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合流制溢流控制的系统衔接关系剖析》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wangyang
  • 发布时间:2020-08-06
  • 合流制溢流(CSO)控制子系统之间的衔接关系是科学合理制定CSO控制策略、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必须解决好的基础性、系统性问题。结合各城市CSO控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误区,详细剖析CSO控制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及制约关系,以及这些基本关系受现实条件的影响。进而提出通过系统优化配置实现CSO控制目标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并对未来国内城市制定CSO控制策略的一些重点工作提出建议。

    我国城市合流制及相关排水系统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等特征,制定控制策略时,如果缺乏对城市排水系统的系统摸排和全面评估,缺乏对排水系统自身特征和外部条件造成影响的深入分析,就容易将不同情况下的污染问题与合流制溢流(CSO)污染混为一谈或区分不清,陷入顾此失彼的混乱或各持所见的窘境,从而影响重大决策和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限于篇幅,文中难以对合流制及其相关排水系统的全系统衔接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和讨论。但本质上,不同类型“雨污合流污水”面临的决策难题、控制策略、系统衔接关系及规律等,与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具有较多共性且原理基本相通,以“雨污水混流、溢流、截流”为基本特征的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代表了相对较完整、典型的合流污水处置方式,也是未来合流制区域排水系统更新和完善的重点。因此,主要围绕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对CSO控制总体思路和各子系统的衔接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尤其关注系统真实运行状况、现实条件等对衔接关系及系统决策产生的影响。

    事实上,CSO控制中各子系统的特点及其之间的衔接关系,直接影响了各城市的CSO控制策略及工程决策。美国、德国、日本在CSO控制策略选择上的倾向与差异,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对系统及系统关系的重视和切实的把握,如美国有一定代表性的“大截流”以及德国应用较多的“分散调蓄”等,都是在对城市基本条件、排水系统现状及内部衔接关系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的优化策略选择。

    而我国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统面临的条件更复杂,溢流污染的危害也更为严重,但大部分城市长期缺乏系统性控制思路和可持续的策略。从目前关于CSO控制的一些专业讨论,及当前各城市已开展的相关规划、项目设计及实施情况来看,存在几方面比较普遍的共性问题,极大地影响了CSO控制系统的决策、工程合理性和部分已实施工程的运行效率,并直接导致部分工程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这些系统性问题常见于:① CSO控制策略和实施方案中的系统构成不完整;②某些重要控制措施的上、下游子系统能力不匹配,导致“无效投资”,例如盲目改造截流干管和提高截流倍数或设置大型CSO调蓄设施,但系统处理能力与之明显不匹配;③工程项目设计工况与系统的实际工况差异巨大,存在较大隐患;④重大工程决策时对水质目标可达性及整体方案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析和比选不足,缺乏系统角度的优化分析和近远期规划,实施项目在整个决策系统中的重要性、贡献率、优先级和时间安排等不清晰;⑤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面临的实际困难、制约因素和可达性,亦即风险分析不足。

    这些共性问题及现实困惑共同反映出,必须对CSO控制系统的衔接关系及其受现实运行条件的综合影响高度重视,也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和剖析。

相关报告
  • 《武汉市黄孝河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案例》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9-12-31
    • 孝河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中心片区,历史悠久,承载着武汉市的沧桑巨变,伴随城市的发展,水环境逐步恶化。黄孝河、机场河和巡司河是武汉市最难治的三条河,被形象地比喻为武汉“三大名流”,黄孝河在治理前的情况非常糟糕,目前已然成为影响城市形象的黑臭水体,是建设部跟环保部挂牌督办的重点工程。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水在雨季发生的溢流(CSOs)是主要因素,工程通过对黄孝河CSOs污水截流、调蓄、处理等有效治理措施,将污染物削减后再行排放,年溢流频次控制在10次以内,可有效缓解CSOs污染。 合流制污水在雨季溢流至黄孝河,是导致其成为黑臭水体的主要原因之一,本工程通过对CSOs污水进行调蓄处理,将其净化达标后再行排入水体,解决了合流制溢流造成的污染;而面源污染也是黄孝河黑臭的成因之一,欲从根本上解决黄孝河的黑臭还需对沿河雨水排口进行初雨弃流,实施海绵措施,解决面源污染。 此外,黄孝河黑臭水体的治理需要将CSO调蓄与处理系统与排水管网、城污水提升泵站、市污水处理厂、末端抽排泵站联合优化调度,综合把控,发挥每项设施的最大能量,来确保黄孝河水质长治久清,还自然之汩汩绿水。
  • 《浅析工业4.0与智能制造的关系》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6-20
    • 工业4.0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也向智能化转型。 两大主题: 1.智能工厂 :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2.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发展优势 在生产能力上,工业4.0将确保仅一次性生产,且产量很低时的获利能力,确保工艺流程的灵活性和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工业4.0将使人的工作生涯更长,工作与生活更加平衡,高工资时产业仍有强大竞争力。 实现方式 主要是通过CPS(信息物理系统),总体掌控从消费需求到生产制造的所有过程,由此实现高效生产管理。 工业3.0与工业4.0的比较 工业4.0能实现什么 1.生产智能化 2.设备智能化 3.能源管理智能化 4.供应链管理智能化 智能制造 工业4.0是一个产业的技术转型,是产业的变革。工业4.0提出的智能制造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技术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 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基础上,通过感知、人机交互、决策、执行和反馈,实现产品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企业管理及服务的智能化,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 本质:是基于“CPS”实现“智能共厂” 核心: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实现“柔性生产” 关键:是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生产力飞速发展 智能制造的构成 智能制造是可持续发展的制造模式,他借助计算机建模仿真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巨大潜力,优化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大幅度减少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各种废弃物的产生,同时实现循环再用,减少排放,保护环境。 基于工业4.0构思的智能工厂将由物理系统和虚拟的信息系统组成,称之为物理信息生产系统(CPPS),是为未来制造业勾画的蓝图,其框架结构如图所示。 这种新的生产模式必将导致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企业组织模式以及人才需求的巨大变化。 首先是产品设计与生产的分离。工业4.0提出以通信和服务为基础构建网络化智能共产的设想,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见,智能工厂的生产环境由智能产品、智能设备、宜人的工作环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智能能源供应组成,他们相互之间进行企业内的通信,包括生产数据采集、工况分析、制造决策等等。若干智能工厂通过中间件、云计算和服务连接成庞大的制造网络,借助基于物流网的智能物流构建完整的制造体系。 智能工厂与物流的关系 智能工厂和物流之间的所有活动需要实时通信、交互和确认,即共同遵守规则环境,共同完成由底层下达的任务。建立这样分散的、网络化的智能共产体系需要一定的基础,应具有以下5个要素条件: 1.智能生产和产品,以先进的信息物理融合的设备生产高附加值的软硬件结合的智能产品 2.真实的企业环境,当前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和规划 3.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是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 4.人的因素,体现为新一代的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 5.技术因素,主要体现为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智能生产技术等。 制造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智能制造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传统的设备控制和信息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基于计算机的云智造已经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