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组编辑衍生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lixiaoman
  • 发布时间:2018-05-30
  • 对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新型食品要求对基因组编辑产生的植物使用进行风险分析,尤其是中国。作为人口数量最多,耕地面积有限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大力投资转基因作物来提高农业生产力,其目标是确保粮食安全,这是中国的首要任务。由于在稻米和小麦等作物改良领域的强大应用,中国在基因组编辑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因此,确保中国在食品安全已经制定的转基因产品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监管体系,并讨论如何管理基因组编辑技术衍生的产品。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为包括基因组编辑在内的新技术的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援助。由于转基因生物安全仍然是中国公众关注的问题,基因组编辑技术在许多方面比其他产业更加精确和可预测。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与政府、消费者、媒体、行业等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基因组编辑技术可能会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本文回顾了当前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植物中的应用。

相关报告
  • 《食品安全》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0-11-05
    •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认识到,在任何由于对农产品在收获后必须处理、加工和分发的条件缺乏了解而存在粮食不安全的地方,粮食科学和技术知识都能够在改善这种情况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黄曲霉毒素问题在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减少黄曲霉毒素在粮食系统中至关重要,因为它会造成健康、营养和经济负担。由于黄曲霉毒素在玉米和花生上的异质生长,利用分选去除高污染的玉米粒并有效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浓度是可行的。工业化国家使用先进的光学扫描设备来做到这一点,但这些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黄曲霉毒素工作组正在提倡采用视觉/手工分类技术,这种分类技术将主要由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的花生酱加工商采用,减少花生酱中的黄曲霉毒素,最终减少其他花生产品和商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可能会使数百万人受益。
  • 《哈佛大学发布基因组编辑资料》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11-22
    • 什么是基因组编辑? 基因组编辑(Genome Editing)也称“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是“使科学家能够改变生物体DNA的系列技术”。这些技术通过在基因组内部目标位置添加、改变或去除遗传物质来编辑DNA。 基因组编辑其实不算新鲜,科学家们早已使用各种技术创造了数十年的遗传修饰生物(GMOs),但这些技术往往缓慢、昂贵且无法安全可靠地用于人类治疗。随着被称为CRISPR-Cas9系统的发现,比现有技术更快、成本更低、更准确的编辑系统应运而生,诸如ZFNs和TALENs系统。CRISPR-Cas9改编自一种天然存在的、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感染的细菌基因组编辑系统,科学家们已经证明CRISPR可通过在预定的靶位点切割DNA在人体细胞中起作用,从而允许科学家插入不同的DNA序列。 (1)基因组编辑的关键优势与应用 基因组编辑的主要作用在于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方面应用(见表1):它可用于提高农业生产力、食品安全性和食品的营养质量;通过基因组编辑可以使物种更能抵抗疾病和气候变化,也可促进环境保护;此外,利用基因组编辑改进工业生物过程和生物燃料也会产生额外的好处。 (2)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作用与局限 目前关于CRISP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和实验室培养模型上,人类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基于CRISPR的治疗方案已在人体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它可治疗甚至治愈一些单基因遗传疾病,如囊肿性纤维化、血友病和镰状细胞贫血症。在某些类型的癌症中,针对工程细胞的免疫治疗试验也正在进行。从中期来看,CRISPR可用于降低遗传基础更复杂的其他疾病的总体风险,但许多包括心脏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在内的常见疾病虽有数十或数百种已知的遗传风险因素,但往往也受一系列诸如压力、饮食和毒素暴露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目前这项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不过今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进展。 