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为摩擦起电提供新的解释》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0-09
  • 在地毯上拖着走会发生静电放电,这似乎是书中最古老的把戏,但科学家并不太理解它发生的原因。波兰University of Gdansk的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Robert Alicki说:“就像大多数物理学家一样,我曾经相信专家理解这些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多亏了Universidad de Costa Rica的Alicki和他的同事Alejandro Jenkins,关于摩擦电的谜团(众所周知的"摩擦起电"效应)可能正在被解开。根据Alicki和Jenkins的说法,理解摩擦电的一个主要障碍是物理学家倾向于从静电势的角度看待这一现象,即使“从电势效应来看,你不可能永远在电路中维持电流,”Jenkins说。“这就像永恒运动的问题一样。” Alicki和Jenkins通过引入另一个概念来解释,它是通过在一个正经历摩擦起电系统中增加泵浦注入新量子模型的概念。Jenkins 解释道:“泵浦注入可以补充电势,但无法用电势模型来描述。它能做一些没有电势也可以做到的事情,也就是说在封闭的路径上推动一些东西。”
    利用这种抽运模型,两人成功地再现了摩擦电的几个实验观测特征,例如它对材料表面和几何结构的依赖程度以及摩擦速度。特别的是,这个模型准确预测大多数电负和电正材料在揉擦时将具有最大的对称电荷密度,这是电势模型无法解释的。新模型还预测了两个物体表面的滑动速度的最大摩擦电位,Alicki和Jenkins说这可以通过一个实验装置进行测试,这个装置需要很好地控制来保持恒定的滑动速度。
    从激光玻色子到费米子
    Alicki已经从事量子热动力学几十年,但是Jenkins是新加入的,他是从高能物理开始的。Jenkins刚在Gdansk’s Institute for Theory of Quantum Technologies(CTQT)获得职位,随着他们的学术研究的融合,他们对电机和发动机中远离平衡的系统有着共同的兴趣,这些系统的能量不可逆转地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Jenkins说,虽然这些系统是工程师研究的家常便饭,而Alicki和其合作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这些系统,但总的来说,相比于平衡、围绕平衡扰动或弛豫到平衡状态的系统,它们从物理学家中得到的注意力相对较少。
    起初,这种对非平衡系统的共同兴趣使Alicki和 Jenkins对“超辐射”或与旋转物体相关的辐射增强效应做了数学描述。1971年,Yakov Zel’dovich首次描述了这种效应,他提出了超辐射应该应用于旋转引力质量。这个建议使Jacob Bekenstein 和 Stephen Hawking对黑洞热动力学做了的后续研究。
    通过用量子场来描述旋转系统和将移动物体视为一个热源,Alicki和Jenkins展示了如何通过受激辐射来提取模型,这类似于激光的工作原理。尽管他们类比激光的解释为这些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内在的物理过程,尽管是外来的,已经被大家所熟知。直到后来,他们才意识到自己提出的量子场和两个热源的理论可以导致一些“质量上的新”,即描述了在微妙的摩擦起电效应中驱动费米电子从一种材料转移到另一种材料有效电流运动。
    无生命物体的灵魂
    他们两个人共同建立了自己的模型。在移动材料的表面(发生分布反转)和两个摩擦材料的内部(作为热源),他们定义了哈密顿量,其具有产生和湮灭算符的电子状态。然后他们根据这些电子状态的变化速率定义了系统的泵浦注入过程。虽然泡利不相容原理禁止费米子,例如电子表现出超辐射,但是Alicki和Jenkins能够表明由于两个材料表面的主体作为两个热源,运动引起的费米子粒子数分布反转仍然可以产生和维持宏观电流。
    虽然自上古时代以来,即公元前6世纪,科学家就已经知道磁场和摩擦起电的效应,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Thales of Miletus称其为“某种灵魂的证据”, Jenkins指出“有趣的是,它们都不能用经典物理来描述。”100多年前,Niels Bohr和Hendrika Johanna van Leeuwen 就建立了量子力学来解释永磁体的现象。Jenkins说,他和Alicki最新的研究表明,摩擦起电也是如此。虽然泵浦注入和工作周期存在于经典热力学中,但两人坚持认为只有量子力学才能弄清楚在摩擦电效应中电子在表面之间移动时费米子的行为。实际上,Alicki说,“量子力学是无生命物体的灵魂。”
    Alicki和Jenkins现在正在考虑如何进一步了解库伦摩擦以及探讨它与摩擦起电的关系。他们还有兴趣了解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热电发生器等有源器件中能量转移的机制,以及从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到基础物理学等各种应用中的有源过程。这项工作更多的细节可查阅《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相关报告
  • 《Science Advances:滑坡的缓慢滑动为蠕变带摩擦流变学研究提供新见解》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2-18
