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槲皮素和白藜芦醇的协同纳米载体研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5-01-22
  • 槲皮素和白藜芦醇的协同纳米载体研究



    2024年8月20日,江南大学金征宇院士团队Long Chen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JCR一区,IF2023=7.7)发表了题为“Co-encapsulation of quercetin and resveratrol: Comparison in different layers of zein-carboxymethyl cellulose nanoparticles”( 槲皮素和白藜芦醇的协同纳米载体研究)的研究论文。

    摘要

    本研究设计了槲皮素和白藜芦醇的纳米载体,通过醇溶剂沉淀和层层沉积技术制备了不同层次结构的玉米醇溶蛋白-羧甲基纤维素纳米颗粒(QRZC、QZRC和RZQC)。槲皮素和白藜芦醇的装载位置在颗粒的不同层次中被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纳米颗粒的包封效率和热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在模拟消化过程中实现了缓释效果。本研究为多功能植物多酚纳米载体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引言

    槲皮素和白藜芦醇作为多酚类物质,以抗氧化、抗炎、抗癌等活性而著称。然而,它们的低水溶性和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在食品和药物中的应用。纳米封装技术为提高这些多酚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在不同层次中分别包裹这两种物质,纳米载体可以减轻两者间的竞争并提高稳定性。本研究旨在探讨槲皮素和白藜芦醇纳米载体的制备、结构特性及其在体外消化中的释放行为。


    研究内容

    (1)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通过醇溶剂沉淀和层层沉积技术构建玉米醇溶蛋白-羧甲基纤维素复合纳米颗粒。三种纳米颗粒分别将槲皮素和白藜芦醇封装在不同的层次,以优化包封效率和稳定性。实验表明,不同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在181.8到280.4 nm之间,Zeta电位约为-50 mV,展示出良好的抗聚集性和均匀性。

    (2)热和存储稳定性分析:热重分析显示,将两种多酚分布于不同层次的纳米颗粒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FT-IR和XRD分析表明,多酚被有效包封在纳米颗粒中,形成了无定型结构,避免了槲皮素和白藜芦醇的竞争。

    (3)模拟消化释放实验:在体外消化条件下,纳米颗粒表现出槲皮素和白藜芦醇的缓释效果,尤其是将两者分别置于不同层次时,释放速率较慢,从而有利于延长作用时间。

    (4)生物利用度和抗氧化性:槲皮素和白藜芦醇在纳米颗粒中的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特别是QRZC纳米颗粒的保留率最高。


    结论与展望

    通过将槲皮素和白藜芦醇分别分布在纳米载体的不同层次中,有效提高了包封效率、热稳定性及其在体外消化中的缓释效果。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纳米载体的设计,以提升其在功能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的应用潜力,并探索其他多酚类物质的协同纳米封装技术。


    图文赏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1813024056320?via%3Dihub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1813024056320?via%3Dihub
相关报告
  • 《用于协同癌症抗血管生成疗法和光疗法的无载体纳米整合策略。》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05-13
    • 本文中,使用纳米整合策略将抗血管生成剂索拉非尼和光敏剂二氢卟酚e6组合以形成用于协同抗血管生成疗法和光疗法的无载体多功能纳米颗粒(SC NP)。 SC NPs(直径,~152 nm)基于增强的渗透性和保留(EPR)效应,在体内对肿瘤部位呈现出优异的水分散性和被动靶向能力,可通过荧光成像监测。此外,SC NPs在光动力疗法(PDT)和光热疗法(PTT)中均表现出有效的活性氧(ROS)产生和光热转换能力。在相当低的剂量(200μgkg-1)和激光照射(660 nm,500 mW cm-2)下,SC NPs可以通过温和的光疗法杀死内部肿瘤细胞来攻击肿瘤组织,同时切断外部营养素和通过抗血管生成来补充肿瘤细胞的氧气。此外,PDT过程中的氧消耗可以与抗血管生成疗法组合,以通过肿瘤饥饿进一步引起细胞凋亡。除了体内高效的治疗效果外,SC NPs还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有利于荧光成像引导的协同抗血管生成治疗和临床光疗。
  • 《白藜芦醇结合金纳米粒子的开发:白藜芦醇日冕增加与乳腺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抗肿瘤效果的相互关系》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6-21
    • 背景:作为我们不断追求提高生物活性植物化学物质在癌症治疗中的功效的一部分,我们报告了一种创新的绿色纳米技术方法,即使用白藜芦醇生产生物相容性白藜芦醇 - 共轭金纳米粒子(Res-AuNPs)。我们的首要目标是通过白藜芦醇的协同抗肿瘤特性利用金纳米粒子(AuNPs)固有的促细胞凋亡特性,目的是开发一类新的基于绿色纳米技术的植物化学嵌入式AuNP用于肿瘤学应用。 方法:白藜芦醇用于将Au3 +还原为Au0,用于在室温下合成Res-AuNPs,并且使用阿拉伯树胶(GA)进一步包封纳米颗粒表面以增加AuNP的整体稳定性。这项综合研究涉及Res-AuNPs在各种生物介质中的合成,完整表征和体外稳定性,最终用作抗人乳腺癌(MDAMB-231),胰腺癌(PANC-1)和前列腺癌(PC-)的抗癌药物。 3)癌症。 结果:该方法系统地增加白藜芦醇在AuNPs上的日冕,以获得对植物化学日冕与Res-AuNPs整体抗肿瘤活性的相互关系的见解,证明是成功的。 Res-AuNPs上白藜芦醇日冕的增加显示出优异的抗癌作用,归因于24小时孵育后的最佳细胞摄取,而GA提供了蛋白质基质支持,用于增强反式白藜芦醇加载到AuNP表面上。 结论:本研究中描述的方法利用了营养保健品和纳米粒子对Res-AuNP发展的益处。我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白藜芦醇在AuNPs上的日冕增加提高了白藜芦醇的生物利用度,使得治疗活性物质可以在体内最佳地用于癌症治疗中。 ——文章发布于2019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