现行监管与治理框架 围绕人类基因组编辑的监管和治理框架目前分为两个不同类别,即种系编辑框架和体细胞编辑框架。种系编辑是对人类卵子、精子或胚胎的修饰,用于改变尚未出生的人的遗传物质,这种改变可以传递给后代。体细胞编辑则是对诸如肝脏、心脏或大脑等不会传递给后代的细胞遗传物质进行修饰。 (1)种系编辑规范 许多国家都对人类胚胎实验进行了限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通过了禁止或取消人类种系编辑的法律,包括加拿大、德国、法国、韩国和美国。自1979年以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人类胚胎研究小组一直坚持“14天规则”,即将人类胚胎研究限制在其产生或发育阶段的14天之内。 (2)体细胞编辑框架(不可遗传的遗传变化) 直体细胞编辑的监管程序属于医疗产品的监管范围,并受临床试验过程的约束。 (3)国际治理框架 围绕人类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伦理和监管框架,国际上已进行了多次对话。在2016-2018年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科学技术和创新主任主持了一系列围绕体细胞基因组编辑的国际会议。经合组织成员国政府、科学家、医生、生物伦理学家、民间社会和其他相关人士都共同探讨了技术现状和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点。会议表明,成员国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之间可能需要协调一系列问题,包括: •进行特定基因组编辑可接受的风险程度; •当多方观点未达成一致时,应用哪一方的宗教或文化价值体系来决定什么样的应用可以被接受? •如何将公众意见纳入每个国家的决策过程? •领导者如何确保公众成员有足够的基因知识能够参与决策? 公共目的考量 基因组编辑疗法正处于人类试验的初始阶段,因此其可行性、安全性和影响程度仍然未知。一些关键变量最终将决定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未来的使用方式,目前已知的变量包括: •技术可行性——细胞基因编辑是否可以有效地介导成年人的健康结果以及它对于哪些疾病是有效的。 •安全性——受影响者的健康结果及其对基因组编辑的免疫反应。 •所有权和创新——技术是由少数专利持有者拥有并限制其他创新者使用,还是可被广泛拥有和使用。 •可及性——治疗和改进是可供所有人享用还是只有少数人能够负担并使用,以及这种技术在先进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中的可用程度。 •控制——访问权限对所有人开放还是需要专门的许可证才可使用该技术; “生物黑客”、自我实验是否被允许。 (1)短期问题 以下伦理问题对正在进行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有直接影响: •人类胚胎实验的伦理——人类胚胎实验应以何种限度进行将是各国的持续争议点。公众对人类基因组编辑的看法以及各国家利益相关者的倡导活动之有效性都将影响其结果。 •临床试验——体细胞中人类基因组编辑的临床试验面临与其他形式的医疗产品相同的道德问题,包括获取患者的同意、确保患者的安全、平衡尤其是第一次人体试验的风险与收益等。 在人类健康方面,应用不直接编辑人类DNA的CRISPR技术也存在一些忧虑: •生物安全忧虑——CRISPR技术使得病原体的基因编辑可被广泛实现,但其生物安全威胁评估尚无定论。 •生物多样性忧虑——些饱受推崇的CRISPR“基因驱动”应用,例如通过植入缺陷基因降低携带疟疾的蚊子传播病原体的能力,这可能会对整个生物多样性、农业、粮食安全和气候稳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2)中期问题 当人类基因组编辑技术变得更加先进并可用于医疗领域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问题,包括: •定价及报销——人类基因组编辑治疗存在价格欺诈的风险以及国家和私人保险公司的差异化报销比,这可能会导致人口健康结果(population health outcomes)的显著差异。 •自主性——如果消费者可以自己动手使用该技术,则可能会出现关于消费者自我管理或实验的安全性问题。自行基因编辑不大可能与临床治疗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许可与授权——当一些患者无法在主流医疗环境中获得服务时,他可能会转向未经授权的诊所寻求基因组编辑服务。因此需要许可制度或其他保护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3)长期问题 从长远来看,一旦一项技术变得成熟和普遍,其影响就会变得更加难以预测。人类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广泛使用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虽然这些后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会发生,但在技术发展的初始阶段时刻考虑到这种后果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不平等——如果基因组编辑被广泛采用且只有特定群体才可享用,社会不平等现象可能会被加剧,国家内部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鸿沟也将被扩大。 •定向进化——些国家可能会强制进行基因组工程来减少国家医疗保健支出和残疾支出,或为追求某些国家目标(人口智力、种族或民族构成)利用该技术开展优生学(eugenics)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