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脱发的元凶或是“肠道菌群”》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5-10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脱发或许是因肠道菌群导致的;我们都知道,肠道菌群在人类机体健康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尤其是维持胃肠道的健康方面。微生物拥有一个巨大的可用酶类的工具箱,其能帮助有效分解机体摄入的食物,其能够帮助制造机体所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包括生物素、维生素K、B12、烟碱酸和叶酸等。

    生物素(维生素B7)是一种蘑菇和豆类中存在的特殊维生素,如果机体无法获取足够的生物素,就会诱发皮肤疾病和脱发等疾病,而机体的某些肠道菌群就能制造这些生物素,而其它细菌则会分解这些可用的生物素并且利用它,通常会在一些诸如乳糜泻疾病的患者中出现生物素缺乏的状况,但这种状况通常在孕妇中也经常出现。

    无菌小鼠会变秃

    此前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饮食中缺乏生物素的无菌小鼠会患上轻度脱发,因此科学家们就想通过研究阐明是否背后的原因是肠道菌群的失衡导致的。本文中,研究人员就通过研究阐明了产生物素细菌和消耗生物素细菌之间的差异,这货能帮助发现到底有多少生物素能用作机体的皮肤、头发和指甲的发育。

    研究人员给予小鼠喂食含有生物素和不含有生物素的饮食,同时观察对小鼠毛发的影响状况,随后他们对实验进行了重复,结果发现,当让小鼠长期摄入抗生素破坏其肠道菌群的平衡时,其毛发出现了轻度的缺失,而这与此前他们在无菌小鼠中观察到的结果一样;通过对这些小鼠的肠道菌群进行研究,研究者们发现,一种名为鼠乳杆菌的特殊乳酸菌或许会在抗生素疗法后加速小鼠的表现,这种细菌不能产生生物素,而其或许是诱发机体生物素缺失以至于毛发脱落的元凶。

    脱发可以被阻止

    为了检测上述结论,科学家们利用无菌小鼠重复了原始的实验结果,当利用鼠乳杆菌喂食无菌小鼠时,他们发现小鼠毛发脱落的状况加剧了,而且小鼠全身几乎完全秃了;随后研究者进行了对照测试,即给普通小鼠和无菌小鼠喂食含有正常水平生物素但额外添加了鼠乳杆菌的特殊饮食,结果发现,这些小鼠没有一点脱发(毛发)的迹象。

    未来研究者或许能直接通过注射生物素来阻断脱发发生,尽管如此,研究人员也无法排除皮肤细菌所产生的可能性影响;阐明肠道菌群和饮食对脱发的影响或能帮助研究人员通过操控肠道菌群的组成来开发新型疗法,有效治疗脱发。比如研究人员可以开发出一种益生菌膳食补充剂来改变机体的肠道菌群组成,并且抑制肠道中消耗生物素的细菌生长,从而有效抑制脱发。

  • 原文来源: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17)31036-7
相关报告
  • 《美国破解肠道菌群定植关键基因模块》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4-14
    • 2025年4月4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在《Cell》期刊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微生物在哺乳动物肠道内定植的基因调控机制。该研究为开发高效微生态干预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推动农业养殖与人类健康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构建了“基因模块-生态位适应”定量模型,对全球28万个微生物基因组进行筛查,最终锁定79个与肠道定植密切相关的功能蛋白。值得注意的是,其中37个因子在哺乳动物肠道菌群中高度保守,表明其调控机制可能具有跨物种普适性。除已知的群体感应系统外,研究首次发现tRNA修饰、翻译调控等新型功能类别参与定植过程。实验数据显示,过表达YigZ基因可使大肠杆菌MG1655在动物肠道内的存活量激增302倍。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基因第25位和146位氨基酸的自然变异直接导致不同菌株间4.5倍的定植效率差异。鉴于91%的肠道微生物均携带该基因,其可能成为调控菌群平衡的通用靶点。 该研究成果为定向改造益生菌提供了精准分子工具,有望提升微生态制剂在畜牧养殖与疾病治疗中的效能。
  • 《研究发现肠道细菌或是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诱因》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7-08
    • 是什么原因导致原本保护机体的免疫系统反而来攻击机体自身的健康细胞呢?近日,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频繁影响年轻女性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起源后发现,人类肠道中的常见细菌或许就是“罪魁祸首”,相关研究结果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Host & Microbe上。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患者机体的细胞进行了重点研究,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会增加机体血栓风险的免疫系统障碍,这种慢性疾病常常会导致肺部血栓、中风和心脏病发生,而且还会引发孕妇流产或死产。 利用患者的免疫细胞和抗体,以及该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研究者进行了多项实验来深入剖析疾病的发病机理,他们发现,一种名为Roseburia intestinalis(肠道罗斯氏菌)的常见肠道菌群会在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中引发这种疾病,在这些患者中,其机体中免疫系统防卫细胞T细胞和B细胞会对参与血凝的血液蛋白产生反应,而且研究者还在这些细菌中发现了特殊的氨基酸会发挥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持续的“交叉反应”(cross-reactive)会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和慢性疾病的发生。 研究者指出,这种肠道细菌或许能作为开发新型疗法的靶点,未来我们有望开发出治疗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的新型药物,此外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通过研究首次在抗磷脂综合征患者机体的肠道菌群中发现了肠道菌群的“交叉反应”特性。本文研究结果也有望帮助科学家们理解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开发出相应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