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Energy Letters】研究人员专注于解决固态电池的本质问题》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06-13
  • 面对生活中的诸多挑战,我们常常选择复杂的方法来寻找解决方案。然而,仔细研究后,答案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它植根于问题的核心 "本质"。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的一个研究小组在他们发表的关于解决固态电池固有问题的论文中就证明了这种方法。

    在 POSTECH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Byoungwoo Kang 教授和 Abin Kim 博士的领导下,该团队最近开发出一种具有独特性能的固体电解质。这一创新实现了具有高稳定性和高能量密度的超薄锂金属固态电池平台。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 ACS Energy Letters 杂志上。

    固态电池使用固体电解质代替液体,以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通常被称为 "梦幻电池"。其中,石榴石型氧化物固体电解质(Li7La3Zr2O12,或 LLZO)具有很高的离子导电性。然而,LLZO 具有高活性,暴露在空气中会在其表面形成污染层(Li2CO3)。在电池制造过程中,这层污染层会成为电阻屏障,降低电解质和反应物的接触和界面特性,尤其是与锂(Li)金属阳极的接触和界面特性。

    目前,人们正在探索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在 LLZO 表面镀膜或在合成后使用额外的化学或热处理工艺。虽然这些方法能改善情况,但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 LLZO 会再次暴露在大气中,导致污染层重新形成。

    研究团队将重点放在 "LLZO "本身,而不是开发有效的涂层或附加工艺。通过专注于本质,他们创造了一种可在空气中处理的 LLZO(AH-LLZO)技术,该技术可同时增强 LLZO 的表面和内部特性,从根本上防止污染物层的形成。

    实验证明,所开发的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通过在材料表面和内部形成新的疏水化合物(Li-Al-O),抑制了污染层的形成。因此,即使形成污染层,它也几乎不会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从而有效防止污染层在内部扩散。这一进步改善了与锂金属的接触(和润湿性),使研究小组得以开发出超薄(约 3.43 微米)固态锂电池,厚度约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简单的润湿过程,无需复杂的后处理步骤,就能制备出超薄锂金属层,从而使固态电池的正负极容量比非常低,约为 0.176。

    这一创新技术大大减少了锂金属的用量,从而降低了电池的整体重量和体积,并显著提高了能量密度。此外,该技术还能在空气中储存,无需特殊处理或设施,简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的实用性。


    原文链接: Abin Kim et al, High Energy Density Ultra-thin Li Metal Solid-State Battery Enabled by a Li2CO3-Proof Garnet-Type Solid Electrolyte, ACS Energy Letters (2024). DOI: 10.1021/acsenergylett.4c00217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4-06-focus-essentials-inherent-issues-solid.html
相关报告
  • 《【ACS Energy Letters】无阳极固态电池:基本见解使其更接近实际应用》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2-28
    • 研究机构与人员: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由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副教授Kelsey Hatzell领导,与MUSIC(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牵头的一个多学科研究中心)的合作者共同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 Hatzell教授及其团队在无阳极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种电池相比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耐久性。团队的研究集中在理解这些先进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失效机制上,特别是在不同条件下离子在固体电解质和电流收集器之间的传输。他们发现,固体电解质的刚性导致离子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不均匀地沉积和剥离,这会导致电池失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探索了应用薄层(特别是含有银颗粒的薄层)作为中间层来改善电池性能的方法。实验结果显示,使用较小纳米级银颗粒的薄层可以实现更均匀的离子沉积和剥离,从而提高电池的耐久性和容量。 发表的期刊: 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在多个顶级期刊上发表,包括《ACS Energy Letter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和《Nature Materials》。这些发表不仅总结了团队在无阳极固态电池领域的最新进展,还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和挑战。 综上所述,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无阳极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为解决这类电池的关键挑战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方法,有望推动无阳极固态电池在未来的广泛应用。 原文链接: :Se Hwan Park et al, Filament-Induced Failure in Lithium-Reservoir-Free Solid-State Batteries, ACS Energy Letters (2025). DOI: 10.1021/acsenergylett.5c00004 Se Hwan Park et al, Lithium Kinetics in Ag–C Porous Interlayer in Reservoir‐Free Solid‐State Batterie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4). DOI: 10.1002/aenm.202405129 Stephanie Elizabeth Sandoval et al, Electro-chemo-mechanics of anode-free solid-state batteries, Nature Materials (2025). DOI: 10.1038/s41563-024-02055-z
  • 《《自然通讯》:研究人员为镁离子电池找到了一种高效的固态电解质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1-29
    • 虽然我们隔三差五就能听到有关“电池技术突破”的新闻,但锂离子电池依然是当前使用最广、综合表现最佳的选择。不过最近,麻省理工博客里实验室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一支研究团队,已经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固态材料。它似乎是镁离子的一种绝佳导体、有望用于打造更安全和高效的电池。锂电池被用于从手机到电动汽车等各个领域,虽然这种金属材料服务得很好,但在效率和价格上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magnesium-battery-2.jpg 通过在核磁共振实验室进行的实验,研究人员们证明了新材料是镁离子的一种高效导体(via:阿贡国家实验室) 作为对比,镁元素的能量密度更高、在自然界中的储量也更多,因而很有希望拿来打造更加便宜和更容易生产的电池。然而要在电池中使用镁这种金属的话,还得迈过电解质这个绊脚石。 其负责在电池的阴极和阳极之间传递电荷,虽然近期丰田和 KIT 都专注于研发更好的液体电解质,但它们都有腐蚀电池的其它部位的倾向。于是我们转念一想,为什么不尝试其它类型的电解质呢? 论文合著者 Gerbrand Ceder 表示:镁基电池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它没有任何好用的液体电解质。所以我们想到,为什么不换用一种固态的电解质呢? 好消息是,他们真的研制出了一种名叫“硒化钪镁尖晶石”(magnesium scandium selenide spinel)的新材料。这种固态电解质允许镁离子轻松穿透,且其导电性甚至媲美某些锂电池中所使用的固态电解质。 最初的理论研究已经预测了不错的结果,为了验证,研究团队对其进行了核磁共振(NMR)光谱实验。该仪器能够检测镁(或锂)离子是否穿透物质,然而由于新材料有些复杂且缺少参考,导致他们难以解释数据结果。 研究一作 Pieremanuele Canepa 表示:除了传统的电化学表征之外,这些发现只有结合多种技术方法才能说得通(阿贡实验室的固态核磁共振和同步测量)。 即便如此,在将这种镁基新材料用于打造真实的电池之前,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当前仍有少量的电子泄露,需要改进电子迁移率。不过固态电池在商用之后,其安全性还是较传统液体电解质电池高出不少。 有关这项研究的详情,已经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