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技术:解密Atlox? 4921如何释放可分散液剂(DC)配方的全新潜能》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4-27
  • 可分散液剂(DC)配方可追溯至 20 世纪 80 年代,近年来其关注度和研发重心显著提升。根据定义,DC 是一种均相液体制剂,经水稀释后形成非均相固体分散剂。当前 DC 配方的流行主要得益于其简便的生产工艺、无防腐剂配方设计,以及长期优异的物理稳定性。本文将全面解析 DC 配方的组成结构、性能特点,并重点阐述禾大Atlox? 4921分散剂在解决制剂稳定性难题中的关键作用。
    浓缩态 DC 配方包含完全溶解于极性溶剂中的水不溶性活性成分,以及表面活性剂和水性分散剂。稀释过程中,活性成分结晶形成固体颗粒,形成一种可以完全混容的固体分散液,最终以悬浮液的形式使用。
    图1:浓缩状态下的 DC 配方及稀释后的状态
    DC配方采用无水表面活性剂和水性分散剂控制活性成分颗粒增长。禾大推荐的高性能水性分散剂Atlox 4921具有以下特性:相比标准水性分散剂活性聚合物含量更高,且特别适用于表面活性剂添加空间受限的配方体系。
    活性成分结晶机制
    活性成分在水稀释过程中的结晶分为两个阶段:
    初级结晶:极性溶剂快速迁移至水相,导致处于溶解状态的活性成分结晶形成亚稳态颗粒;
    表面稳定:DC配方中的表面活性剂包覆不稳定晶体,抑制初始生长;
    水性分散剂Atlox 4921通过空间位阻效应阻止晶体进一步生长,确保稀释后性能稳定。
    图2:活性成分两阶段结晶过程示意图
    尽管浓缩态DC与乳油(EC)配方相似,但 EC 经稀释后形成乳液,而DC经过稀释后形成分散度较低的固体悬浮体系。
    DC配方优势:
    ? 生产工艺简单
    ? 物理稳定性媲美EC和SL剂型
    ? 低熔点活性成分可作为悬浮液
    ? 生物活性高
    ? 化学稳定性好
    ? 无需加水
    ? 不含防腐剂
    DC配方局限:
    ? 溶液极性溶剂中的活性成分有限
    ? 难以实现高载药量
    ? 需使用无水溶剂/表面活性剂避免活性成分降解
    ? 溶剂气味/毒性问题突出
    ? 溶剂选择需兼顾活性稳定性和表面活性剂相容性
    ? 仅适用水不溶性活性成分
    ? 需良好的桶混性能
    ? 需强效表面活性剂体系控制粒径分布
    Atlox 4921在DC配方中的性能验证
    成功的DC配方稀释后应产生粒径小且多分散性低的颗粒。维持应用过程中的粒径稳定性对防止喷嘴堵塞和保持最佳药效至关重要。添加高性能无水水性分散剂Atlox 4921可精准控制粒径,确保制剂成功。
    为验证Atlox 4921的必要性,我们分别制备含/不含该成分的二甲戊灵和苯醚甲环唑DC配方。这两种活性成分具有低温易重结晶、水溶性低的特点,适合开发为DC制剂。将配方用342 ppm硬水稀释至1% v/v后,通过粒度测定、光学成像及视觉分析对比性能差异。
    预计未添加 Atlox? 4921 的配方在稀释后无法长期保持晶体稳定性。这些配方中的活性成分晶体将呈现失控生长,导致粒径增大且分布不均。由于活性成分分布不均及颗粒聚集,DC 配方稀释后的药效和稳定性将受到影响,最终导致施药效果下降。
    二甲戊灵200 g/L DC配方
    制备含有/不含Atlox 4921的二甲戊灵200 g/L DC配方,用1% v/v稀释液进行即时和24小时后粒度测定(结果见图3)。
    理想情况下,活性成分应结晶至目标粒径并保持24小时稳定,以覆盖施药周期。
    图3:含有/不含Atlox 4921的二甲戊灵DC稀释体系表征
    未添加Atlox 4921的配方稀释后粒径显著增大,而添加了Atlox 4921的配方在24小时内保持稳定,证明其抑制晶体生长的有效性。
    添加了Atlox 4921的稀释配方24小时后仍呈淡黄色均匀分散液,晶体稳定;而未添加的配方因晶体絮凝沉淀变为深棕色,粒径显著增大。
    添加Atlox 4921可促进二甲戊灵快速形成小粒径晶体,并实现长期稳定。
    苯醚甲环唑350 g/L DC配方
    为进一步验证Atlox 4921的效果,制备含/不含该成分的苯醚甲环唑350 g/L DC配方。该活性成分含杂质且存在立体异构体,需分散剂稳定多尺寸颗粒。对1% v/v稀释液进行即时和24小时后粒度测定及光学成像(结果见图4)。
    图4:含/不含Atlox 4921的苯醚甲环唑DC配方稀释后的表征
    未添加Atlox 4921的配方24小时内粒径从单峰小颗粒增长至超100 μm的多分散大颗粒,针状晶体结构表明失控生长。
    添加Atlox 4921的配方始终保持双峰分布,证明其有效稳定配方中的立体异构体及杂质。24小时粒径增幅<10%,显著抑制晶体二次生长。
    结论
    DC配方因工艺简单、储存稳定而备受青睐,但其核心挑战在于控制活性成分的过度生长。添加了Atlox 4921的配方可精准调控晶体生长,确保稀释稳定性。二甲戊灵和苯醚甲环唑配方案例充分验证了该优势。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4602.htm
相关报告
  • 《深入:液冷技术如何释放储能潜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30
