力建设的投入。目前,天然气储备能力已经超过320亿立方米,采暖季前做到了应储尽储,即便采暖季已过半,储气库仍有可动用储气量200亿立方米。煤炭有5000万吨左右的政府可调度储备,电厂存煤可用天数达到22天,可以有效保障调峰顶峰的需要。 从实际表现来看,入冬以来,能源供应经受住多轮寒潮天气的考验,2022年12月以来,煤炭产量保持稳定,电煤库存保持在1.75亿吨左右;全国用电负荷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最高达到11.59亿千瓦,发电量同比增长5.8%;入冬以来天然气日供应量超过12亿立方米的天数达到38天,地下储气库1.7亿立方米/日以上顶峰采气连续20天。 “目前,全国煤炭、电力和天然气消费均在尖峰水平上有所回落,供需形势总体平稳可控。当前采暖季能源保供在资源总量、区域平衡上是有保障的。各级政府、各类能源保供企业均成立了应急保供机制。”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说。 除了能源供应,能源价格稳定对保障民生和经济平稳运行同样意义重大。过去一年国际能源供需形势复杂严峻,价格大幅上涨。2022年1月至11月,美国、欧元区CPI中能源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27%和38%,其中天然气价格同比涨幅达到26.6%和56.5%,电力价格同比涨幅分别达到12.9%和36.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在同样面对国际市场冲击和应对极端天气考验的情况下,依靠制度优势和保供稳价组合拳,实现了能源价格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2022年1月至11月,我国CPI中居民水电燃料价格仅上涨了约3%,汽柴油价格涨幅也明显低于欧美,尤其是居民电价、气价总体保持稳定。 连维良表示,我国煤炭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电煤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煤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煤、电价格的传导机制逐步完善。居民用电用气严格执行政府定价,价格保持稳定。 我国能源供应,特别是原油、天然气有一定比例的进口,这部分会不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对此,连维良透露,“现货部分会受到影响,但是长协部分相对稳定。我们遵循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律,主要通过长协锁定进口资源,比如我们进口的天然气大部分是通过长协来保障,这样可以有效管控和防范供需短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的风险”。 当前,迎峰度冬的考验尚未结束。入冬以来,我国气候呈现两个比较突出的特征,一是从气温来看,全国气温总体接近常年略偏低,但是冷暖起伏比较大。二是总体降水偏少。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入冬以来全国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近40%。 “冷空气活动会带来低温雨雪天气,从供需两个方面对能源保供造成影响。”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祖强说,一方面,冷空气活动带来的低温降温会导致居民对供暖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雨雪天气会给供电设施以及供电原材料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所以,从供需两方面来讲,确实有一些压力。全国能源管理部门和气象部门保持着密切沟通协作,及时应对,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目前离供暖季结束还有一段时间,后期的能源保供任务仍然繁重。连维良说,面对这一轮冷空气过程不能掉以轻心,要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应对,重点是做到四个“保”:保正常生产、保正常运输、保顶峰出力、保个案快速处置。 针对下一步的能源保供工作,连维良表示,将持续抓好能源增产增供,指导地方和企业组织好煤炭生产,确保供应平稳。大力提升电力生产供应能力。保持国内油气田安全满负荷生产。提升火电机组出力水平,优化水电调度,推动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多发满发。同时,坚决守好民生用能底线。完善电力负荷管理预案和天然气“压非保民”预案,指导地方加强政企联动,确保民生用电用气。
  • 《今年国内原油产量将重上2亿吨 成品油消费3.96亿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6
    •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近日发布《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预计今年国内原油产量将重上2亿吨,全年成品油消费3.96亿吨。 2021年,国内石油市场随疫情缓和受控逐步向常态回归,原油产量继续回升至1.99亿吨,同比增长2.1%,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下降,降至72.6%。一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7.12亿吨,同比回落2.7%,天然气消费量365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清洁能源(天然气与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2%,较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56.0%,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石油占比18.8%,与上年基本持平。 报告预计,2022年,国内原油产量将重回2亿吨。今年国内经济稳字当头,全国各地一大批投资建设项目纷纷集中启动,这将拉动国内石油和成品油终端需求保持增长。预计2022年国内石油表观消费7.38亿吨,同比增长3.6%,对外依存度回升至72.9%。预计全年成品油消费3.96亿吨,同比增长3.0%。而随着国内石油市场强监管政策持续,各大炼油企业“减油增化”的效果继续呈现,预计成品油产量同比基本持平,净出口规模进一步下降,但仍将在2000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