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打造千亿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产业群》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12
  • 10日,常州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峰论坛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等一批院士、专家集聚常州高新区交流研讨,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会上,常州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揭牌成立。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斌和区领导陈正春、王宇伟、盛晓东、孙泽阳等参加会议。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按照“政、产、学、研、用、金、商”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科技兴市”的良好示范效应,集聚行业内顶尖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优质资源。产业创新中心将通过1个研究院(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院)、5个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创业和产业投资服务中心、云服务中心、创业培训中心、公共测试中心)的架构,建立型号牵引和市场需求导向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体系,突破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关键共性技术,制定行业体系标准,孵化或转移转化研发技术成果,推进产业化应用示范,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到产业化应用示范的新机制。最终形成优势企业主导、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产业创新模式,打造国家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集群。

    产业创新中心将投入建设和运营资金10亿元,其中研发投入3亿元,围绕创新链,完善产业链,及时进行技术转移。到2025年,常州高新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000亿元。当天同时揭牌的还有安泰创明新能源材料(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安泰新能源将充分利用江苏省优越的创新、产业、市场环境,把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积累的研发成果孵化、转化,成为长江经济带新能源材料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的领军平台企业。

    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北区委书记周斌表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也是常州市重点打造的十大产业链之一。近年来,常州高新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朝着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已初步形成,中简科技、宏发纵横、天马集团等一批优秀企业,在全国业内都享有盛誉。据介绍,去年,高新区引进了中钢研集团安泰科技的投资落户,今年7月,又成功引进了总投资120亿元人民币的康得新材料项目,为常州碳纤维行业注入了全新活力。当前,新材料产业正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以碳纤维、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发展风口已经来临。