    • 21世纪20年代将被人们铭记为储能十年。例如,2021年底,全球安装了约27GW/56GWh的储能系统。到2030年,这一总数预计将增加15倍,达到411GW/1194GWh。 大量涌入的储能背后有一系列驱动因素。可以说,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必要性。到2050年,近90%的电力可以由可再生能源产生。充足的储能对于平衡如此大量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至关重要。 在美国,公共政策也是更雄心勃勃的储能部署的重要驱动力。最近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IRA)为未来十年为太阳能和储能以及独立储能装置配对的项目提供了30%的投资税收抵免(ITC),为储能市场提供了急需的确定性。过去,只有太阳能加储能项目符合ITC的资格。《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通过后,研究公司Wood Mackenzie将其对2022年至2026年间美国储能市场的预测上调至191GWh以上。 最大化储能价值 虽然很明显,未来几年对储能的需求只会变得更加迫切,但同样重要的是要知道,并非所有的储能技术都是平等的。事实上,在安装成本、平准化能源成本(LCOE)、性能、运营和维护(O&M)以及安全方面,部署哪种储能技术的决定将产生重要影响。 当比较传统的风冷储能系统和液冷替代品时,技术选择的影响尤其明显,例如阳光电源公司生产的PowerTitan系列产品。这两种储能技术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是容器大小。 阳光电源的高级技术销售经理Neil Bradshaw说:“如果你进行空气冷却,那么你必须有这些巨大的空气管道通道来输送空气,因为空气的比热容非常可怕。但水的比热容是所有材料中最好的,这意味着你只需要一个小管道,就足以冷却2.7MWh的电池模块。由于该管道占用的空间很小,这意味著我们可以将容器缩小到最小尺寸。” 事实上,PowerTitan比标准储能系统占用的空间减少了约32%。液体冷却也比空气更容易控制,空气需要一个复杂的平衡动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液体冷却的优点最终导致功耗降低40%,电池使用寿命延长10%。 液冷储存容器的尺寸减小具有许多有益的连带效应。例如,减小尺寸意味着安装更容易、更高效、成本更低。Bradshaw说:“你可以用一辆大卡车运送满载的电池单元。这意味着你不必在现场装载电池模块。这基本上都是预先完成的,你只需把它放在地上。”更小的尺寸也为设计储能系统的安装位置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液冷系统的安全优势 只有解决安全问题,储能才能在可再生能源主导的脱碳电力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电力研究所(EPRI)追踪世界各地的储能故障事件,包括火灾和其他安全相关事件。自2017年以来,EPRI记录了50起商业和工业(C&I)以及公用事业规模的故障事件。 随着锂离子储能系统在当今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主要的安全问题是热失控。在基本层面上,当故障导致电池内部过热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可能会导致产生大量热量和自加速反应,从而导致火灾或爆炸。热失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内部电池缺陷、电池管理系统故障和环境污染。 液冷电池储能系统比风冷系统更能防止热失控。Bradshaw说:“如果你的电池单元发生热失控,你就有了这个巨大的散热器,可以将能量吸入其中。液体是一层额外的保护层。” PowerTitan储能系统经过了严格的测试,以确保其能够防止热失控。Bradshaw说:“我们测试的一部分是故意迫使电池进入热级联,并停止液体冷却。我们以每分钟5摄氏度的速度将温度升高到400摄氏度。我们将三个、四个或五个电池串联起来,然后移除热源并观察发生了什么。我们的目标是让级联自行耗尽。” 电池串级别控制 安全显然是任何电池储能系统的首要任务。但最安全的系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性能。在这方面,PowerTitan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个是在串级包含DC-DC转换器。 原因是:串级管理意味着一些性能不佳或有故障的电池不会损害整个电池系统的性能。例如,性能不佳的电池会影响电池串的整体容量。Bradshaw说:“我们可以在电池串级别使用DC-DC将这种影响隔离到一个电池串上。”这意味着,一个容量不足20%的单元只会影响其电池串,而不会将24个或更多电池串的容量减少20%。 Bradshaw说:“这与客户的底线有很大不同。串级的DC-DC转换器隔离了这个问题,这样它就不会影响到其他部件。” (素材来自:Sungrow 全球氢能网、新能源网综合)
  • 《《科学美国人》评出2019年十大突破性技术》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st
    • 发布时间:2019-07-05
