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湖塘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隐爆角砾岩成矿模式》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5-12
  • 近年来,赣西北地区大湖塘钨多金属矿集区发现了世界级超大型钨矿床,其矿化类型包括细脉浸染型白钨矿、石英大脉型黑钨矿和隐爆角砾岩型钨(铜、钼)矿。隐爆角砾岩作为重要的容矿构造和找矿标志,与这些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 研究集中在石门寺矿区,该矿区以其超大型成矿规模和丰富的成矿岩体成为该矿集区的代表。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岩相学观察,研究发现石门寺隐爆角砾岩具有显著的分带特征,其形成主要受岩浆-气液爆破作用控制。隐爆角砾岩筒的形态特征及角砾与胶结物的组成明显区别于断裂构造形成的构造角砾岩。 研究指出,隐爆作用不仅改变了成矿环境,还为含矿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热液的运移、交代、混合以及矿质卸载与沉淀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空间。据此,建立了大湖塘石门寺矿区隐爆角砾岩型成矿模式。研究认为,隐爆作用是同一矿区发育多种矿体类型的重要控制因素,对大湖塘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该研究成果深化了对大湖塘钨多金属矿集区成矿作用的认识,为区域找矿勘查及矿床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基金的联合资助。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Y1NDY0NA==&mid=2247581268&idx=3&sn=8e33be57b9f5123b32d8106e14980a88&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广州地化所精细刻画大湖塘超大型矿床的流体成矿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21
    •   赣西北大湖塘超大型钨铜钼矿床的形成受到大多矿床学家的极大关注。近期 ,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华勇研究 团队博士生宋伟乐和副研究员姚军明等精细刻画了该矿床的流体成矿作用。   本文作者在详细的野外、室内和镜下工作基础上,首先将 大湖塘超大型钨铜钼矿床划分为八个蚀变与矿化期阶段:似伟晶岩阶段、钾化阶段、钠化阶段、云英岩化与钨主矿化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晚期白钨矿化阶段、碳酸盐阶段和表生阶段;然后选取云英岩化与钨主矿化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晚期白钨矿化阶段的八种矿物, 系统 研究了 大湖塘矿床的流体成矿作用 (图 1,2,3,4 ) 。结合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认为:   大湖塘超大型钨铜钼矿床存在多期次多阶段的流体成矿作用,至少存在早晚两个流体成矿系统(钨成矿系统与铜钼成矿系统)。相同的是:两套成矿流体系统均为水钠钙体系,以岩浆热液为主,含甲烷、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成分,具有高温和低盐度的特征;不同的是:晚期铜钼成矿流体系统含有硫化氢气体成分,并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加入。钨成矿系统中 黑钨矿主要形成于 240~400°C ,其沉淀可能受控于压力骤降、 pH 值升高、温度降低以及氟含量降低等因素,而水力致裂作用导致的流体压力骤降可能是触发黑钨矿开始沉淀的关键;白钨矿主要形成于 200~300°C ,其沉淀可能受控于 pH 值升高、温度降低以及氟含量降低,水岩相互作用可能是影响白钨矿沉淀的主要因素;黄铜矿和辉钼矿等多金属硫化物的沉淀可能主要受控于温度降低、 pH 值和 f O2 升高,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可能是导致硫化物沉淀的主要因素。   该成果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 ” 重点专项 “ 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 ” ( 2016YFC0600405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672079 , 41372085 )的联合资助,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 Ore Geology Reviews 第 99 期 116-150 页上。
  • 《广州地化所对粤东地区Sn多金属成矿及与之有关的花岗岩研究方面取得新认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10