相关报告
  • 《汽车产业迎巨大变革 氢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产业未来可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19
    • 12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三千字长文,并在文中4次强调氢能和燃料电池,这是万钢继今年数次公开倡导发展氢能燃料新能源汽车的再一次强力倡议。 新能源汽车发展要承担起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大气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这是政府与汽车产业链各方共同面向未来的挑战。挑战即是机遇,这也再一次验证了以先进高分子材料康得/康得新等为代表的诸多企业多年的先行布局与积极准备,新能源汽车发展离不开的氢能、燃料电池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将有一个强劲增长的未来十年! 不久前,万纲在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主旨演讲时透露,2020年纯电动汽车的财政补贴将整体撤出,这意味着,2020年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完全退坡后,氢能及燃料电池将成为唯一获得补贴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而最新发布的蔚来汽车亦采用了康得复材提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和底盘,这标志着汽车产业发展的巨大变革正在来临。 其实,早在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时,就已经划了重点:203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目标为百万辆,并着重指出,汽车轻量化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混合车身及碳纤维零部件的大范围应用,整车减重35%,碳纤维使用量占车生5%,以此推动我国汽车燃料的低碳化、多元化,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为何新能源汽车补贴整体骤减大局已定,独有氢燃料电池汽车独享不退坡最惠待遇,竟破局增长剑指100万辆目标?为何轻量化技术的终极目标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并要于2030前实现市场的商业化? 我们看到,“氢”正在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解决方案,“碳纤维”正在成为汽车轻量化、保障氢能储运的终极材料不二之选。 氢能时代即将来临。氢在元素周期表中位列第一,是宇宙中分布最为广泛的物质,宇宙质量的75%都是氢。理论上讲,地球上的氢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氢燃料电池技术唯一排放的副产品是热水,这是一个完全不含二氧化碳的循环,从而达成再生能源。也正是源于其零排放、零污染,单次氢燃料补给仅需约数分钟,氢燃料电池技术被广誉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解决方案。 很多国家已经将氢能上升能本国的基本战略,中国市场巨大,氢能源技术前景广阔,越早利用氢能源,就能够越早享受到氢能源带给经济和社会的好处。预计2050年,中国将率先进入氢能源时代。国际氢能源委员会《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指出,氢能源是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式,到2050年,氢能源需求将是目前的10倍,氢能源将占整个能源消耗量的大约20%。预计到2030年,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1000万辆至1500万辆,能够催生相当于2.5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 碳纤维轻量化呼之欲出。自爱迪生发现碳纤维材料以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正因其轻密度、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和耐疲劳的优异性能,成为大国竞争的“新材料之王”,数百年来,这个美誉从未被取代。 碳纤维的密度接近钢铁材料的五分之一,目前车体常规重量在400-500公斤,而一个全碳纤维跑车的车体重量不足百公斤。汽车重量每减小10%,可降低6%以上的油耗使续航能力大幅提升,降低5%以上的排放。正因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碳纤维被称为21世纪即将井喷的“黑色黄金”。 应对储氢运输及整体应用安全性 碳纤维复合材料成为氢燃料汽车的完美搭档 安全性永远是汽车制造首要考量的第一关键指标。氢成为战略能源纳入市场化管理,使用高强充碳纤维材料制成的高压氢气罐,碳纤维热塑性树脂材料制成的电池堆框架结构材料;碳纸制成的燃料电池电极……都将成为创制科学安全的车载氢罐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的必选项。 不仅如此,在车辆工程上轻合金需要9秒可以停止震动,而碳纤维2秒就能停止。汽车每减重10%,就能带来加速性能8%左右的提升,制动距离也将缩短2~7m,碳纤维材料独有的良好减震性对于汽车的NVH性能以及智能驾驶元器件的保护都有正向作用。 最轻气体氢能与轻量化材料碳纤维正被新能源汽车发展寄予着全面提质增效降耗的最重使命,顺应大势,把握创新合作大局,国内外的车企早已布局新能源汽车业务并卓有成效。 懂材料、懂车的中国高分子材料企业康得、康得新,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了全球化的碳纤维产业平台,实现从原丝到碳丝、再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设计、生产的全产业链整合,已完成高端化、平台化,正在走向规模化,已为超过50家主机厂提供了汽车轻量化整体解决方案,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正如康得/康得新董事长钟玉所讲,“氢能源正在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碳纤维正在成为再制造业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力量,这是一项产业,更是一项事业,需要资本、技术等资源长期密集的投入,汽车产业链正在呈现出上下游协同发展、开放创新的融合大趋势。” 全球汽车业的竞争,就是能源环保的竞争,氢燃料电池技术正在承担最“重”任务,碳纤维“黑科技”正在走进现实,我们相信,这将从根本上应对环保和能源两大严峻挑战,并将引发一场真正的汽车技术革命。以康得、康得新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迎立潮头,已携同产业合作伙伴按下中国能源汽车发展的快进键,共同赢得产业新未来。
  • 《 新创碳谷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项目启动建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10
    • 9月26日上午,新创碳谷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项目举行建设启动仪式。项目总投资50亿元,由新创碳谷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规划年产3.6万吨大丝束碳纤维及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实现将低成本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向两头延伸,形成“复材设计—检测测试—经编织造—复材成型加工—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建成达产后将新增年产值收入100亿元,年利税20亿元。该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100天时间,又一次刷新了新北区重大项目推进速度的纪录。 项目的投资主体--新创碳谷控股有限公司,掌握碳纤维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企业的低成本、工业化制造及应用方案赢得了维斯塔斯、通用电气、艾尔姆、西门子、中车集团、中国商飞、成飞、哈飞等国内外知名客户的高度认可。 当前,全球大丝束碳纤维市场需求持续放大但产能严重不足。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大丝束碳纤维需求量将超过10万吨,2020年全球现有产能仅为2.35万吨,市场供给严重不足。企业目前在全球风电行业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占有率达到30%,本项目投产后将优化“碳纤维-织物-制品-应用”产业链,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碳纤维及制品生产基地,并吸引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常州高新区,形成超千亿元的碳材料产业集群。 为保障项目如期开工,高新区经发局联合区行政审批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等部门及滨开区,成立了新创碳谷项目推进服务专班,针对企业项目立项、用电方案、能耗、污染物排放、土地挂牌、规划方案报批、施工准备等事项,服务专班与企业共召开了9次专题对接会,帮助企业解答申报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理清项目报批流程,并落实专人全程代办,提高了报批效率,为项目实现从签约到开工100天的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打响和擦亮了“高新事·高兴办”营商环境综合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