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组编辑衍生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lixiaoman
  • 发布时间:2018-05-30
  • 对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新型食品要求对基因组编辑产生的植物使用进行风险分析,尤其是中国。作为人口数量最多,耕地面积有限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大力投资转基因作物来提高农业生产力,其目标是确保粮食安全,这是中国的首要任务。由于在稻米和小麦等作物改良领域的强大应用,中国在基因组编辑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因此,确保中国在食品安全已经制定的转基因产品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监管体系,并讨论如何管理基因组编辑技术衍生的产品。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为包括基因组编辑在内的新技术的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援助。由于转基因生物安全仍然是中国公众关注的问题,基因组编辑技术在许多方面比其他产业更加精确和可预测。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与政府、消费者、媒体、行业等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基因组编辑技术可能会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本文回顾了当前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植物中的应用。

相关报告
  • 《食品安全》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0-11-05
    •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认识到,在任何由于对农产品在收获后必须处理、加工和分发的条件缺乏了解而存在粮食不安全的地方,粮食科学和技术知识都能够在改善这种情况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黄曲霉毒素问题在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减少黄曲霉毒素在粮食系统中至关重要,因为它会造成健康、营养和经济负担。由于黄曲霉毒素在玉米和花生上的异质生长,利用分选去除高污染的玉米粒并有效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浓度是可行的。工业化国家使用先进的光学扫描设备来做到这一点,但这些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黄曲霉毒素工作组正在提倡采用视觉/手工分类技术,这种分类技术将主要由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的花生酱加工商采用,减少花生酱中的黄曲霉毒素,最终减少其他花生产品和商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可能会使数百万人受益。
  • 《基因组编辑会影响食物和饲料安全》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乌吉斯古楞
    • 发布时间:2017-11-28
    • 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The Federal Institute for Risk Assessment, BfR)于2016年12月6日组织了一次“基因组更改新技术”(New Technologies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Genome)研讨会 。为了对食品和饲料风险进行客观评估,研讨会着重讨论了基因组编辑(genome editing)技术及其应用。“基因组编辑”是一种能够使细胞遗传物质(基因组)发生定向改变的新方法。除此方法外,其他条件也能改变遗传物质性状,如:自然条件,被辐射或长期加以化学处理与干预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下都很难把握遗传物质变化的精度。 “基因组编辑”包括新的生物分子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遗传信息进行定向改变。术语“基因组编辑”表示一系列不同的技术,主要包括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TALEN、CRISPR-Cas9以及寡核苷酸控制的诱变等。虽然有些技术是多年前引进的,但明显比之前使用的经典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的方法更快捷、更精确。 该研讨会将特别关注这些新技术对食品和饲料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BfR总裁、教授安德里亚·汉塞尔(Andreas Hensel)博士表示,“基因组编辑”技术生产的食物和饲料是安全的,将影响并广泛应用于多个科学领域。全面的专业知识对开展客观的风险评估来说必不可少,有利于相关机构对食品和饲料开展全面的安全性评估。只有这样,BfR才能够获得法律授权,为负责监管的机构提供科学建议。通过研讨会,BfR提供了相关知识信息,并为全方位讨论“基因组编辑”技术提供了平台。通过组织这次开幕活动,BfR将凭借可靠的科学证据,传达潜在的、确定的、得以评估的风险,以实现其法律授权。 (编译 乌吉斯古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