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湖泊-流域-长江系统水文干旱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3
  • 发布时间:2017-09-27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通江淡水湖泊,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干旱事件受到了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鄱阳湖水量变化受流域和长江来水的共同作用,通过探索鄱阳湖 -流域 -长江水系统的水分盈亏特征,可以更为全面揭示鄱阳湖的干旱成因。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和研究所一三五重点项目的资助下,张奇团队对长江流域的水文干旱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综合运用大尺度水文模型和 GRACE反演,结合长序列实测数据,研究发现长江流域的水量有减少的趋势。汉口站 1991-2010年的平均径流量比 1901-1930年减少了 25mm,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引起。 GRACE水储量序列表明长江流域的水文干旱强度呈现出加剧的态势, 2000年之前和之后的水文干旱事件平均缺水量分别为 85mm和 281mm。

    进一步采用标准化水位指数(湖泊)和标准化径流指数(流域和长江),基于 Copula方法研究了鄱阳湖和流域、长江同时发生水文干旱的概率。研究表明, 1960-2013年间,鄱阳湖和流域同时发生水文干旱事件的概率是 10.1%。近 10年来春季干旱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流域来水减少引起的;鄱阳湖和长江同时发生水文干旱事件的概率是 11.5%。近 10年来夏、秋两季干旱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长江来水减少引起的;鄱阳湖冬季的水文干旱事件近 10年来略有增多,但同一时期流域与长江均没有发生相应的干旱事件,鄱阳湖冬季干旱可能是由于湖区人类活动加剧或其它因素导致。

    该研究从湖泊 -流域 -长江系统出发,结合多种数据源和多种模型,有效地揭示了具有不同属性的水文干旱事件在不同区域间的相关性,是对大型通江湖泊水文过程演变机制研究的重要补充,并为解释近 10多年来鄱阳湖干旱事件的成因提供了新的途径。相关成果发表在 Journal of Hydrology、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和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等杂志上。

      1979-2012年长江流域水储量、降水和径流距平的变化

      鄱阳湖与流域(左)、鄱阳湖与长江(右)同时发生水文干旱概率的等值线图( a、 b、 c、 d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参阅文献:

    Zhang et al., 2017.Copula-based probability of concurrent hydrological drought in the Poyang lake-catchment-river system (China) from 1960 to 2013. Journal of Hydrology, 553, 773-784.

      Zhang et al., 2016. GRACE-Based Hydrological Drought Evalu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a.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17: 811-828.

      Zhang et al., 2015. Attribution of the changes in annual streamflow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over the past 146 year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19:323-332.

相关报告
  • 《江西实施湖长制 2020鄱阳湖流域水质达标率超90%》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24
    •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工作方案》,明确该省在湖泊实施湖长制,进一步加强湖泊保护管理,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工作方案》提出通过全面实施湖长制,确保湖泊面积不缩减,湖泊水质不下降,湖泊生态不破坏,湖泊功能不退化,湖泊管理更有序。到2020年,鄱阳湖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城市规划区内湖泊水质达到IV类及以上。 在组织体系构建上,《工作方案》明确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湖长制组织体系。省市县乡四级设立总湖长、副总湖长,由总河长、副总河长兼任。跨行政区域的湖泊原则上由上一级领导担任湖长,其中,跨设区市的湖泊由其所在流域的省级河长担任省湖长。《工作方案》还对各级湖长及河长制湖长制责任单位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同时,明确了严格湖泊水域空间管控、强化湖泊岸线管理保护、加强湖泊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等七大任务。
  • 《合肥要打造国内一流湖泊试验基地-长江水利网》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28
    • 日前,巢湖研究院正式成立,第一届巢湖综合治理专家咨询峰会在合肥举行,百余名水污染治理前沿的专家学者参会,为巢湖水治理“把脉”。 巢湖综合治理一至四期工程,截至2017年12月,累计完成投资170亿元。目前巢湖水质已经又来明显的改善,蓝藻“水华”初步得到了遏制,巢湖的富营养化程度也逐步趋于减轻趋势。下一步,随着巢湖研究院的正式成立,合肥将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并重 会上,王丽卿教授分享了大蜀山南湖项目改造的成功案例,她认为巢湖的水污染改造也可以复制该成功案例,在改善巢湖水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维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大蜀山东麓的蜀峰湾公园,如今环境优美,在有阳光的天气里,清澈水体中还能看到不少游来游去的鱼儿。如果不是王丽卿教授现场分享了治理前后对比图,恐怕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个漂亮的公园以前是个绿藻腥臭、杂草丛生、老百姓投诉多的黑臭水体。2017年10月,“合肥南湖水环境整治工程”荣获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大蜀山南湖的综合治理是以尊重自然、尊重环境为基础。在大蜀山南湖水污染治理上,除了常用的截污、清淤、水生植物、氧化塘等技术外,在过程中充分保护了原苗圃地植被地貌,几乎没有人工痕迹,利用低洼地形成湿地泡泡,让流入南湖的水经过湿地泡泡的过滤,实现净水入湖。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时,最大限度维持近自然生态环境。 治理水污染要溯其源治其本 蒋本基教授提出了“健康安全流域、永续水资源、绿色生态环境”的愿景,他指出,造成巢湖水污染的根本原因是长期排放并逐步几句的污染符合过重造成的,同时因为防洪、蓄水的半封闭水域和适宜蓝藻暴发的成长环境是造成巢湖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他认为,要解决巢湖水污染的治理,要从源头着手,首先要加强水和废水处理技术,做到能源使用最小化,资源回收率的最大化。同时,考虑将滞留洪池、雨水储留纳入城市规划,加强易涝城市的水利设施和排水系统,提高城市抗洪能力,而不是靠巢湖进行调控流域洪水。 除了通过科技手段来治理巢湖水污染,蒋本基教授认为,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如建立水源、生态等自然保护区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巢湖生态系统的修复,加强巢湖湖体的自净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治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