    • 地球材料是否表现出摩擦蠕变或灾难性失效是一个关键但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预测滑坡和地震灾害中至关重要。类似于地震科学中的不确定性,我们对控制山体滑坡行为的因素——为何一些滑坡缓慢而稳定地移动,而另一些则突然失败——的理解有限。在地震科学中,摩擦力的效果较为明确,特别是当地下的物质移动时摩擦力如何变化。科学家们经常区分“静摩擦”,它保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动摩擦”,即物体在运动时发生的摩擦。挑战在于,摩擦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不同,而这些变化对于理解地震和山体滑坡是如何发生的关键。滑坡运动在许多方面与构造断层相似。如果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些系统会缓慢滑动而另一些则灾难性失败,将为了解控制这种行为模式的物理学原理提供一个新方法。 由圣克鲁斯加州大学地质学家Noah Finnegan领导的新研究展示了两个缓慢滑动滑坡的现场观测滑动速度和孔隙水压力可以通过速率增强型摩擦来解释,这与实验室测量结果非常相似。研究团队通过使用滑坡现场仪器测量到的应力数据,并追踪它们移动的速度,发现摩擦力以类似的方式影响断层和滑坡。然后,将这些实地数据与实验室中的摩擦实验进行比较,研究了滑坡内部的摩擦如何随运动而变化。结果发现实地测量的数据与实验室实验相吻合,提供了一幅关于摩擦如何影响滑坡运动的一致图景。最初用于解释缓慢断层滑动的模型,对山体滑坡的预测效果与对断层的预测一样好。研究结果表明,在富含粘土的材料中普遍测量的速率增强型摩擦可能控制着滑坡中的周期性缓慢滑动,构造断层除外。此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孔隙压力波动调节有效正应力,速率增强型材料中可以产生瞬态缓慢滑动。这挑战了周期性缓慢滑动需要接近稳定性阈值的过渡摩擦性质,或者孔隙压力反馈作用于初始不稳定的摩擦滑动的观点。 在岩石中研究缓慢滑坡可能会为俯冲带中滑动过程的力学提供宝贵的见解。例如,在深海断层环境中直接测量非常困难,滑坡研究可以揭示这些板块界面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特别是,理解海底断层带中的滑动行为可以增强与地震触发海啸相关的预测,帮助专家了解这些关键的地震事件可能如何以及何时发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1]。 [1] Seasonal Slow Slip in Landslides as a Window Into the Frictional Rheology of Creeping Shear Zones
  • 《王中林院士Nature Communications:超高摩擦电荷密度刷新摩擦纳米发电机性能记录 – 材料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7-25
    • 引言 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维持现代社会的巨大能源消耗的同时最小化环境消耗。从可再生的自然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收集能量,已经被证实是应对能源危机的可持续可供选择的方向,而且在化石燃料快速消耗的今天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近发明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具有质量轻、价格低廉,甚至在低工作频率下仍然高效等先天优势,已经被证实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解决方案。通过收集环境中的机械能——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却被浪费掉的能量,摩擦纳米发电机在自驱动传感网络和大规模可再生蓝色能源领域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能量收集器件,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应用及商业化强烈地依赖于它的功率密度,而功率密度又与摩擦电荷密度成二次方关系。因此,人们一直致力于通过改善材料、结构优化和表面修饰等方法来提高摩擦电荷的密度,但此前所有研究中的可利用摩擦电荷密度都受到空气击穿现象的困扰。 成果介绍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佐治亚理工学院校董教授王中林院士的指导下,王杰研究员、吴昌盛博士生和戴叶婧副教授等研究人员首次利用真空环境和铁电材料将可输出摩擦电荷密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最大输出功率密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基于常规的由铜薄膜和聚四氟乙烯薄膜组成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相关科研人员先是利用软接触和碎片结构使摩擦表面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将空气中的摩擦电荷密度从50 µC m-2增大到120 µC m-2。接着,利用高真空环境将空气击穿的影响降至最低,把摩擦电荷密度进一步提升到660 µC m-2,创造新的历史记录。最后,研究人员在聚四氟乙烯薄膜下引入铁电材料,将摩擦起电的表面极化和铁电材料的电滞介电极化进行耦合,使得摩擦电荷密度进一步跳跃到了1003 µC m-2。这把即使是在普遍低速运动下(2 Hz)的传统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从0.75 W m-2提高到了50 W m-2。 相关工作以题为“Achieving ultrahigh triboelectric charge density for efficient energy harvesting”于今年7月20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通讯作者为北京纳米能源与纳米研究所的王中林院士。 小结 这些研究结果极大地提高了TENG的输出能量,不仅刷新了TENG的性能记录,同时还建立新的优化模式。所用到的高真空环境不仅仅能保证TENG的更好的性能,同时排除了由于自然的灰尘和空气水分积累带来的性能下降。这些都能够显著提高基于TENG的自供电可穿戴电子器件和蓝色能源网络的应用前景。这个工作也提供了对于制约TENG性能的因素的新见解,并有利于揭示长期悬而未决的摩擦起电机理以及它的动力学过程。 。 文献链接:Achieving ultrahigh triboelectric charge density for efficient energy harvesting,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