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关于铜基防污涂料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Letter文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9-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极端环境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Letter文章。文章系统评估了铜基防污涂料在海洋环境中的慢性与累积性风险,并强调在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的背景下,其生态威胁被严重低估,突出了绿色防腐防污材料与技术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海洋生物污损是各类海洋生物(如微生物、藻类以及藤壶、贻贝等无脊椎动物)在船舶、海工装备和其他浸海设施表面附着生长的现象,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是制约全球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共性难题。防污涂料技术是目前减少海洋生物污损最为经济高效的方法。在有机锡涂料因对非目标生物的毒性被全面禁用后,铜基防污涂料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防污材料。尽管铜曾被视为有机锡的安全替代,然而,研究表明其在使用过程中释放的铜及其复合物(如氧化亚铜和吡啶硫酮铜)会长期累积于海洋环境,损害非目标生物的嗅觉、免疫与发育功能,并通过食物网放大其生态风险。文章同时指出,气候变化将显著增强铜的生态毒性,因此,现有的基于水体浓度的单一风险评估标准存在局限,可能导致风险被系统性低估。

    文章提出应将铜的生物有效性、沉积物持久性以及气候变化叠加效应纳入环境评价考量,建立更加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并推动铜替代型绿色防污技术的研发与政策优化,促进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该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杨璐华特别研究助理,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张瑞永研究员,共同作者为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李顺研究员。

    文章信息:

    Luhua Yang, Shun Li, Ruiyong Zhang*, Copper threatens marine ecosystems, Science, 2025, 389(6763): 884?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y8442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9/t20250917_796955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Letter文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17
    • 近期,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研究团队在Science期刊发表题为“Cetaceans under threat in South China Sea”的Letter文章。文章结合研究团队的相关科研工作和成果,呼吁关注我国南海鲸类动物所面临的生存威胁,并提出了相应保护建议。 所有鲸类动物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附录I或附录II,其保护在国际上受到极大的关注。  研究团队于2019年在南海执行鲸类考察过程中,发现大量深潜和远海性鲸类动物,包括抹香鲸、喙鲸、短肢领航鲸、糙齿海豚、热带斑海豚等多个物种。这是我国也是国际上第一次在相关海域发现抹香鲸、喙鲸等大型深潜鲸类动物的群体。同时,几乎所有的目击记录都有幼年个体。结合历史上的捕鲸和搁浅记录,以及研究团队近期发表的渔民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指出我国南海具有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是多种鲸类动物繁殖和抚育场所,是国际上鲸类重要的热点分布海域,理应受到特别的保护关注。  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厚的渔业资源。然而,近几十年来,周边国家非法、未经报告或无管制的渔业活动导致了整个地区的渔业过度捕捞,这对该海域的鲸类生存构成了极大威胁。渔业过度捕捞导致鲸类动物食物资源枯竭,从而限制了它们的营养物质摄取;同时,渔业作业也会导致数以千百计鲸类动物误捕或被螺旋桨撞击,导致直接伤亡。很多渔船还会产生高强度的水下噪音,损害鲸类的听力以及干扰它们的行为,从而导致它们迷失方向。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南海的鲸类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  鲸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动物及其食物链的顶级消费者,保护它们对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至关重要。为提升南海鲸类保护意识,促进域内国家加强渔业和其它人类活动管控的政策改变,科学界、保护界和政策制定者就南海鲸类保护的需要保持密切沟通和交流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域内国家应该在不考虑任何政治或社会经济问题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开展鲸类研究和调查以确定南海重要的鲸类栖息地。这些研究有助于制定准则或规章制度管控包括渔业在内的人类活动,为将来在南海规划海洋保护区或海洋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南海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后,为保证鲸类动物有充足的食物资源及良好的生存环境,域内国家应在渔业管理方面进行积极合作,完善渔业管理规范,既保障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渔业安全和民众生计,又保护脆弱的鲸类免受持续的伤害。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评估埋藏滑坡致灾性及对海底生态系统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董冬冬研究团队在埋藏滑坡诱发大规模流体活动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海洋地球物理与海洋生物学的交叉研究,重新评估了埋藏滑坡的致灾性及对海底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海底滑坡是陆架边缘和陆坡区最主要的沉积单元,也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油气钻探和海底管道、电缆的施工作业。流体活动形成的海底麻坑、泥火山、浅层气、水合物等也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体。海底滑坡发育区经常发育流体活动。随着上覆沉积增多,海底滑坡逐渐被掩盖为埋藏的滑坡。一般认为,流体活动极易诱发海底滑坡,而埋藏的滑坡较为稳定。但埋藏滑坡真的那么安全吗?埋藏滑坡会诱发流体活动吗?这些关键的科学问题长久以来没有得到解决。 董冬冬团队利用反射地震资料在南海西北部陆架边缘的浅部地层发现大量近似垂直的流体通道,通道上端连接海底丘状体,下端连接埋藏滑坡。统计结果表明,反射地震数据覆盖区内超过96%的海底丘状体通过流体通道与埋藏滑坡的头部和侧向陡崖相连。海底影像资料和样品生物属种分析结果表明海底丘状体为冷水珊瑚礁(丘)。研究认为埋藏滑坡与周边地层的差异压实诱发了超压流体的释放,流体沿滑坡底部剪切面,在滑坡陡崖处向上部地层运移,在海底形成与冷泉相关的硬质海底,为珊瑚的附着和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活跃的区域构造环境和充足的沉积物供应是超压流体释放的重要地质基础。埋藏滑坡可通过诱发流体活动间接导致海底的不稳定性进而影响海底工程的安全性。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陈端新副研究员、张广旭工程师、董冬冬研究员、王秀娟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所赵美霞研究员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学号”高端用户项目共同资助。  文章信息: Chen, D*., Zhang, G., Dong, D., Zhao, M., & Wang, X. (2022). Widespread fluid seepage related to buried submarine landslide deposits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9, e2021GL096584.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6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