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双模板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环境水和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和苯并(α)芘的选择性提取和灵敏检测》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5-01-24
  • 双模板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环境水和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和苯并(α)芘的选择性提取和灵敏检测



    2024年1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团队Shenling Wang及通讯作者Zhaowei Zhang在国际期刊《Food Chemistry》(JCR一区,IF2023=8.5)发表了题为“Dual-template magnet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for selective extraction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 and benzo(α)pyrene in environmental water and edible oil”( 双模板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环境水和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和苯并(α)芘的选择性提取和灵敏检测)的研究论文。

    摘要

    环境与食品中多种污染物的共存引发了安全隐患,特别是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AFB1)和苯并[α]芘(BaP)。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双模板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DMMIPs),用于复杂基质中AFB1和BaP的选择性提取。采用5,7-二甲氧基香豆素和芘为虚拟模板,优化的DMMIPs展示了优异的吸附能力(12.73–15.80 mg/g)和重用性。通过磁性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限分别为0.134 μg/L(AFB1)和0.107 μg/L(BaP)。该方法在水和油样品中的回收率为86.2%–110.3%,展示了多污染物检测的应用潜力。


    引言

    分子印迹技术(MIT)是一种高效的分子识别和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样品前处理和污染物去除。然而,传统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方法在多靶标提取和复杂基质中表现出局限性。本研究采用双模板磁性印迹策略,以实现AFB1和BaP的选择性识别。DMMIPs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还可以简化环境和食品安全检测的流程。


    研究内容

    (1)材料与方法:采用5,7-二甲氧基香豆素和芘作为虚拟模板,使用甲基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以乙腈为致孔剂制备DMMIPs。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评估DMMIPs对AFB1和BaP的吸附性能,并结合物理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分析其吸附机理。利用DMMIPs进行磁性固相萃取(MSPE),通过HPLC检测目标物。

    (2)实验结果:DMMIPs对AFB1和BaP的吸附能力显著优于非印迹聚合物(MNIPs),且吸附容量分别达到12.73 mg/g和15.80 mg/g。吸附机理主要包括氢键、静电作用和范德华力。在MSPE条件优化后,DMMIPs-HPLC检测限分别为0.134 μg/L和0.107 μg/L,表明其在复杂基质中对AFB1和BaP的优异灵敏性。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DMMIPs,实现了环境水和食用油样品中AFB1和BaP的有效检测。DMMIPs展示出良好的磁性分离特性及高效的吸附性能,具备广泛的再利用能力。未来可进一步研究DMMIPs在不同复杂食品基质中的应用潜力,并优化其大规模生产工艺,以推动其商业化应用。


