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芯出货排名重塑,TOP 5出人意料!》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25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市场在多重政策刺激下延续高增长态势。近日,第三方平台机构SMM公布最新行业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超过250GWh,同比大涨100%;而鑫椤储能发布《2025H1全球电力储能出货量TOP10》也给出相近数据,其公布的同期全球储能电池出货258GWh,同比增长106%。

    上述两家机构也发布了大储电芯出货排名,除了宁德(Top 1)、海辰(Top 2),中创新航(Top 3-4)、远景动力(Top 5-6)的排名结果较为一致外,其他企业的位次差异较大,原因可能包括统计对象、统计口径的差异,侧面也反映出行业竞争激烈,多家企业出货量较为接近。从结果上看,2025年上半年海辰、远景动力、中创新航等企业的排名上升明显,这些企业正加速实现“量”与“质”的双重跃迁。

    作为储能领域的长期领跑者,宁德时代继续稳坐行业头把交椅。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至今,其对外公布的储能电芯订单已达47.6GWh,包括阿联酋19GWh项目、澳大利亚24GWh长时储能项目等多个超大型项目。此外,宁德时代在上半年先后发布587大电芯、TENER Stack 9MWh储能系统等重要储能产品,持续引领行业的技术与商业创新。

    海辰储能在上半年首次超过亿纬锂能跃居榜单第2。该公司587Ah储能电池、1175Ah长时储能电池、N162Ah钠离子储能电池、6.25MWh 2h/4h储能系统等产品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量产,完成了不同时长产品的全面布局。与此同时,海辰储能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储能系统制造工厂计划于2025年7月全面投产,年产将达到10GWh电池模组及系统,标志其成为首家在美国落地储能系统产能的中国储能企业。

    中创新航跃居第4。2025年一季度,中创新航动储电池出货量预计达20GWh,同比增幅近150%。该公司表示,订单的释放主要得益于海外市场增量显著、头部客户订单稳健、大型储能项目集中交付以及314Ah电芯技术优势释放,其首个海外生产基地葡萄牙基地于今年2月动工,首期规划15GWh。

    同样表现活跃的还有远景动力,在SMM、鑫椤储能的两份大储榜单中分列第5、第6,相比2024年底明显提升。作为引领大电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的标杆企业,远景动力在上半年率先实现500+Ah储能大电芯量产。与此同时,其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储能电芯工厂正式投产,一期7GWh产能落地,成为北美市场首个实现量产的储能电芯工厂。在北美之外,远景动力西班牙超级工厂计划于2026年投产,建成后将成为欧洲首个磷酸铁锂电池超级工厂,进一步加速全球化制造网络的构建进程。

    SMM分析指出,500+Ah电芯的量产窗口期即将到来,叠加韩系企业LFP产线的持续推进,25年下半年的储能市场或将再一次迎来变局。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家企业目前都处于量产500+Ah电芯的第一梯队。5月底,远景动力沧州超级工厂正式下线500+Ah储能电芯;6月10日,宁德时代宣布587Ah储能专用电芯开启量产交付。海辰储能此前披露其587Ah储能电池将于下半年实现量产。

    在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势下,以宁德时代,远景动力、海辰等为首的巨头们不断发挥自身一体化布局、大客户绑定等优势,兼顾海内外市场,实现2025H1出货量大幅增长。

