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市场火热,我国又一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壁垒》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1-13
  • 在海上风电开发高景气态势下,我国积极推动近海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

    2023年11月11日,智能制造网从东方电气官微了解到,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于11月10日在福建省福清市东方电气风电(福建)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顺利下线,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壁垒。

    据悉,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主要针对的是海上I类风速区域开发的全新一代海上风电机组。在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方面,该机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关键部件叶片、发电机、变流器、变压器等完全实现了自主研发制造,有力推动了整个风电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技术进步。

    11月10日,由明阳集团研发投运的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正式迎来首批渔获。据了解,该装备采用了智能化渔业养殖系统,通过大数据和AI计算,实现智能投喂、智能监控监测、自动洗网、自动收鱼,是全球首次实现绿电一体化直供养殖的低碳渔业模式。自动化智能化的强劲赋能,为“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开发探索出了新路径。

    11月9日,广东省揭阳市政府发布消息称,国家电投揭阳前詹风电有限公司日前在国家电投揭阳慈航海风场66台风机塔筒内部完成5G覆盖海上施工。该风场是广东省首个实现5G深覆盖的海上风电场。智能制造网了解到,该风场首次实现风场所有风机塔筒内外以及海上升压站、风机间5G信号无缝覆盖,进一步提高海上风电运营集约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近日,由宁德时代投资新设的海上风电公司——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中标成为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的建设单位。其实,宁德时代“觊觎”海上风电市场开发已久,此次拿下首个开发项目,也预示着宁德时代的海上风电之旅正式启程,同时也将为海上风电领域带来新鲜血液。

    以上不难看出,我国海上风电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相关企业纷纷瞄准目标奋力向前。近日,润邦股份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润邦股份拟在通州湾投建“通州湾装备制造基地项目”,进一步在海洋工程装备、港口起重装备、船舶配套装备等领域展开业务布局,并在公司现有各类高端装备产品基础上新增包括漂浮式海上风电基础、大兆瓦海上风电稳桩平台、LNG清洁能源模块等在内的新产品。

    海上风电不占用土地,对环境影响较小,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此外,相对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的施工难度较低,可以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对环境更友好。我国海上风电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已超3000万千瓦,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占比达一半左右。

    “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重点围绕海上风电基地集群、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海上能源岛示范、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田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等。在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建设上,提到要推进漂浮式风电机组基础、远海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我国首个漂浮式商业化海上风电项目。

    总的来说,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向深远海发展、开发空间广阔、环境友好、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施工较易等方面。相信随着近海风电资源的逐渐饱和以及市场对更高发电效率的迫切需求,我国海上风电将向广阔的深远海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wind.in-en.com/html/wind-2438907.shtml
相关报告
  • 《长城钻探突破核心技术壁垒》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05
    • 12月1日,长城钻探收到长江大学水泥浆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报告显示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缓凝剂GWR-300L在350摄氏度条件下,碳骨架部分断裂失重率为18.78%,500摄氏度条件下的样品残存量为33.14%,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标志着该公司成功自主研发行业内首个抗超高温耐大温差中性聚合物类缓凝剂。 随着能源不断开采,深井逐渐增多,对水泥外加剂的耐高温、耐大温差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长城钻探优选抗超高温的单体提供官能团,并首次在分子结构中引入活泼阳离子单体,完全打破协同增效机制,利用其不稳定性迅速水解,释放阳离子,引发结构改变;促进刚性基团加入主链,形成了两性离子型共聚物宽温带范围的抗超高温降失水剂和缓凝剂,适用温度为60至220摄氏度,耐大温差80摄氏度以上。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研发人员从投料前的称重到成品质检,每一个环节都实时跟进,产品合格率达100%,与实验室样品相差甚微,批次稳定性强。5吨产品运抵长城钻探固井公司西南项目部后,顺利通过入库检测和现场试验,性能良好。在项目部进行了地面水泥车停机试验,浆体状态良好。试验成功后,该缓凝剂在四川威远区块完成了2口井的现场试验,水泥浆性能完全符合预期,施工顺利。 在此次自主研发过程中,该公司突破了高温长链共聚技术的技术壁垒和抗超高温四元共聚、耐大温差性能、分子链设计3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彰显了公司的技术实力。
  • 《突破国外技术壁垒 我国形成液化天然气自主核心技术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6
    • 中国海油2月5日宣布,“十三五”期间,其对液化天然气(LNG)核心技术持续迭代优化,成果转化不断创新升级,在全容储罐系列、接收站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等关键技术,接收站罐内泵、气化器、罐顶起重机等关键设备方面,突破了国外壁垒,形成了我国自主LNG核心技术体系。 中国海油介绍,五年来,其自主研发的LNG全容储罐系列技术,规模从3万方起步到目前已达27万方。2018年11月国内首座采用自主技术设计和建造的16万方LNG全容储罐在天津LNG成功投用,“CGTank”自有品牌享誉国内;从项目设计、建设、投产、保运到生产运营的LNG接收站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逐步形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提升接收技术水平,首创接收站四维演化分析技术,搭建“桌面上的数字LNG接收站”,荣获第18届世界LNG峰会唯一的技术类大奖。 (LNG运输船在中国海油气电集团珠海LNG站完成接卸) 在自主核心技术转化方面,以储罐技术为例,中国海油累计参与设计建造37座大型LNG储罐(含在建),遍布东南沿海、辐射内陆,涉及项目总投资额达51.3亿元。其中自主技术首个工程化应用项目天津LNG一期的2座LNG储罐已安全运营6年。与此同时,大型储罐技术持续优化升级,2016年以来多次在与法国、英国、韩国等多家国际LNG行业知名工程公司和储罐技术公司的竞标中胜出,中标多个大型LNG储罐项目。近年来,应用中国海油自主技术的福建、天津、上海、江苏、漳州、龙口等项目的16万方、20万方、22万方大型储罐先后开工建设,27万方储罐技术已经通过行业鉴定,具备工程化条件,知识产权收益超5亿元。 (中国海油自主设计、建造的4座22万方LNG储罐在江苏盐城成功升顶) 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带动了关键设备国产化和国内LNG行业技术升级。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LNG接收站罐内泵、气化器、罐顶起重机等关键设备,实现国内接收站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0%。以LNG气化器为例,通过联合研制成功掌握核心制造工艺和关键技术,国产气化器单台价格成本、维护费用节约30%以上,供货周期缩短半年以上。与此同时,中国海油承担的EPC工程合同额总计达210亿元,技术服务和支持类效益超过40亿元。截至目前,除去国外承包商承揽的项目,全国LNG储罐中采用中国海油核心技术占比已达50%。 (中间介质气化器) (CGTANK储罐技术) 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自主可控,助推中国海油成长为国内最大的进口LNG运营商。“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LNG国际贸易、LNG接收站、天然气电厂、车船加气等全产业链建设全面提速,五年累计引进国外LNG超过1.2亿吨,是“十二五”的2倍,占全国同期进口量近50%。2020年天然气供应市场量在全国占比提高到18%。 中国海油表示,“十四五”期间,在保持原油产量增长的同时,将争取天然气产量的大幅提高,不断扩大天然气应用范围、提高清洁能源的供应比重,使油气结构更加优化,预计天然气产量占比将提升至35%左右,国内市场份额达到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