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已至,182将成为光伏电池厂最佳选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31
  • 9月,隆基超高功率组件Hi-MO5首块产品在咸阳隆基乐叶厂区下线,500W+组件全面进入量产,产能落地加速。紧接着,该公司与特变新疆新能源公司签订协议,将为特变地面项目供货182组件Hi-MO5共计103MW;
    10月,晶澳科技182组件首批出货发往陕西铜川的项目现场;
    近日,晶科能源首批采用182电池片的TigerPro系列组件正式出货。
    ……
    近两个月来,M10联盟三巨头的量产及出货表现颇为亮眼,182组件在市场终端的认可度可见一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多个头部企业深度布局182组件。隆基预计2021年Q1产能达到13.5GW,晶澳预计2021年产能达到20GW,晶科预计2020年Q4产能达到20GW,阿特斯预计2020年底超过2GW,正泰新能源预计2021年Q1产能2.2GW。这些产能数据代表着光伏组件大企业对182尺寸的信心和笃定。
    "专业"光伏电池企业应该如何布局?在PERC当道,166mm仍占主流的今天,新进企业或资金实力有限的光伏电池企业应该如何选择下一步技术路线?现阶段来看,在尺寸之争不明朗的情况下,部分电池企业倾向于兼容大尺寸来避免风险,换一种角度来讲,新扩产的电池产能全部兼容182规格。但是有无必要都要以210为基准,向下兼容182呢?有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估算,182电池若兼容210会导致电池设备成本额外增加10~15%,电池产线毛估会再长20米左右,导致车间面积额外增加5%左右,这会带来持续运行成本的增加,1GW电池产能年运营成本因此要额外高1000万元左右。因此,对于资金并不充裕的光伏电池企业来说,是否直接上210电池设备,需要审慎思考决定。
    近日,光伏电池制造商爱旭科技与主推182的某头部光伏组件企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强强联合在光伏行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他们正抱团把企业做大,做强。某行业大佬认为,电池环节投资风险较大,如果能够与头部组件企业联合起来,发展起来则会相对顺利。而组件企业的出货规格又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据行业知名分析机构PVInfoLink的数据显示,近5年,166mm与182mm的需求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且182占比不断提升。

    图表来源:PVInfoLink
    电池工艺人员对于210尺寸的忧虑更多一些。"不看好210尺寸,因为现阶段210mm电池的良率存在问题,182mm产品工艺跨度更小,现有设备和工艺成熟度更高,因此新配或者升级产线的难度和成本更低,产品良率更为正常。"某技术人员表示,现有的工艺水平,182mm电池相对于210电池更具优势。

     

相关报告
  • 《透视光伏电池厂商年报:N型产能今年将迅速扩张 ABC电池量产效率已接近26.5%》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8
    • 近日,两家光伏电池厂商爱旭股份、钧达股份先后发布了2022年年报。去年,爱旭股份实现营收350.7亿元,同比增长126.72%,净利润23.28亿元,大幅扭亏;钧达股份实现营收116亿元,同比增长304.95%,净利润7.17亿元,同样是大幅扭亏。 电池技术是当下光伏行业创新的焦点,两家头部公司年报披露的情况中暗含着不少关于行业变化的趋势。其中之一就是电池的大尺寸化,爱旭股份透露,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已完成大部分166mm产线的升级,大尺寸电池产能占比达95%以上,至2022年第四季度,公司大尺寸电池出货占比达95.6%。钧达股份强调说,旗下捷泰科技主打182mm以上大尺寸单晶PERC及N型TOPCon电池。 光伏电池从P型切换至N型,后者包括HJT、TOPCon、IBC等,由于两家公司的选择截然不同,又是各自技术路线的代表,由此观察不同技术路线的进展也有代表性。 去年,爱旭股份推出了N型背接触ABC电池技术的组件系列产品,公司在年报中表示,首期珠海6.5GW ABC电池量产项目已顺利投产,预计将于今年二季度末实现满产。