    • 华南地区以大规模发育与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Sn多金属矿床而著名。其中,在华南内陆,特别是在南岭及其邻区,W–Sn矿床多呈爆发式集中产于160~150 Ma之间,例如芙蓉,荷花坪和锡田锡多金属矿床,窑岭、淘锡坑和漂塘钨矿床;此外,在南岭西南侧的右江盆地中,也发育了与花岗质侵入体有关的Sn–(W)矿床,这些矿床主要产于100~80 Ma,例如个旧、大厂和都龙锡多金属矿床,这些地区的矿床都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粤东地区位于EW向南岭岩浆构造带与NE向东南沿海火山岩带的交汇部位,区内广泛发育与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密切相关的Sn、W多金属矿床, 例如塌山、长埔、金坑、吉水门、三角窝、陶锡湖、厚婆坳、葫芦铺、西岭锡等多金属矿床。粤东地区与南岭地区在岩浆岩类型、锡坞多金属矿床的伴生元素种类以及成矿峰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岭以及湘黔贵等区域。因此, 对粤东地区矿床进行研究不仅对建立区域岩浆岩年代格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有重要贡献, 而且对总结华南Sn、W矿床成矿规律都也着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闫庆贺及丘增旺博士和王核研究员对粤东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近年来开展了细致的研究工作,他们系统总结了前人研究资料,从岩浆岩及相关矿床的时空演变、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探讨了花岗岩及相关矿床的物质来源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发现粤东地区的Sn多金属矿床主要是与同时代的花岗岩紧密相关。这些花岗岩在成分上与南岭地区与W-Sn相关的花岗岩有所不同,主要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例如,金坑、陶西湖及大道山)及A型花岗岩(三角窝)。另外,通过对本区域花岗岩及典型Sn多金属矿床开展年代学研究(锆石及锡石U-Pb和辉钼矿Re-Os定年),结合前人资料,认为粤东地区岩浆及成矿作用主要分布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65-153Ma)成矿事件较少,主要是与花岗岩相关的Cu/Cu–Au 及 Sn–W成矿;第二阶段(145-135Ma)是主成矿峰期,主要是与花岗岩相关的Sn-W等多金属成矿(Fig.1-2)。其中第一阶段的岩浆及成矿作用在时间上与南岭地区是一致的,而第二阶段岩浆及成矿明显晚于南岭地区。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华南地区中生代Sn-W成矿可以分为160-150Ma的南岭地区、145-135Ma的粤东及赣北和皖南地区及95-80Ma的滇东南及桂西地区三期(Fig.2)。   另外,研究发现三角窝岩体(141Ma)属于A型花岗岩(Fig.3),这是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发现此年龄阶段的A型花岗岩,非常好的限定了本地区在早白垩世处于伸展构造背景。结合对本区的岩浆岩及成矿年龄分布及花岗岩Hf和Nd随时间变化的关系(Fig.4),他们发现粤东地区存在152-147Ma短暂的构造挤压事件。而分布在此挤压阶段前后的两期伸展正好和岩浆及成矿事件相对应。利用古太平洋板块的“平板俯冲-断离”及之后的“板片后撤”模型(Fig.5)可以很好地解释粤东地区既都发育有与南岭地区时间上相近的晚侏罗纪的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又可以解释粤东地区主岩浆和成矿峰期比南岭地区晚的原因。   该研究工作受“中国地质调查局整装勘查关键基础地质研究项目” (12120114015901)资助,相关成果发表于Ore Geology Reviews.   Yan, Q. H., Wang, H., Qiu, Z. W., Wei, X. P., Li, P., Dong, R., Zhou, K.L., 2018. Origin of Early Cretaceous A-type granite and related Sn mineralization in the Sanjiaowo deposit, eastern Guangdong, SE China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 Ore Geology Reviews, 93, 60-80.   Yan, Q. H., Li, S. S., Qiu, Z. W., Wang, H., Wei, X. P., Dong, R., Zhang, X. Y., 2017.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Sr–Nd–Hf–S–Pb isotope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Taoxihu Sn deposit and related granitoids, SE China. Ore Geology Reviews, 89, 350-368.   Qiu, Z.W., Yan, Q.H., Li, S.S., Wang, H., Tong, L.X., Zhang, R.Q., Yan, L.M., 2017. Highly fractionated Early Cretaceous I-type granites and related Sn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in the Jinkeng deposit, eastern Guangdong, SE China: Constraints from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Hf isotopes. Ore Geology Reviews, 88, 718-738.   Qiu, Z.W., Li, S.S., Yan, Q.H., Wang, H., Wei, X.P., Li, P., Bu, A. 2017., Late Jurassic Sn metallogeny in eastern Guangdong, SE China coast: Evidence from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Sr–Nd–Hf–S isotopes of the Dadaoshan Sn deposit. Ore Geology Reviews, 83, 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