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材料国内外产业发展分析:美日欧领先,中国实际应用待拓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31
  • 超导材料具有零电阻、抗磁性以及宏观量子效应等特殊物理性质,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电工学领域,超导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超导电缆、超导限流器、超导磁悬浮、医疗核磁共振成像、超导储能以及超导电机等。目前各国研究人员研发和生产的重点是YBCO超导材料(也可称为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并认为其是未来超导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2017年Stratistics MRC公布的调查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超导产品市场规模为8.2亿美元,到2022年该市场规模将扩大至27.1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达到18.6%。从整条超导产业链价值的角度来分析,超导材料可占超导设备成本的40%-50%。从产业链盈利能力的角度来分析,超导材料的盈利能力最强,毛利率可达50%左右。而目前国内超导材料主要从美国和日本进口,成本昂贵,约占超导应用产品成本的50%左右。 全球格局:美日欧领先,中国实际应用待拓展 近年来,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断地积极推进高温超导材料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突破。我国在超导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基本与国际同步。其中,低温超导材料、超导电子学应用以及超导电工学应用领域的研究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国外进展:美日引领,欧韩紧随 国外超导材料发展主要由美国和日本引领,欧洲和韩国紧随其后。在BSCCO高温超导线材领域,日本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简称SEI)优势较大,尤其是在BSCCO-2223线材的制备方面,基本处于垄断地位。YBCO高温超导线材领域则基本呈现出日美韩互相竞争的局面,在2001年发现的MgB2高温超导线材领域,日美欧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代表企业有意大利Columbus Superconductors SpA 、美国HyperTech公司(HyperTech Research Inc.),以及日本的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Hitachi, Ltd.)。 国内进展:一代产业化,二代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突破了实用化低温超导线材制备技术,已具备批量制备千米级实用化MgB2超导线材的能力。我国第一代高温超导带材(BSCCO-2223)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关键技术指标基本达到了实用化的要求,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YBCO)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上海和苏州等地均以企业形式制备出了千米级的YBCO二代带材,而且已经有一定量的销售和使用。 发展趋势及建议 在NbTi和Nb3Sn超导材料方面,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将会逐渐扩大。 国际著名的医用磁共振成像企业均逐渐加大了超导材料在中国的采购量。此外 我国科学仪器用超导磁体发展迅速,对低温超导线材的需求量也将迅速提高。 在MgB2超导材料方面,随着开放式插电直冷磁共振成像装置的发展,MgB2导线的使用量将会获得较大发展。研发人员通过进一步研究提高材料致密度和磁通钉扎能力,将有利于材料临界电流的提高,满足市场需求。 在BSCCO和YBCO超导材料方面,BSCCO-2223 超导导线在高温电缆和限流器方面还将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会逐渐被性能更优越的YBCO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所取代。基于BSCCO-2212圆型导线的低温高磁场磁体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基于YBCO的超导磁体也将会逐渐出现。 在铁基超导方面,铁基超导材料实用化方面的研究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我国将进一步研发千米级铁基超导线材。针对上述情况,在未来实用化超导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方面,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天津研究院提出了4条发展建议。 注:本文为2018年撰写,部分数据为旧数据,仅供参考。

相关报告
  • 《2019新材料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布局及发展优势分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09
    • 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新材料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并对未来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应用领域与日俱增,除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还可用在文体用品、纺织机械、医疗器械、生物工程、建筑材料、化工机械、运输车辆等方面。可以预计,随着新能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新材料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发展,到2025年其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新材料产业三大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逐渐形成集群式发展模式,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东北、中西部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分布。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作为目前国内三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企业分布密集,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并拥有资金、市场等优势,新材料产业的高端要素向这些区域聚集。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大产业集群发展优势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作为目前国内三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企业分布密集,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并拥有资金、市场等优势,新材料产业的高端要素向这些区域聚集。