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在杭州举办》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15
  • 2023年6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在巴黎举行的会议上审议决定,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至27日在中国杭州举办。这将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该大会首次在亚太地区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表示,感谢中国杭州提出主办两年后的下一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该大会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旗舰活动。长期以来,中国是“人与生物圈计划”的重要倡导者。

    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阿德索拉·阿德波朱对中国将举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表示祝贺。他说,这次大会预计将为评估上届大会行动成果提供平台,并结合不断变化的环境挑战,制定新的行动计划和战略。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倡导成立的政府间科学计划,旨在解决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依托该计划建设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教科文组织体系内规模最大的自然保护地集合体,目前已包括738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分布在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涵盖了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总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的5%左右。

    中国于1973年正式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截至2023年5月,中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亚洲位列第一。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人与生物圈计划”体系内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国际会议,大约每十年召开一次,迄今已成功召开四届。







    本文内容转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原文链接: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6087.htm


  • 原文来源: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6087.htm
相关报告
  • 《第五届世界水大会》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2-20
    • 世界水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分别于2000年、2001年、2002年及2004年在法国巴黎、德国柏林、澳大利亚墨尔本和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由于IWA在行业内的巨大影响力及几届会展的精心培育,世界水大会现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吸引力的水领域学术研讨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极大的瞩目和关注,聚集了全世界顶级专家、一流的设备生产和制造公司、各政府上层官员、知名水务公司、优秀协会团体踊跃参与,每届会议均吸引超过3000人参会,在国际范围内拥有极高的声望,是水行业的盛会。 世界水大会将提供独一无二的机会增进参会代表和参展商的交流,参展商通过展示自身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将能极大提升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带来无穷商机。
  • 《中国40年成功申报三江源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03
    • 三江源、梵净山、九寨沟……各展区用多元手段呈现着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云山雾罩、碧水荡漾,带给人一丝清凉。 7月30日,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大会举办。“40年来我国成功申报了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位居世界第四。”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在开幕式上说。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科学计划,旨在应对全球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为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打造科学基础,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力量,合理、可持续地利用和保护全球生物圈资源。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说,“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理念就是特别强调以科学基础为指导的保护。 自然调查还需更多科学数据 “1973年,中国派代表团赴巴黎参加‘人与生物圈计划’第二届国际协调理事会,代表团骨干就来自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说,中国科学院在生物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有50多个研究实体,200多个野外台站,其中相当一部分台站就设立在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保护区内。 在许智宏看来,自然资料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基础。“我们的工作起步晚,时间短,没有长期记录,资料是破碎的。”他说,西方发达国家的保护区有着清楚、完整的自然资料,包括水文、土壤、多样性等等。这些本底资料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生态发展趋势。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植被生长地、动物栖息地都会随之发生变化。“通过长年累月的环境调查搞清楚保护区的动态,才好采取相应措施。”许智宏举例,比如西北一些保护区,羚牛长得大、吃草多、繁殖快,一旦把草都吃完了,别的动物就没食物了。类似这种情况,就需要做一点人工干预,维持生态平衡。 许智宏指出,目前我们的自然调查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保护区只是开始利用新装备收集资料,并没有科学利用需要的数据。“所以人与生物圈委员会要组织培训,教他们怎么利用好这些资料,不要等科学家来才做。其实只要受过一点训练,就可以对数据做初步处理了。” 黑科技带给保护区“意外收获” “现在有了无人机、红外相机,调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许智宏感叹,过去依靠巡逻员白天巡视,不仅辛苦,取到的数据还很有限,因为很多动物是晚上活动的。而如今把红外相机放在那儿,一个月就能取回大量资料。 “2009年我们首次利用红外拍摄,才发现卧龙有雪豹。”来自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施小刚说。作为一名保护地基层工作者,他刚刚获得2018年度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绿色卫士奖。在卧龙工作了26年,他的经历听起来令很多人羡慕不已——与熊猫、雪豹“共舞”。 但实际情况却是难以想象的艰苦。施小刚介绍,卧龙属于高山峡谷地带,很陡峭。调查雪豹的地方,坡度基本上在60度到90度之间,海拔在5000米以上,且常年积雪。 2016年,在对全区463平方公里进行了网格化的红外、紫外设备布设之后,他们用一年时间收集到1000多张全区雪豹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的照片和32分钟的视频。施小刚说,通过对豹纹的纹路鉴定,初步判断卧龙有至少26只雪豹。 “今年我们要做一个更具科学性的调查,通过收集粪便、毛发等鉴定雪豹个体的DNA、性别等。”施小刚说,特别是利用粪便成分分析雪豹的食物组成,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其主要食物进行调查,比如岩羊、鼠兔。“要了解这些食物的总体状况,看是否可以满足雪豹的生存需求。” 野外采集的数据越多,分析的准确率就越高。他们制定了一个5年的雪豹调查计划,施小刚对此充满期待。 (责编: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