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让癌细胞“自我毁灭”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黄翠
  • 发布时间:2017-03-31
  • 日前,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AU)的研究人员在Oncotarget杂志上揭露了三种蛋白质在杀死癌细胞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由TAU医学院的Malka Cohen-Armon教授引领,他们发现这些蛋白可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被特异性修饰,从而释放一种内在的“死亡机制”——根除癌细胞的自我复制,并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进行验证,包括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血癌、脑癌等。

    Cohen-Armon教授表示,这种机制能够在不损害健康细胞的情况下杀死癌细胞。根据该机制,癌细胞增殖的速度越快,被根除的速度和效率就越快。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释放的机制或许适用于不受传统化疗所影响侵袭性肿瘤。

    新发现的机制涉及到特异性蛋白的修饰,这些蛋白影响着纺锤体的结构和稳定性。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化合物如菲啶衍生物能够削弱这些蛋白的活性,使纺锤体结构变形并阻止染色体分离。一旦这些蛋白被修饰,细胞分离则被停止,从而加速细胞的自我毁灭。该机制或将成为了癌症研究的新靶点。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使用的是菲啶衍生物进行测试,然而其他能修饰这些蛋白的药物也可用来摧毁癌症细胞。

    研究人员利用培养的癌细胞以及植入人类癌细胞的小鼠进行试验,并采用生化、分子生物学和成像技术来观察这一机制。在植入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小鼠试验中,他们观察到了肿瘤生长停滞的现象。Cohen-Armon教授说,“识别机制以及揭示其与肿瘤治疗的关联性,为消灭恶性肿瘤开辟了新途径”。目前,他们正在探索菲啶衍生物治疗胰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的潜力。

