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冠状病毒传播迅速,有时在人们出现症状之前就开始传播》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3-17
  •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病研究人员能够确定病毒的传播速度,这一因素可能有助于公共卫生官员采取控制措施。他们发现,在一个传播链中,病例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到一周,而且超过10%的患者是由携带病毒但尚未出现症状的人感染的。

    来自美国、法国、中国和香港的一组科学家在《新发传染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计算出了这种病毒的序列间隔。为了测量连续时间间隔,科学家观察了两名感染者出现症状所需的时间:一名感染者感染另一名,另一名感染者感染第二名。

    研究人员发现,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的平均序列间隔约为4天。这也是估计无症状传播率的首批研究之一。

    流行病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两件事——每个病例感染了多少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染传播需要多长时间。第一个数量叫做繁殖数;第二个是序列间隔。研究人员说,COVID-19的短系列间隔意味着新出现的疫情将迅速蔓延,可能难以遏制。

    “连续几周的埃博拉病毒比连续几天的流感病毒更容易控制。应对埃博拉疫情的公共卫生人员有更多时间在感染他人之前识别和隔离病例,”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综合生物学教授劳伦·安塞尔·梅耶斯(Lauren Ancel Meyers)说。“数据表明这种冠状病毒可能像流感一样传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迅速采取积极行动,遏制正在出现的威胁。”

    迈耶斯和她的团队检查了来自中国93个城市的450多例感染病例报告,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表明没有症状的人一定是在传播病毒,即所谓的症状前传播。根据这篇论文,超过1 / 10的感染来自那些感染了病毒但还没有感觉不舒服的人。

    以前,研究人员对冠状病毒的无症状传播有一些不确定性。这一新的证据可以为公共卫生官员如何控制疾病的传播提供指导。

    迈耶斯说:“这证明,隔离、检疫、关闭学校、旅行限制和取消大规模集会等广泛的控制措施可能是必要的。”“无症状传播肯定使控制更加困难。”

    迈耶斯指出,随着世界各地每天都出现数百个新病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数据可能会呈现出一幅不同的画面。感染病例的报告是基于人们对他们去了哪里以及与谁有过接触的记忆。如果卫生官员迅速采取行动隔离病人,数据可能也会出现偏差。

    迈耶斯说:“我们的发现得到了全世界数百个城市的无声传播和病例数量不断增加的实例的证实。”“这告诉我们,COVID-19可能难以捉摸,需要采取极端措施。”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杜占伟、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王林、大连民族大学的徐晓克、北京师范大学的叶武和香港大学的本杰明·考林也参与了这项研究。劳伦·安塞尔·迈耶斯(Lauren Ancel Meyers)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德顿·a·库利(Denton A. Cooley)百年动物学教授。