    图文赏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8814624018843?via%3Dihub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8814624018843?via%3Dihub
相关报告
  • 《佛山大学:结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与深度学习模型实现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无标记检测》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5-09-30
    • 结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与深度学习模型实现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无标记检测 ?? 英文标题 Rapid and label-free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 in peanut oil using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deep learning models ?? 导读 2025年4月,佛山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第一作者Dingding Wang与通讯作者Yang Liu,联合埃及动物卫生研究所与埃及Zewail科技城材料科学中心的研究者,在《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发表题为《Rapid and label-free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 in peanut oil using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deep learning models》的研究论文,提出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与CNN-LSTM深度学习模型融合的无标记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AFB1)快速检测新方法。 ?? 摘要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结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快速、灵敏、无标记检测方法,用于检测花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使用银包金纳米粒子(Au@Ag NPs)作为SERS基底,结合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时记忆网络(CNN-LSTM)构建回归模型。相较于传统模型,该方法在预测准确率、稳定性和抗过拟合能力上均表现出显著优势,R2达0.9892,检测限(LOD)为0.31 μg/kg,满足中欧标准,具备实时监测应用前景。 ?? 引言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最具毒性的真菌毒素之一,常见于花生及其油脂制品中,是I类致癌物。当前主流检测方法如HPLC-MS、ELISA等虽准确,但存在设备昂贵、操作复杂、效率低等局限,亟需开发快速、无标记、现场可操作的新方法。SERS技术在增强微量目标分子拉曼信号方面具独特优势,而深度学习则能有效处理高维、非线性光谱数据,二者结合为AFB1的定量检测提供新路径。 ?? 研究内容 SERS基底制备与表征  采用种子介导法合成Au@Ag NPs,粒径40–50 nm,具良好均一性与稳定性; Zeta电位为+24.81 mV,增强因子(EF)达5.62 × 10?,具有显著SERS放大效应。 SERS光谱采集与数据增强 配制含AFB1的花生油标准样品(0.31–31227.36 μg/kg); 对原始光谱进行三种数据增强:强度放大、横轴平移、高斯噪声叠加; 共生成1050条光谱样本用于模型训练。 多模型构建与比较  构建6类回归模型:PLSR、SVR、RFR、CNN、LSTM、CNN-LSTM; CNN-LSTM模型通过CNN提取局部光谱特征,LSTM建模序列依赖,适应高维非线性数据; 相比传统模型,CNN-LSTM RMSEP下降52.8%、RPD提升29.8%。 模型验证与实样分析  实际采购10种花生油样品,CNN-LSTM结果与HPLC-MS/MS对比,相关性高度一致(p=0.57,无显著差异); 检出限为0.31 μg/kg,远低于中国和欧盟AFB1限量标准。 ??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成功实现将SERS与深度学习融合,用于复杂脂质基质中AFB1的高灵敏定量检测,突破传统方法在复杂样品处理、模型泛化和实时应用中的瓶颈。未来可拓展至多种真菌毒素的联合检测和粮油、饲料等复杂基质的快速筛查,为智能食品安全监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lwt.2025.117738 ?? 主题分类 ? 安全检测 ? 传感器 ? 粮油 ? 人工智能 ? 新质生产力 图文赏析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纸基芯片检测环境微囊藻毒素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08
    • 近年水华、赤潮现象频发,监测藻类及其代谢物浓度对于水质监测意义重大。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具有强烈促癌作用的环状寡肽肝毒素,在众多蓝藻毒素中其毒害能力最强,致病机理是通过抑制肝细胞中蛋白磷酸酶的活性,诱发细胞角蛋白高度磷酸化,致使哺乳动物肝细胞微丝分解、破裂和出血,同时还会对动物的肾脏等器官作用导致生理病变。然而以往开发出的多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复杂且昂贵,因此,先进的荧光纳米传感器在检测微囊藻毒素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团队李博伟研究员、齐骥博士等在构建痕量环境非荧光物质的检测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基于纸基芯片的分子印迹非荧光微囊藻毒素间接荧光检测策略”(Molecular imprinting-based indirect fluorescence detection strategy implemented on paper chip for non-fluorescent microcystin)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荧光纳米传感器因其在化学、生物学检测中的简便、灵敏和高通量而备受关注,是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由于微囊藻毒素不能增强/猝灭量子点的荧光发射,难以直接荧光检测,团队利用电荷转移效应和分子印迹技术开发了一种通用的间接荧光传感策略,用于高灵敏、高选择性、快速检测微囊藻毒素。在该策略中,以微囊藻毒素作为模型分析物设计间接荧光传感机制,用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薄膜包裹铁酸锌纳米颗粒(ZnFe2O4@MIPs)作为模拟猝灭剂,并与荧光量子点结合制备功能化纸基芯片。在识别过程中,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空腔不仅充当捕获微囊藻毒素分子的结合位点,还作为连通铁酸锌纳米颗粒和荧光量子点之间电子转移的唯一途径,在微囊藻毒素存在情况下,印迹空腔被微囊藻毒素所占据,阻碍了铁酸锌纳米颗粒和荧光量子点之间电子转移,从而导致量子点荧光强度恢复。本研究首次设计了“可滑动夹”型纸基芯片,无需样品前处理,构建了在复杂环境下痕量、高效检测微囊藻毒素的多功能平台,并应用于无锡太湖实际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快速灵敏检测(检测限为0.43 μg/L,时间为20 min)。该策略是对荧光惰性类目标物的高灵敏检测的一种重要尝试。  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的支持。文章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研究员。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224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