此外,ABC电池平均量产转换效率已接近26.5%,未来平均量产转换效率超过27%是可期待的。 爱旭股份今年的经营计划显示,在加快珠海项目实现满产之外,公司计划同步展开现有基地的新产能和海内外新基地的建设。公司力争新建并投产18.5GW高效背接触电池和25GW高效背接触组件产能,到2023年底形成25GW高效背接触电池、组件产能。 同时,为促进未来几年企业的发展,爱旭股份2023年计划新增国内生产基地2-3处,每个基地规划不低于30GW电池、组件的一体化产能,相关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基于此,有券商判断,扩张完成后,公司电池片产能将达150GW,组件产能将达115GW。 记者注意到,爱旭股份特别强调了“一体化产能”,公司称,将构建硅棒/片、电池、组件、系统的量产研发能力。目前,公司主要产业链环节集中在中下游,为加强产业链上游的布局,公司还参股了硅料制造商青海丽豪和硅片制造商高景太阳能。 钧达股份选择的是押注较早实现产业化的N型TOPCon技术,年报显示,当前公司N型TOPCon电池转换效率达25%以上,成本、良率与PERC相当,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 产能方面,2021年底,钧达股份与安徽来安汊河经开区管委会签订18GW 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投资合作协议,开始布局N型TOPCon产能。去年10月,公司与淮安市涟水县政府签订26GW 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产能扩张再提速。 截至目前,钧达股份建成及规划中的生产基地有3处,规划年产能53.5GW。一是上饶基地拥有年产9.5GW大尺寸P型PERC产能,产品转换效率达23.5%;二是滁州基地规划年产18GW N型TOPCon产能,其中,一期年产8GW产线已于2022年第三季度建成达产,产品效率达25%以上,二期年产10GW产线正在调试中,预计2023年上半年达产。 三是淮安基地规划年产26GW N型电池产能,一期年产13GW产线已于2022年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下半年投产。淮安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N型太阳能光伏电池片制造基地之一。钧达股份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底,公司产能规模将达40.5GW(P型9.5GW,N型31GW),成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 关于电池技术的提效降本,两家公司也多有提及。爱旭股份的关注点集中于光伏电池中用到的关键辅材银浆,公司认为,几年后,光伏产业将进入TW时代,在TW时代太阳能电池对金属银的需求量将增长几倍。 爱旭股份称,虽然全行业都在努力研发各种降低银浆单耗的技术,但公司依然悲观地认为TW时代光伏产业对金属银使用量还会占到总供应量的35%-50%,届时金属银价格的大幅上涨不可避免,势必对光伏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公司开发的ABC系列产品采用无银化技术,大幅降低了电池生产成本。 钧达股份谈到,公司将通过降本增效工作的开展,持续降低TOPCon电池生产成本,保持市场竞争力。记者注意到,公司年报披露的多个研发项目均与提效降本有关,其中,激光SE项目目标是效率提升,LPCVD单面沉积项目目标是成本降低,这两项均已完成工艺开发,聚焦于效率提升的TOPCon3.0项目正在开发中。
  • 《2025锂电池储能十大技术进化趋势“预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18
    •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锂电池储能技术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革新。2025年,储能市场将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重构”,技术创新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变量。 海内外市场2025年第一展开展在即,将开启了一年一度产品、技术比拼的“盛大狂欢期”。此文将罗列锂电池储能十大技术进化趋势预测,涵盖热管理、系统架构、材料迭代等多个维度,也欢迎业界留言。 