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致病关键基因筛出 助力家猪抗病育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1-25
  • 非洲猪瘟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记者24日了解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近期牵头的非洲野生猪科动物遗传资源挖掘研究,为家猪抗病育种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自1921年非洲猪瘟在肯尼亚首次报道以来,现已扩散到全球。它虽不是人畜共患病,但猪感染后,发病率和病死率可高达100%,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非洲猪瘟病毒通过软蜱虫在野生猪科动物之间形成野外传播链。经过长期进化,包括疣猪属、巨林猪属等在内的非洲野生猪科动物,对该病毒产生了天然抗性,表现为宿主可携带非洲猪瘟病毒,但无临床症状,是研究非洲猪瘟抗性形成的宝贵遗传资源。

      昆明动物所张亚平院士团队发挥对非合作优势,联合国际家畜研究所和尼日利亚国家公园管理局等研究力量,运用三代长片段测序技术,构建了普通疣猪和红河猪的高质量基因组。同时,依托西南家猪分子育种与转化医学研究基地,研究团队还构建了高质量滇南小耳猪参考基因组。

      通过系统比较非洲野生猪科动物与欧亚家猪基因组的精细结构,他们发现非洲猪科动物共同祖先支系上产生的结构变异和选择信号与T细胞免疫、病毒感染和淋巴组织发育相关。其中,体细胞重排后参与编码T细胞受体的TRBV27基因在非洲猪科动物中存在284个碱基对的缺失,导致相关T细胞受体缺乏对应编码区,影响其T细胞受体对抗原呈递细胞的识别,这可能与对非洲大陆上古老病原的免疫应答相关。

      研究人员对此前报道的与非洲猪瘟病毒抗性相关的CD163和RELA基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与对非洲猪瘟病毒易感的欧亚家猪相比,非洲猪科动物的这两个基因并未受到选择或表现出快速进化的信号,这将有助于筛选家猪受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和致病关键基因,助力家猪抗病育种。国际著名刊物《分子生物学与进化》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11/25/content_545027.htm?div=-1
相关报告
  • 《我国研究人员已创制出非洲猪瘟候选疫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5-27
    • 5月2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称哈兽研)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非洲猪瘟疫苗科研攻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非洲猪瘟疫苗创制阶段主要取得五项进展: 一是分离我国第一株非洲猪瘟病毒。建立了病毒细胞分离及培养系统和动物感染模型,对其感染性、致病力和传播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揭示了我国非洲猪瘟流行毒株的基因组特点和进化关系。 二是创制了非洲猪瘟候选疫苗,实验室阶段研究证明其中两个候选疫苗株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三是两种候选疫苗株体外和体内遗传稳定性强。分别将两种候选疫苗株在体外原代细胞中连续传代,其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序列无明显改变,猪体内连续传代,也未发现明显毒力返强现象。 四是明确了最小保护接种剂量,证明大剂量和重复剂量接种安全。 五是临床前中试产品工艺研究初步完成。目前已建立两种候选疫苗的生产种子库,初步完成了疫苗生产种子批纯净性及外源病毒检验,初步优化了候选疫苗的细胞培养及冻干工艺。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中国农科院科技局局长任天志介绍,按照农业农村部党组统一部署,中国农科院将非洲猪瘟防控作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科研攻关任务,集聚优势资源,第一时间组建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项目组,以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兽医研究所、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饲料所等为成员单位,集聚精干力量组建攻关团队,并通过科技创新工程经费稳定支持,以疫苗研发为重点,紧急开展疫苗、免疫机制、诊断检测、消毒灭虫技术等科技联合攻关。 这位负责人说,目前,中国农科院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项目组在免疫机制、诊断检测、消毒灭虫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完成了非洲猪瘟病毒全基因组测定,克隆和表达了相关基因,构建了模式动物和猪源天然免疫和炎症应答信号通路,筛选出多个天然免疫抑制性病毒基因,完成部分基因免疫抑制机制研究;研制出检测速度快、敏感性及特异性高、稳定性好的病毒核酸和抗原类快速检测试剂盒;采集到拉合尔钝缘蜱、全沟硬蜱、草原革蜱等12个蜱种,进行人工培养和生活史观察,筛选出快速消杀化学药物新组方和植物源杀虫剂有效组方;筛选出复合季铵盐消毒剂配方,完成了中试生产研究。 下一步,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在疫苗实验室阶段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试与临床试验,以及疫苗生产的各项研究工作,尽快完成免疫机制、诊断检测、消毒灭虫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国家和行业需求提供及时、有效、有力的科技支撑。
  • 《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病毒新型毒力基因》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5-11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生物安全共性技术团队与国内其他单位合作,发现一种非洲猪瘟病毒新型毒力基因,解析了其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引起的一种急烈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庞大,至少可编码150种病毒蛋白,功能未知的蛋白超过50%。这给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 该研究筛选并鉴定了非洲猪瘟病毒编码的免疫抑制基因I73R,研究发现I73R蛋白在病毒感染早期定位于细胞核,发挥核酸结合特性,通过抑制宿主信使核糖核酸出核,从而广泛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的合成。体内致病性研究显示,缺失I73R基因的重组病毒完全丧失对家猪的致病性,表明I73R基因是非洲猪瘟病毒编码的主要毒力基因之一。该研究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合成的一种新机制,进一步阐明了非洲猪瘟病毒分子致病机制,为非洲猪瘟疫苗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支持。(通讯员:李娓)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0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