具体来看:珠三角地区的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以外向出口型为主,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在电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 环渤海地区拥有多家大型企业总部和重点科研院校,是国内科技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技术创新推动最为明显,在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而长三角工业基础雄厚、交通物流便利、产业配套齐全,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基地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新材料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兴化工等领域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 《改性塑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产值将超2000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04
    • 中国 改性塑料 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续十年经济技术指标稳步较快递增,但受到技术因素的制约,目前国内改性塑料产品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目前改性塑料在我国家电和汽车领域的应用占比超过50%,因此家电和汽车行业的发展对改性塑料的市场需求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随着国内改性塑料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宽,家电和汽车行业的发展对改性塑料行业的影响将逐渐降低。 中国改性塑料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1、工业总产值预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同时我们结合了行业发展周期及下游行业发展周期,前瞻产业研究院推算出未来6年我国改性塑料的工业总产值预计到2022年,改性塑料行业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 2017-2022年我国改性塑料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单位:亿元) 2、销售收入预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改性塑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推算出未来6年我国改性塑料的销售收入如下图所示,预计到2022年,改性塑料行业销售收入也将超过1900亿元。 2017-2022年我国改性塑料行业销售收入预测(单位:亿元) 中国改性塑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改性塑料产品市场容量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对改性塑料行业发展的支持,改性塑料行业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改性塑料行业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1)改性塑料应用领域逐步拓宽 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改性技术取得进一步发展,改性塑料的阻燃、耐候、合金化水平不断提升,应用领域逐渐拓展,如硬质PVC替代木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包装、家具等领域,意大利Latis.P-A公司研制出的一系列新型高硬度复合材料可回收利用,并可代替铝合金。 (2)通用塑料工程化 通用塑料可以通过改性提高性能,具有工程化特点,并能抢占部分传统工程塑料 的市场份额。虽然工程塑料新品种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但目前工程塑料的市场价格为普通塑料的3-4倍,产量亦低于通用塑料。随着改性设备的发展、改性技术的进步,通用塑料如PP、ABS等通过改性可提升强度、耐热性等,使其具备某些工程塑料的特性,但价格却显著低于工程塑料,因此能够抢占部分传统工程塑料市场份额。 (3)工程塑料高性能化 随着国内汽车、电气电子、通讯和机械工业的蓬勃发展,其对工程塑料如聚碳酸酯 (PC)、聚酰胺(PA)、聚酯(PET)、聚苯醚(PPO)等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比如,用作节能灯底座的塑料要求耐高温、耐黄变;用作芯片托盘的塑料要求耐挠曲、抗静电;用作电子接插件的塑料要求高阻燃、高耐热、高流动;用作机械齿轮的塑料要求耐磨、高刚性、高尺寸稳定性等,工程塑料通过改性可提升各种机械及物理性能,以满足下游行业对工程塑料的高性能要求。 (4)特种工程塑料低成本化 在1500度以上条件下能长期使用的塑料称为特种工程塑料,如聚苯硫醚(PPS)、聚酰亚胺(PIM)、聚醚醚酮(PEEK)、聚砜(PSU)等,由于具有电性能佳、耐高温和尺寸稳定等特性(部分特种工程塑料还具有很好的阻燃性、耐放射性、耐化学性和机械性能),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电子电器、汽车、仪表、家电、航空、涂料行业、石油化工以及火箭、宇航等尖端科技领域,其市场价格一般为普通工程塑料价格的几倍,在对特种工程塑料改性后即可保持其原有高性能,又降低价格,可广泛运用于民用产品。 (5)纳米技术在改性塑料行业的运用 纳米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利用纳米技术改性后的塑料具有很多独特性能,如用5%的有机蒙脱土改性的尼龙(PA6),其热变形温度可以提高1.5倍;聚酯(PET)中加入纳米粘土后会大幅降低材料的气体透过率,比纯PET的气体氧透过率小100倍。纳米塑料的无机纳米粒子加入量较小(一般为2%-5%),仅为通常无机填料改性时加入量的10%左右,而复合材料密度和原树脂密度相同或相仿,因此不会因密度增加过多而增加下游塑料加工厂的生产成本,也不存在因填料过多导致其他性能下降的弊病。由于纳米粒子尺寸小,因此利用纳米技术改性后的塑料其成型加工和回收时几乎不发生断裂破损,具有良好的可回收性。 (6)对改性塑料产品的环保要求愈加严格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日益加强,消费者对塑料制品的阻燃要求越来越高,无卤、低烟、低毒的环保型阻燃剂已越来越广泛地被要求使用,目前国内塑料改性用阻燃剂近80%为含卤阻燃剂,含卤阻燃剂主要成分为多溴联苯醚和多溴联苯类,我国供出口电子电气类产品中70%-80%都用此类阻燃剂,溴-锑阻燃体系在热裂解及燃烧时会生成大量的烟尘及腐蚀性气体。 近年来欧盟一些国家认为溴系阻燃剂燃烧时会产生有毒致癌物质,2003年2月,欧盟出台了RoHS和WEEE两个环保禁令,一些跨国公司如索尼、苹果、惠普等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环保标准,除限制卤素化合物外,还对铅、镉、汞、六价铬等重金属实行限量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