趋势一:组串式架构将主导大储系统设计 组串式储能系统凭借“一簇一管理”的精细化控制,加速替代传统集中式架构,成为大储领域的主流选择。 每个电池簇独立连接PCS,避免簇间环流和热失控扩散,系统安全等级提升至IP67标准。华能集团2025年4.5GWh构网型储能招标明确要求组串式方案。 模块化设计支持按需扩容,单机功率达215kW的组串式PCS可并联扩展至百兆瓦级。三峡能源肇东100MW/200MWh项目即采用此方案。 此外,组串式系统通过减少并联损耗和冗余设备,初始投资成本大幅降低,全生命周期放电量提升。 例外,阳光电源PowerTitan2.0实现全生命周期放电量提升8%。 趋势二:热管理技术向“智能液冷+全域温控”跃迁 热管理系统(TMS)将从传统的风冷、液冷分离式设计,向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多源协同方向发展。 智能液冷+全域温差控制技术,采用矩阵式热管理设计,是重要风向之一。例如,天合储能即将亮相英国储能峰会(Energy Storage Summit 2025)Elementa 2 Pro配备了智能温控系统,采用混合冷却技术,即使在极端条件下也能将电芯温差控制在≤2.5°C,确保每个电芯都能在最佳温度下运行,从而延长系统寿命并提升效率。 AI动态调控成热管理技术的核心跃升点,可通过AI算法实时预测热负荷,优化空调群组调度指令。 华为在去年的工商储新品采用风液智冷技术;而阳光电源PowerTitan2.0采用液冷PACK+液冷PCS“全液冷”散热,并搭载AI仿生热平衡技术,具备速冷、微冷、加热三种控温模式。 趋势三:构网型储能与电网深度融合 储能变流器(PCS)采用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模拟发电机组的转动惯量和阻尼特性,以平稳渡过并离网切换的黑障盲区,具备故障穿越能力。 构网型储能系统能够自主设定电压参数,输出稳定的电压与频率,既可并网也可离网运行,为电力供应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多家企业如阳光电源、南瑞继保、华为、金风零碳、远景储能等都在构网型储能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成功落地了构网型储能项目。如阳光电源干细胞电网技术,已经助力英国、广西等海内外多个项目实现构网。 趋势四:半固态/固态电池迈向应用元年,或将成为300Ah+升级方向。 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400Wh/kg以上)与安全性(无电解液泄漏风险)上的突破,将重塑储能技术路线。 储能领域,海博思创与合作伙伴深入合作,采用行业领先的无机-有机复合固化技术,成功解决了传统固态电池固-固接触离子导电性差和界面不稳定的问题,首次实现了半固态技术在大容量储能产品中的工程化应用。 更进一步,宁德时代、比亚迪、清陶能源等企业推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循环寿命加速突破,2025年有望实现兆瓦级示范项目。 据高工储能不完全统计,从2024年开始至2025年开年,储能招投标已累计释放近1GWh的固态电池采购需求。固态电池凭借在安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提升,也成为第二代300Ah+储能电池升级的核心方向之一。 趋势五:钠离子电池开启“低成本储能”时代 钠电池凭借资源丰富性(钠储量是锂的420倍)和低温性能优势(-40℃容量保持率≥80%),成为众多储能场景的理想选择。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预计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超1.5GWh,同比增长达200%。2025年出货量超4.5GWh,2030年出货量有望超30GWh。 钠储示范项目超百兆瓦时的项目也相继落地。2024年5月,我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广西南宁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正式建成投运,该项目总容量超过100MWh;同月,我国首个百兆瓦时级别的钠电池储能项目——湖北大唐100MW/200MWh钠离子新型储能电站一期工程也建成投运,投产规模达到50MW/100MWh;2024年6月,广州发展集团在湖北洪湖市亦开工建设了一座100MW/200MWh的钠离子储能示范项目等等。 未来,混合储能系统或将出现,锂钠混用技术(如宁德时代AB电池系统)兼顾能量密度与经济性,度电成本可降低30%。 