  • 原文来源:http://www.impactjournals.com/oncotarget/index.php?journal=oncotarget&page=article&op=view&path%5b%5d=15343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开发出抗癌细胞》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liuq
    • 发布时间:2016-03-10
    • 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者近日在国际杂志Stem Cell Reports上刊文表示,他们可以将一种类型的不变自然杀伤T细胞(iNKT)转化成为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随后再将这种iPS细胞再分化成为表现其它类型特性的重编程iNKT细胞,该研究或可增加特殊iNKT细胞的数量从而用于癌症疗法的开发。 癌细胞繁殖的一种方式就是隐藏自身抵御毒性T细胞的作用,而不变的自然杀伤T细胞(iNKT)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辅助免疫细胞,当癌细胞进入隐藏阶段时其就可以激活毒性T细胞的杀灭效应;而且血液中iNKT的水平是癌症患者临床预后的良好指示器。 增加iNKT细胞的数量可以增强抵御癌症的细胞疗法的作用效果,文章中研究者Shin Kaneko及其同事李勇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调查了是否存在上述可能,研究者最近的很多研究工作都报道如何产生重编程的iNKT细胞,这些细胞来自于患者自身的iNKT细胞,其可以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随后在其分化为另一种iNKT细胞前还可以进行扩增,从而增加此前iNKT细胞的数量。 尽管再次分化产生的iNKT细胞(re-iNKT)的行为和此前iNKT细胞的行为类似,研究者仍然发现了re-iNKT细胞同此前iNKT细胞不同的特性,这些偏离特性的产生表明,re-iNKT细胞相比正常的iNKT细胞而言其会遵循一种不同的发育通路,而这样一种旁路途径就为产生用于癌症疗法的不同的细胞类型提供了基础;癌症患者机体中通常会表现出严重虚弱的免疫系统,而re-iNKT细胞所具有的特性或许就可以帮助患者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潜在免疫细胞的产生对于研究者理解免疫细胞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免疫系统是人类机体中一种复杂的系统,对免疫系统进行简化理解也有助于帮助开发治疗疾病的特殊疗法。当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iNKT细胞形成的不同通路,他们希望基于本文的研究数据来为开发个体化癌症疗法提供帮助。
  • 《科学家发现帮助免疫细胞辨别癌细胞方法 有望治疗多种恶性癌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04
    • 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抗击病原体的一支大军。无论是病毒、细菌、还是寄生虫,免疫细胞对大多数入侵者都能发动有效的攻击,保护我们免受疾病的困扰。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免疫细胞的一大新应用——治疗癌症。癌细胞往往带有大量突破,可能被免疫细胞识别。为了逃避免疫细胞的攻击,这些癌细胞演化出了一系列策略,把自己伪装成好人。 但这些伎俩已被科学家们逐渐识破。通过抑制PD-1/PD-L1通路,我们能让免疫T细胞擦亮双眼,对癌细胞发动攻击;此外,我们也能将癌症患者体内的T细胞分离出来,安插上识别癌细胞的分子,再输回到患者体内,对癌细胞进行杀伤。 这些利用免疫细胞的疗法都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效,也改写了许多癌症的治疗格局。但科学家们也指出,目前的这些免疫疗法都集中在T细胞上,略显单调。要知道,免疫细胞的种类可多了。如果这些免疫细胞都能被开发成抗癌疗法,那该有多好! 今日,发表在《自然》子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的一项研究,则让我们看到了创新免疫疗法问世的希望。在这项研究里,科学家们表明,巨噬细胞在临床前模型中,对癌症的杀伤效果好得惊人。 巨噬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于1882年被俄罗斯动物学家élie Metchnikoff教授所发现。这掀开了人类对先天免疫系统的研究大幕,也让élie Metchnikoff教授共同分享了19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顾名思义,巨噬细胞有着一副“好胃口”,能吞噬细胞残骸、外来病菌、以及其他病原体。尽管有些研究表明巨噬细胞也能“吃掉”癌细胞,但它们为何不能在癌症刚萌芽时,就把癌细胞吃得干干净净,将疾病消弭于无形呢? 100多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学了解的不断加深,我们逐渐发现了背后的原因:在我们体内,的确有一群有抗癌活性的巨噬细胞,它们叫做M1巨噬细胞。但肿瘤能分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收买”这些M1细胞,让它们变成对癌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M2巨噬细胞。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肿瘤还会表达一种叫做CD47的蛋白。这种蛋白就像是写着“别吃我”的小标识牌,迷惑那些没有被癌细胞“收买”的巨噬细胞,让它们放下武器。 就是因为这个双重机制,让巨噬细胞无法对肿瘤进行有效攻击。 知道了原因,也就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来自哈佛医学院旗下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神奇的药物,它能既抑制MCSF通路,又抑制CD47通路。按照设计,前一条通路被抑制后,巨噬细胞中能攻击肿瘤的M1细胞比例会上升;而后一条通路被抑制时,癌细胞“不要吃我”的标签就会被撕掉。换句话说,通过这一款简单的药物,巨噬细胞无法攻击癌症的两大瓶颈,一下子就能被移除。 “我们的技术能通过抑制M2信号通路,让M2细胞变成M1细胞,”该研究的负责人之一Ashish Kulkarni教授说道:“如果我们能重新‘教导’这些巨噬细胞,并抑制‘不要吃我’的标签,就有望打破M1细胞与M2细胞的平衡,增加前者的比例,抑制肿瘤生长。” 理论上看,这款新药设计得很完美。但实际效果如何呢?研究人员们在乳腺癌和皮肤癌两种癌症的动物模型中做了测试。这些动物被分为三组,一组接受标准抗癌疗法,一组接受这款创新靶向巨噬细胞的药物,另一组则不接受任何治疗,作为对照。 如科学家们所预期的那样,不接受任何治疗的小鼠,在实验的第10天产生了巨大的肿瘤,而接受标准抗癌疗法的小鼠,肿瘤体积则出现了缩小。 令人惊叹的是,靶向巨噬细胞的疗法,几乎彻底抑制了肿瘤的生长!此外,小鼠的生存率也有上升。 “我们甚至看到了巨噬细胞吞噬癌细胞。”该研究的负责人之一Shiladitya Sengupta教授说道。 这项结果让科学家们兴奋不已,也让他们迫不及待启动下一步的研发计划。如果该研究能在人类身上得到重复,无疑将为癌症免疫疗法增添一股有力的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