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液冷技术如何释放储能潜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30
  • 21世纪20年代将被人们铭记为储能十年。例如,2021年底,全球安装了约27GW/56GWh的储能系统。到2030年,这一总数预计将增加15倍,达到411GW/1194GWh。

    大量涌入的储能背后有一系列驱动因素。可以说,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必要性。到2050年,近90%的电力可以由可再生能源产生。充足的储能对于平衡如此大量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至关重要。

    在美国,公共政策也是更雄心勃勃的储能部署的重要驱动力。最近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IRA)为未来十年为太阳能和储能以及独立储能装置配对的项目提供了30%的投资税收抵免(ITC),为储能市场提供了急需的确定性。过去,只有太阳能加储能项目符合ITC的资格。《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通过后,研究公司Wood Mackenzie将其对2022年至2026年间美国储能市场的预测上调至191GWh以上。

    最大化储能价值

    虽然很明显,未来几年对储能的需求只会变得更加迫切,但同样重要的是要知道,并非所有的储能技术都是平等的。事实上,在安装成本、平准化能源成本(LCOE)、性能、运营和维护(O&M)以及安全方面,部署哪种储能技术的决定将产生重要影响。

    当比较传统的风冷储能系统和液冷替代品时,技术选择的影响尤其明显,例如阳光电源公司生产的PowerTitan系列产品。这两种储能技术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是容器大小。

    阳光电源的高级技术销售经理Neil Bradshaw说:“如果你进行空气冷却,那么你必须有这些巨大的空气管道通道来输送空气,因为空气的比热容非常可怕。但水的比热容是所有材料中最好的,这意味着你只需要一个小管道,就足以冷却2.7MWh的电池模块。由于该管道占用的空间很小,这意味著我们可以将容器缩小到最小尺寸。”

    事实上,PowerTitan比标准储能系统占用的空间减少了约32%。液体冷却也比空气更容易控制,空气需要一个复杂的平衡动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液体冷却的优点最终导致功耗降低40%,电池使用寿命延长10%。

    液冷储存容器的尺寸减小具有许多有益的连带效应。例如,减小尺寸意味着安装更容易、更高效、成本更低。Bradshaw说:“你可以用一辆大卡车运送满载的电池单元。这意味着你不必在现场装载电池模块。这基本上都是预先完成的,你只需把它放在地上。”更小的尺寸也为设计储能系统的安装位置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液冷系统的安全优势

    只有解决安全问题,储能才能在可再生能源主导的脱碳电力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电力研究所(EPRI)追踪世界各地的储能故障事件,包括火灾和其他安全相关事件。自2017年以来,EPRI记录了50起商业和工业(C&I)以及公用事业规模的故障事件。

    随着锂离子储能系统在当今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主要的安全问题是热失控。在基本层面上,当故障导致电池内部过热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可能会导致产生大量热量和自加速反应,从而导致火灾或爆炸。热失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内部电池缺陷、电池管理系统故障和环境污染。

    液冷电池储能系统比风冷系统更能防止热失控。Bradshaw说:“如果你的电池单元发生热失控,你就有了这个巨大的散热器,可以将能量吸入其中。液体是一层额外的保护层。”

    PowerTitan储能系统经过了严格的测试,以确保其能够防止热失控。Bradshaw说:“我们测试的一部分是故意迫使电池进入热级联,并停止液体冷却。我们以每分钟5摄氏度的速度将温度升高到400摄氏度。我们将三个、四个或五个电池串联起来,然后移除热源并观察发生了什么。我们的目标是让级联自行耗尽。”

    电池串级别控制

    安全显然是任何电池储能系统的首要任务。但最安全的系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性能。在这方面,PowerTitan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个是在串级包含DC-DC转换器。

    原因是:串级管理意味着一些性能不佳或有故障的电池不会损害整个电池系统的性能。例如,性能不佳的电池会影响电池串的整体容量。Bradshaw说:“我们可以在电池串级别使用DC-DC将这种影响隔离到一个电池串上。”这意味着,一个容量不足20%的单元只会影响其电池串,而不会将24个或更多电池串的容量减少20%。

    Bradshaw说:“这与客户的底线有很大不同。串级的DC-DC转换器隔离了这个问题,这样它就不会影响到其他部件。”