趋势六:大容量、长循环寿命技术走向纵深 “光储同寿”是行业共同追求的目标,目前业界常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如何突破“万次门槛”,常规化学体系无法满足,材料改性(如补锂)、系统协同才能改变“循环寿命停留在宣传上”。 此外,极致降本仍是行业重要趋势,大容量、长寿命电池仍是锂电池储能进化的两个核心的方向。从2024年的技术竞逐来看,多款500Ah+、600Ah+,甚至1000Ah+相继问世,这亦将是 2025电池新品的重要看点之一。 以远景动力(AESC)为例,其于2021年行业率先推出305Ah储能电芯,随后又发布315Ah、350Ah两款电芯。2024年,远景动力又推出全新一代700+Ah储能电芯,预计将于2026年量产。远景动力认为,大容量、长寿命仍将是储能电池进化的重要方向。 趋势七:智能化运维驱动全生命周期降本 AI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赋能储能运维,实现“预测性维护+资产增值”。 数字孪生技术可应用于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设备监测、数据分析和控制策略。通过虚拟仿真和实时监控,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帮助运维人员提前识别安全风险,实现少人、无人值守,故障迅速响应和解决,极大降低运维成本。 比如,天合储能Elementa 2 Pro通过一键远程升级和实时监控功能,运维人员可以远程管理设备,使运维效率提升高达90%。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区块链+共享储能”的模式,可实现供需关联互动和“发-储-配-用”精准调配、安全校核和自主交易。这种模式有助于推动储能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或将成为2025年进化重要方向之一。相关案例显示,通过数据上链实现储能资产透明化管理,提升融资可信度,降低资金成本2-3个百分点。 趋势八:交直流一体设计推动“储能安装革命” 交直流一体储能系统是一种集成了直流侧电池单元和交流侧PCS(电力转换系统)的创新设计。这种设计不仅简化了储能系统的结构,还大幅提升了系统的效率、性能和安全性。 由于交直流一体储能系统在出厂前即可完成预安装和预调试,现场只需进行简单的并网操作,大大缩短了并网时间。这意味着设备到站后即可迅速投入运行,提高了项目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阳光电源Powertitan 2.0、远景储能5.6MWh交直流一体系统、力神电池5MWh交直流一体液冷集装箱——LS-C5M-A,直流线缆不出柜,安装时间大幅缩短。2月13日,Fluence官宣的7.5MWhSmartstack也是AC储能系统(交流模块),即在同一集装箱内集成了电池和PCS。 趋势九:安全技术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防御” 多层级安全防护体系成为行业标配。 一是消防系统升级,Pack级全氟己酮+舱级气溶胶的多级灭火方案,响应时间<3秒,复燃率降至0.1%以下。 二是AI风险预警,通过电压、温度、气体浓度多参数融合分析,提前48小时预测热失控风险。 三是,电池管理系统升级迭代,采用双向主动均衡算法,电池簇间容量差异控制在2%以内,系统可用容量提升8%。 例如,根据科陆电子在德州站点经过三年的数据监控,使用Smart Scales(智能天平)主动均衡技术,比使用被动均衡的站点,电池SOH提升2%以上。 趋势十:高度集成化加速“光储平价时代” 一方面,储能系统与光伏、充电设施深度耦合,构建能源自洽生态。 比如,华为数字能源推出集成BMS、PCS、EMS的“All-in-One”方案,协调控制延时<10ms,光储联动效率提升12%。 另一方面,面对储能项目越来越贴近闹市,储能系统环境友好性也成为高度集成化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Elementa 2 Pro采用紧凑的肩并肩、背靠背设计,节省占地面积;同时通过先进的噪音控制技术,将运行音量降至最低70dB,适配城市及近郊场景。 2025年,锂电池储能技术进化将围绕“安全、效率、成本”三大核心展开,从热管理的智能化到组串式架构的普及,从固态电池的量产到钠电的成本革命,技术迭代正在突破传统储能的应用边界。 未来,储能企业需在技术研发、场景适配与商业模式创新中寻找平衡,方能在全球储能竞赛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