    整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的储能电芯市场增长主要受到了中国、美国、欧洲等地多重政策影响的驱动,但量的增长同时也伴随着质的竞争,并推动市场进入“强者恒强”的新阶段。从榜单来看,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头部阵营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它们在技术积累、产品交付与全球资源配置上的优势正在持续放大。这也预示着在储能行业全面迈入市场化的下半场中,各企业将进入比拼高效创新、规模化制造、全球交付与长期效益及可靠性的深水区。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91783-1.html
相关报告
  • 《2022年储能系统全球市场出货量TOP15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20
    • 高工产研新能源研究所(GGII)调研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储能系统企业出货量合计达50GWh,同比增长超200%。 在海外市场,2022年全球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带动国内储能系统企业海外出口增加。以阳光电源、比亚迪、南都电源、双一力等为代表的企业加速海外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从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成熟市场,逐步拓展至巴西、爱尔兰、印度、非洲等新兴市场。 在国内市场,2022年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既有国家层面的新型标准和建设体系,又有多省区推动新能源强制配储,并给予储能电站补贴,带动国内储能电站项目装机量迅猛增长,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天合储能、融和元储等均斩获大单。 GGII根据各家企业2022年度储能系统出货量情况,正式发布《2022年中国储能系统企业全球市场出货量TOP15》榜单。 注: 1、GGII将电池厂商中电芯外供比例超60%的企业定义为电池供应商,不纳入GGII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榜单; 2、以上榜单的依据为企业出货量数据,应用领域为电力储能(源网侧储能),产品为锂电池直流侧和交流侧储能系统,不排除部分企业以代工、贴牌等形式提供系统集成服务。
  • 《中国氢燃料电池膜电极出货TOP10》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4
    • 2022年,尽管经历了疫情引起的市场低迷,但是从全年市场表现来看,氢电企业展现了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2022年全年国内企业氢燃料电池膜电极市场出货量总计超20万平米,同比上年增长超50%。市场出货量的增长主要来自重塑集团、擎动科技、航天氢能、锋源氢能、明天氢能、唐锋能源等企业膜电极或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出货量的增长。 从技术端来看,2022年,随着大功率电堆不断推出,为减少集成单电池数及降低成本,企业着手从膜电极单片有效面积和功率密度两个维度提升膜电极性能。从膜电极单片有效面积来看,单片有效面积从260~350cm²向400cm²及以上延伸。2022年,批量装车膜电极功率密度从1.0~1.3W/cm²向1.5~1.8W/cm²方向提升。 从市场端来看,国内市场国产膜电极占比超过90%,2023年国产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2022年国内膜电极企业出口量进一步提升,鸿基创能2022年出口市场贡献营收占比接近10%,预计2023年将扩大至20%。 从企业端来看,2022年国内企业膜电极出货TOP10为:鸿基创能、唐锋能源、擎动科技、武汉理工氢电、重塑集团、捷氢科技、新源动力、南通百应、国氢科技、爱德曼。而且,2022年国内有超10家企业膜电极出货量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重塑集团、擎动科技膜电极出货量增速超200%,航天氢能、锋源氢能、明天氢能增速在100%-130%,唐锋能源、新源动力、国氢科技膜电极出货增速达50%~100%。 鸿基创能: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简称“鸿基创能”)成立于2017年12月,总部位于广州市黄埔开发区,专注于自主化高性能膜电极的规模化量产。 鸿基创能的MEA产品可以兼顾到燃料电池车在各种工况条件下的运行要求,具有功率密度高、寿命长、成本低以及良好的抗反极能力。膜电极产品铂金载量可低至0.30mg/cm²;在满足寿命的同时,可实现0.65V@2.2A/cm²,功率密度可达1.6W/cm²@2.5A/cm²。 在生产层面,鸿基创能掌握了高效催化剂浆料分散技术、无损阴阳双面狭缝直涂技术,可进行间歇或斑马CCM涂布,涂布线速度可以≥5m/min,单卷涂布膜卷长度达到400米,产能可达60万平方米/年。同时,鸿基创能掌握了CCM与气体扩散层多工位连续化柔性叠层技术、连续化精准贴合技术以及厚度自动控制技术,膜电极制备节拍<1min/片。 唐锋能源:上海唐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唐锋能源”)创建于2017年7月,专注于燃料电池“心脏”膜电极的研发和批量化制造,实现燃料电池低成本、高性能和长寿命的商业化应用。 目前唐锋能源共有百余名员工,研发团队拥有1名教授级高工、15名博士、20余名硕士,掌握了燃料电池膜电极设计、材料、工艺、设备、测试评估等全套核心技术。 唐锋能源自主研发的低铂膜电极产品,是一款合金催化剂膜电极产品。通过优化低铂膜电极内部局部结构设计,开发憎水性梯度分布的非均质膜电极叠层制备技术,解决了低铂化与高功率密度、长寿命以及宽工况之间的矛盾。膜电极功率密度超过1.5W/cm²,在燃料电池系统中可实现零增湿、高温运行,满足车规级标准,应用广泛。 擎动科技:苏州擎动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擎动科技”)成立于2016年7月,聚焦自主研发和生产高性能、长寿命的燃料电池和水电解的催化剂和膜电极。 擎动科技掌握了膜电极核心材料--催化剂及其载体的核心设计与制备技术,量产膜电极性能从2021年1.1W/cm²提升到2022年1.5W/cm²,预期使用寿命在25000小时以上,膜电极单价可达500元/kW。目前已和国内外超100家燃料电池电堆客户建立了合作,配套车型包括燃料电池客车、燃料电池厢式车、燃料电池重卡等。 除车用膜电极以外,擎动科技不断拓展产品范围,如小型风冷、分布式/固定式发电站(初始性能大于1.3W/cm²,设计寿命6万小时)和PEM电解水制氢膜电极(初始性能>1.8V@3A/cm²,设计寿命5万小时)。 2022年,擎动科技膜电极全年出货量超60万片,全部采用自产催化剂约200kg。2023年全年出货量预计超150万片,产品综合良品率将继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