    (素材来自:Sungrow 全球氢能网、新能源网综合)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91987-1.html
相关报告
  • 《AI驱动能源竞争:储能潜力的释放与未来》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1-13
    • 1. AI发展推动电力消耗翻倍增长 人工智能(AI)是一种具有高度颠覆性的通用技术,随着AI的发展,全球算力需求预计将在未来几年继续以指数级速度增长,我们正处于电力需求激增的初期阶段。参考互联网的发展,现阶段AI发展和1995年的互联网、1980年的个人电脑以及1900年的电力发展轨迹类似。用于训练AI模型所需的计算能力呈指数增长,以OpenAI的GPT-4(于2023年3月发布)为例,其训练所需的计算资源估计是前一版本GPT(2020年6月)的100倍。 训练基础性AI模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因此,也需要大量的电力。与此同时,推理过程同样电力消耗巨大,且呈现出愈加明显的增长趋势。根据SemiAnalysis的数据,一次传统的谷歌搜索大约需要0.3Wh的电力,而与之相当的ChatGPT请求则需要2.9Wh,增加了约十倍之多。如果每一次谷歌搜索都使用大型语言模型,每天将额外消耗80 GWh的电力,年消费量则高达29.2TWh。尽管这代表着惊人的电力需求,但仅仅是未来状况的冰山一角。未来AI的使用案例将越来越强调计算密集型功能,如图像、视频及声音生成,这些应用的能耗将更高。 2. 数据中心扩张拉高全球电力需求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20年至2022年间,微软、谷歌、亚马逊和Meta四大科技公司的年电力需求增长了58%,达到了90TWh(相当于能够供630万个家庭年用电需求)。这种增长主要是由数据中心的扩建所推动,微软目前大约每三天建立一个新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作为大量电力的消耗主体,预计在未来十年内整体电力需求将增加三倍。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8000个数据中心,其中约33%位于美国,16%位于欧洲,10%位于中国。以美国为例,在2023年,其数据中心建设增长率达到25%,预计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随着数据中心的不断增多及其计算需求的加剧,电力需求将迅速增长,特别是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如微软、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将向电网施加数千兆瓦的额外需求。根据EPRI统计,现阶段美国的数据中心目前年电力消耗约为100 TWh,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300TWh-510TWh。同时,到2030年,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将占美国总电力发电量的7.0%-9.1%,而目前这一比例为4.0%。 3. 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储能配建成为解决方案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面对数据中心建设的高速增长,以新能源+锂电池储能技术为核心的能源供应解决方案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建设及运营商所采纳。以国内为例,储能与数据中心的结合正在逐步展开探索,尤其是在政策的推动下,绿色电力直供和源网荷储的应用日益增多。 绿色电力直供是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直接发电,从而实现电力供应的绿色转型。例如“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项目及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的绿点直供示范项目。该项目规划了300MW风电+60MW光伏+259.2MWh储能系统。预计到2025年,该项目将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数云科及并行科技等四家数据中心提供绿色电力直供服务的同时,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3.5万吨。 源网荷储是一种新型的电力运行模式,涵盖电源、电网、负荷和储能的整体规划。与数据中心结合时,形成以算力节点为基础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管理体系,统一规划源、网、荷和储的运行链条,确保数据中心安全、低成本地获取电力。在政策的推动下,数据中心与源网荷储的融合日益加深。例如,张家口合盈数据(怀来)科技产业园基于“源网荷储”一体化的选址策略,在张家口张北县、蔚县、沽源县三地同步建设了300MW光伏+240MW风电+怀来官厅水库500kV及200kV微电网储能,在张家口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中获取稳定绿色电力,2025年项目全部建成后,总IT容量可超过1000MW,承载京津冀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实时性算力需求。 海外市场中,以美国科技公司为主的企业已成为投资和部署储能的主导力量。根据SEIA统计,截止2024年,谷歌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大储能投资企业,其投资的储能项目主要用于数据中心的储能电池改造,以及以可再生源为主要电源的数据中心电力供应配建。与此同时,谷歌还宣布了一项高达2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包含了风电+光伏+储能的数据中心绿色能源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计划每100MW数据中心将会配置同等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以及2h-4h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然而,在实际中,数据中心与大型储能系统的结合仍然面临多重挑战。