    • 日前,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公布了2019年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榜上有名的既有“高深莫测”的新型核反应堆和DNA存储,也有“平易近人”的新型肥料和食品包装。科技日报记者梳理后发现,这十大技术可分为清洁环境、革新能源、促进健康、便捷生活与颠覆创新五个大类。 清洁环境类技术 可生物降解塑料和智能肥料技术能够使环境更清洁。 塑料垃圾不仅能在环境中存在数百年,还会释放有毒化合物。之前以玉米、甘蔗或废油脂为原料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性能难以与普通塑料相比。现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芬兰梅特根生物技术公司等正在研究使用低成本离子溶剂和生物酶处理纤维素或木质素,生产新型可生物降解塑料,有望助力解决塑料垃圾问题。 农用肥料中的氮会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气体,磷则进入河流,引发藻类等生物过度生长。海法集团和ICL特种肥料等公司利用先进的材料和制造技术,改进胶囊类缓释肥料外壳,使其成为“智能肥料”,能根据土壤温度、酸度或养分改变释放率。相比需要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大量传感器的所谓“精确农业”,这种方式更易推广。 革新能源类技术 新型核能和大规模储能技术有望带来新的能源革命。 现有的商业核反应堆使用的几乎都是将铀芯堆积在锆合金内的核燃料棒。如果锆过热,它会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并爆炸,这一问题导致了美国三岛和日本福岛的核事故。正在研制的“第四代”核反应堆将用液态钠或熔盐代替水来传递热量,避免产生氢气。美国则提出建设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以提高安全性。新型燃料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有望带来核电复兴。 风能和太阳能是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但需要大规模的储能技术存储“备用能量”,以便在晚上或无风的时候使用。之前,抽水蓄能和锂电池是主要的储能方式,分别存在成本高和储能时间短的缺点。美、韩、中、日等国正在研制大型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有望解决上述问题。 促进健康类技术 治疗癌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新靶点、先进的食品跟踪和包装技术能使人类更健康。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本质无序蛋白”(IDP)的特殊蛋白质,一旦其不能正常工作,就会导致癌症或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科学家对IDP的研究愈发深入,工业界开始关注以IDP为靶点的治疗方法。IDP、Graffinity、Cantabio等制药公司都在研究相关药物,为治疗癌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带来新的手段。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6亿人食物中毒,其中42万人死亡。新技术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IBM公司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云平台IBM Food Trust能够帮助食品行业快速溯源有毒食品,而TimeStrip UK和Vitsab International等企业研制的带有传感器的食物标签,能够帮助人们确定食品是否在适当的温度下储存和是否开始变质。 便利生活类技术 人类生活会因社交机器人和远程协同呈现技术更便捷。 人工智能技术使工程师能够将心理和神经科学转化为算法,让机器人能够识别声音、手势、眼神和情绪等以适应人们的需要。Softbank Robotics开发的人形机器人Pepper足以识别人脸和基本情感,并通过“胸部”的触摸屏对话,已经用来提供酒店登记、机场客户服务,担当购物助理等。此外,越来越智能的治疗机器人和玩具机器人,对老年人和孩子也很有吸引力。 远程协同呈现技术能够使不同地点的人克服空间的隔阂近距离接触。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及5G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可能。“X大奖”基金会已经发起了1000万美元的“ANA阿凡达”大奖赛,旨在“将人的感觉、行动和存在实时传送到一个遥远的位置,从而带来一个更为紧密的世界”。微软等公司也在进行相关研究。未来3—5年内,远程协同呈现技术将迎来突破。 颠覆创新类技术 以金属为材料的微型透镜和以DNA为载体的数据存储技术是榜单中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创新。 一想到镜头材料,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玻璃,谁能想到金属?但传统的玻璃切割和玻璃弯曲技术很难制造出微型透镜,这限制了光学产品的小型化。现在,科学家使用金属替代玻璃制造透镜,并且发现金属透镜无需分层就能消除色差,在解决散光等导致图像失真和模糊的像差问题上也有所突破。金属透镜使设计、制造微型光学器件成为可能。 人类正面临严重的数据存储问题。到2020年,全球每年需要4180亿个1TB容量的硬盘才能容纳全部数据。相比之下,一个边长约1米的DNA立方体就足以容纳等量数据。事实上,DNA数据存储技术并不遥远。2017年,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一只手的图像记录到了大肠杆菌的基因组中。华盛顿大学和微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系统,用于编写、存储和读取DNA编码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