    这项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

相关报告
  • 《MERS冠状病毒在家庭接触者中的传播》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5-09-07
    •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Cov)的控制策略依赖于对人际间传播率的了解,包括亚临床感染。由于缺乏血清学工具,因此妨碍了对于其传播情况实施针对性研究。 研究纳入了26例发生MERS-Cov感染的指标患者及其280名家庭接触者。从指标患者症状发生至接触患者最近一次采血的中位时间是17.5天(范围,5-216;均值,34.4)。基于对喉拭子进行独立RNA提取后的两项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试验中的反应性或针对MERS-Cov S1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的反应性确定可能的继发性传播病例,以下两项为其提供支持:对重组S蛋白免疫荧光的反应性,以及在斑块减少中和试验中证实超过50%传染性病毒定植剂量的中和作用。 结果发现,26例指标患者的280名家庭接触者中,有12个可能的继发性传播病例(4%;95%置信区间,2-7)。这些病例中有7个是通过RT-PCR确定,全部是在指标患者症状发生后14天内采集的样本,有5个是通过血清学分析方法确定,全部是在指标患者症状发生后13天或之后采集的样本。26个群集中有6个(23%)出现可能的继发性传播病例。暴露后13天或之后采样的接触者的血清学结果与综合RT-PCR和血清学检测的总体研究结果相似。 由此说明,MERS-Cov感染患者的家庭接触者中,继发性传播率约为5%。我们的数据使我们了解了MERS-Cov在家庭内的亚临床传播率。 摘自:N Engl J Med. 2014 Aug 28;371(9):828-35.
  • 《基于全基因组数据解析新型冠状病毒的演化和传播》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2-25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和北京脑科中心的科研人员一起收集了全世界各领域共享到GISAID EpiFluTM数据库中覆盖了四大洲12个国家的93个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基因组数据(截止2月12日),通过全基因组数据解析,追溯传染源及扩散路径。 2019年12月在湖北武汉爆发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所致的肺炎(现称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已两个多月,确定华南海鲜市场是不是唯一的发源地,对于寻找病毒的来源,以及确定中间宿主,对疫情的控制和避免再次爆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和北京脑科中心的科研人员一起收集了全世界各领域共享到GISAID EpiFluTM数据库中覆盖了四大洲12个国家的93个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基因组数据(截止2月12日),通过全基因组数据解析,追溯传染源及扩散路径。研究发现,收到的93个样本包含58种单倍型,可以归纳为五组,包括3个古老超级传播者单倍型(H1,H3和H13)和2个新的超级传播者单倍型(H56和mv2);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从其他地方传入进来,在市场中发生快速传播蔓延到市场之外;同时,现扩散的病例至少来自于3个途经。新型冠状病毒在2月12日之前发生过2次明显的种群扩张(分别是12月8日和1月6日)。   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从其他地方传入的   基于120个变异位点得到58种单倍型(基因类型),单倍型演化关系显示,单倍型H13和H38是比较“古老的”单倍型,通过一个中间载体(mv1,可能是一个祖先单倍型,可能是来自中间宿主或者“零号病人”)与蝙蝠冠状病毒RaTG13关联,并通过单倍型H3衍生出了单倍型H1。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联的患者样品单倍型都是H1及其衍生的单倍型H2,H8-H12(图1,A),而一份武汉样品单倍型H3与华南海鲜市场无关。可见,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从其他地方传入进来,在市场中发生快速传播蔓延到市场之外。另外,根据病患发病时间记录和种群扩张时间推断,也印证了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病毒发源地的推论。 对“古老的”单倍型H13和H38的病毒样品溯源发现分别是来自深圳的病患(广东首例)和美国华盛顿州的病患(美国首例)。他们的旅行记录表明应该都是2019年12月底至2020年1月初在武汉探亲期间被感染的。现有武汉样本中没有检测到H13和H38单倍型,可能是因为现有样品主要采自几家定点医院,而且样品采集时间局限于2019年12月24日和2020年1月5日。如果能在武汉其他医院早期的病患检测到这两种单倍型,将对于寻找病毒来源非常有帮助。   新型冠状病毒在2月12日之前发生过2次明显的种群扩张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数据推算1月之前的种群扩张发生时间是12月8日,该结果暗示病毒可能在12月初,甚至11月下旬即已经开始有人际传播,随后在华南海鲜市场加快了人际传播。研究推算2月份之前的种群扩张时间在1月6日,这个可能与元旦假期有关联。需要指出,这一天国家疾控中心发布了2级应急响应。当时的预警起到了一些警示作用,公众活动和出行都有所减少。如果当时的警示能引起大众更广泛的重视,那么1月份中下旬向全国和全球蔓延的病例会有所降低。研究人员进一步确认我国其他9个省区和其他11个国家的感染病例基本都是从武汉直接或者间接输入而来。   现扩散的病例至少来自于3个途径   为了能够细分来源,研究人员将58种单倍型分成了五组,采用标准是3个中心(古老超级传播者)单倍型(H1,H3和H13)和2个新的超级传播者单倍型(H56和mv2)。以此鉴别出广东的病毒可能有三个来源,重庆和台湾的病毒有两个来源。其中,广东深圳一家人在早期就通过人传人进行了传播。有较多样本的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和美国,他们的患者感染源至少有两个,尤其是美国包括了五个来源。非常值得关注的是H56这个超级传播者单倍型,它同时是澳大利亚、法国和美国,以及我国台湾患者的传染源。其他国家患者因为样品比较少,大多数的来源比较单一,他们除了是武汉旅游输入或在武汉感染外,有一些人可能是在广东、新加坡等地被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尚未发生重组事件   研究人员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没有发生重组事件,93个基因组之间有120核苷酸发生了突变(0.41%序列长度),并均匀分散在10个编码区(χ2=1.958, df=9, P=0.99)。120个突变的核苷酸关联了119个氨基酸密码子,其中79个密码子 (65.83%)改变了氨基酸类型,并有42个(53.17%)氨基酸理化性质都被改变。这些氨基酸类型以及理化性质改变是否会影响新型冠状病毒的活性暂不清楚,需要其他蛋白组学和结构生物学方面的专业人士进行验证。本研究是版纳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组的科研人员利用其在系统与演化领域的专长开展的,本研究提到单倍型演化关系分析方法可以结合到传染病学研究中,对于寻找传染源,以及精确的传播和扩散方向能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