数据中心耗能巨大,并且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营,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有极高要求。与传统柴油发电机提供备用电源服务相比,主要基于锂电技术的储能系统短期内尚难以实现长时间持续供电,而其他长时储能技术在大型项目中的经济性也不理想。同时,安全问题同样是数据中心配备储能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因储能电池引发的火灾和安全事故屡见不鲜,这不仅对储能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也对数据中心的运营和发展构成了直接风险。 现阶段,数据中心配建储能系统的方案更多是通过新型电力系统或微电网,以“绿电直供”或“源网荷储”的形式,增强对不稳定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从而推动数据中心的用能稳定以及低碳发展。这种策略不仅优化了能源使用的方式,还为数据中心提供了一种解决自身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需求的有效途径。 4. 新兴市场发展迅速 新兴市场发展迅速,近年来,以马来西亚、泰国为主的东南亚地区已成为数据中心增长的热土。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2023年,马来西亚的数据中心行业批准投资额迅速增长,达到1147亿林吉特(约1858亿元人民币)。仅2024年,美国的大型云服务公司对东南亚地区的云及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投资承诺已达到数十亿美元。 马来西亚能在数据中心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得益于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马来西亚拥有22条海底电缆和14个登陆站,能够有效连接东亚、南亚和大洋洲。这一优势使得在马来西亚建设数据中心可以显著缩短数据传输距离,降低延迟,确保高效的数据交互,满足周边地区的数据服务需求。此外,马来西亚国家能源公司还于去年推出了“绿色通道路径”计划,为数据中心运营商提供便捷的、环保的解决方案。该计划大幅简化了数据中心入驻流程,将项目交付时间由36至48个月缩短至仅12个月,从而推动了投资者的积极参与。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在土地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目前马来西亚的数据中心建设也主要集中在吉隆坡、赛城和柔佛州。吉隆坡和柔佛州的土地成本仅为美国北弗吉尼亚州的1/4,整体数据中心建设平均成本约为$8.40/W。 海外科技巨头也纷纷加码东南亚。例如:亚马逊云(AWS)在马来西亚启动云基础设施建设,并计划到2038年投资超62亿美元,泰国也将迎来50亿美元投资;微软宣布在马来西亚和泰国建设新数据中心;谷歌宣布在泰国投资10亿美元、在马来西亚投资20亿美元,以建设新数据中心并扩展其云基础设施。根据Omdia的预测显示,未来三年东南亚将在全球新建数据中心容量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北美和西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或将演变成一场能源之间的较量,而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优化器,有望展现出更多潜力,推动数据中心在能源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 储能领跑者联盟(EESA)已于近期开始2024年度储能产业数据统计工作。依照惯例,联盟对数据进行整理校对后,将形成“2024年度储能企业出货量Top榜单”,并与“2024年度行业数据”一同向社会公开发布。近期至3月将会有更多新能源及储能产业相关数据陆续发布,关注EESA,关注储能行业发展。
  • 《全国首个!长治一煤矿“浸没液冷”储能项目试运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30
    • 7月22日,记者从山西长治雄山煤炭有限公司了解到,该矿的矿山应急储能供电集控系统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作为全国首个采用浸没式液冷技术的煤矿储能项目,其通过绿电改造技术创新,实现了填峰平谷(用电高峰释放电能、低谷时储存电能)、自充自用等多元场景应用,既为煤矿生产注入绿色动能,更探索出高耗能行业能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径。 “现在它主要的功能是为矿山保安负荷(保障井下人员安全的通风机、排水泵等关键设备)提供应急电源,比传统发电机响应快得多,1分钟内就能完成供电恢复,5分钟内让所有保安负荷全部启动,确保井下安全不中断。”晋控集团潞安易电气副总田国强指着监控屏幕介绍道,项目的核心在于“平急两用”,平时利用光伏绿电或夜间低价电网电量为储能电池充电,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通过“削峰填谷”降低电费;突发停电时,系统快速切换至应急模式,为关键设备持续供电,相当于给煤矿用电上了“双保险”。 除了功能上的“平急两用”,该项目在技术应用上也有显著突破,其采用的浸没式液冷技术是一大亮点。众所周知,储能系统的电池在充放电时会产生大量热量,若散热不当,极易引发温度过高、热失控,甚至火灾、爆炸等严重安全问题。因此,电池冷却技术尤为重要。而普通散热方式效率低、稳定性差。现在运用的浸没式液冷技术,让电池“泡”在冷却液里,温度控制得稳,再加上全氟己酮消防系统,安全性大大提升。这也是全国首个采用浸没式液冷技术的煤矿储能项目。 在电池舱旁的监控屏上记者看到,BMS电池管理系统正实时跳动着各项数据。据工作人员介绍,BMS系统就像电池的“健康管家”,电压、电流、温度都能精准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保护,确保充放电安全高效。而EMS能量管理系统则是整个储能系统的“大脑”,能根据电价波动、井下用电需求自动制定充放电策略,比人工调度更为精准。 据了解,该项目今年5月启动施工,目前已进入全面调试阶段。作为全国煤矿行业在储能技术领域的创新尝试,其通过浸没式液冷技术与智能管控系统的结合,既筑牢煤矿安全供电防线,也为高耗能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投运后将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