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滑坡的缓慢滑动为蠕变带摩擦流变学研究提供新见解》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2-18
  • 地球材料是否表现出摩擦蠕变或灾难性失效是一个关键但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预测滑坡和地震灾害中至关重要。类似于地震科学中的不确定性,我们对控制山体滑坡行为的因素——为何一些滑坡缓慢而稳定地移动,而另一些则突然失败——的理解有限。在地震科学中,摩擦力的效果较为明确,特别是当地下的物质移动时摩擦力如何变化。科学家们经常区分“静摩擦”,它保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动摩擦”,即物体在运动时发生的摩擦。挑战在于,摩擦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不同,而这些变化对于理解地震和山体滑坡是如何发生的关键。滑坡运动在许多方面与构造断层相似。如果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些系统会缓慢滑动而另一些则灾难性失败,将为了解控制这种行为模式的物理学原理提供一个新方法。

    由圣克鲁斯加州大学地质学家Noah Finnegan领导的新研究展示了两个缓慢滑动滑坡的现场观测滑动速度和孔隙水压力可以通过速率增强型摩擦来解释,这与实验室测量结果非常相似。研究团队通过使用滑坡现场仪器测量到的应力数据,并追踪它们移动的速度,发现摩擦力以类似的方式影响断层和滑坡。然后,将这些实地数据与实验室中的摩擦实验进行比较,研究了滑坡内部的摩擦如何随运动而变化。结果发现实地测量的数据与实验室实验相吻合,提供了一幅关于摩擦如何影响滑坡运动的一致图景。最初用于解释缓慢断层滑动的模型,对山体滑坡的预测效果与对断层的预测一样好。研究结果表明,在富含粘土的材料中普遍测量的速率增强型摩擦可能控制着滑坡中的周期性缓慢滑动,构造断层除外。此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孔隙压力波动调节有效正应力,速率增强型材料中可以产生瞬态缓慢滑动。这挑战了周期性缓慢滑动需要接近稳定性阈值的过渡摩擦性质,或者孔隙压力反馈作用于初始不稳定的摩擦滑动的观点。

    在岩石中研究缓慢滑坡可能会为俯冲带中滑动过程的力学提供宝贵的见解。例如,在深海断层环境中直接测量非常困难,滑坡研究可以揭示这些板块界面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特别是,理解海底断层带中的滑动行为可以增强与地震触发海啸相关的预测,帮助专家了解这些关键的地震事件可能如何以及何时发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1]。






    [1] Seasonal Slow Slip in Landslides as a Window Into the Frictional

    Rheology of Creeping Shear Zones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q9399
相关报告
  • 《国际海洋探索计划IODP 375航次将揭示缓慢滑坡与海底地震的关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3-23
    • 据3月8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网站新闻报道,国际海洋探索计划(IODP)将于本周启动375航次,进行一项新西兰最大断层的考察任务,两个海底观测站都布设在新西兰Hikurangi俯冲带。 此次考察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tate)和新西兰GNS科学中心的科学家主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IODP提供资助,旨在理解浅层地震以及水下滑坡之后会发生破坏性海啸的原因。 位于新西兰北岛东海岸的Hikurangi俯冲带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太平洋板块在此处俯冲至澳大利亚板块下。科学家认为Hikurangi俯冲带能够产生8级以上的地震。因为在地震产生期间,海底发生快速且大面积位移,可能会引发破坏性海啸。 研究团队计划对海底岩心进行采样和分析,以了解岩石特性和条件。考察队副主席Demian Saffer说:“我们还不了解产生这种断层的缓慢滑动过程,而且对其与大型俯冲带地震的关系知之甚少。”GNS科学的探险联合负责人Laura Wallace补充道:“缓慢地震与其他地震类似,因为它们在断层上的运动速度要比正常运动快,然而,在缓慢滑动的过程中,这需要数周至数月的时间发生断层运动,这与断层运动在数秒内发生的地震截然不同,突然释放能量。研究区的慢滑事件发生在12到24个月的时间间隔内,并且在海底以下相对较浅的深度发生—这使得该地区成为世界上科学家研究的最佳地点之一。” 去年的Kaikura地震在新西兰东海岸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缓慢滑坡,面积超过15,000平方公里(5,792平方英里)。当时正处于此次考察行动的开始时期,因此,考察结果预计会揭示滑坡发生的原因。 该航次计划在新西兰海底500米(1,641英尺)的预钻孔中首次安装两个钻孔观测台,其钢壳内装有高科技测量和监测设备,并将在海底布设5到10年。观测台收集的关于在缓慢滑动事件期间岩石如何应变的数据,以及温度变化和流体通过断层带的流量数据等,将为科学家们提供关于缓慢滑动事件的行为及其与沿俯冲板块边界的地震的关系的重要新见解。研究人员表示,了解慢速滑动事件与破坏性地震和海啸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建立更好的风险模型,并最终为沿海社区做好防范风险准备。 (李亚清 编译)
  • 《PNAS:滑带破坏前的亚稳定状态-对地震诱发滑坡机理的启示》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1-06
    • 地震是滑坡灾害最主要的触发因素之一,尤其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周缘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地震诱发滑坡灾害尤为显著。如2008年汶川地震,诱发了多达6万余处滑坡,滑坡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地震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理解颗粒剪切带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对于阐明地震诱发滑坡的触发机制至关重要,同时在地震学和颗粒物理等更广泛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预测方法由于未能充分考虑潜在的物理机制,难以准确预测许多实验和原位滑坡观测结果。滑坡动态触发机制(即从静态状态或极慢的蠕滑状态过渡到快速滑移)的影响因素仍然不明确。成都理工大学滑坡动力学研究团队通过环剪试验开展了动态加载下颗粒剪切带的内在物理机制研究,在强震诱发滑坡机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研究通过环剪实验,探究了地震作用下颗粒状剪切带的动态响应机制。研究发现,除动态载荷引起的同震滑移外,随着动态加载循环次数的增加,还观察到了不同程度的震后蠕滑。这一现象凸显了同震弱化(剪切带疲劳)和随后的震后愈合的作用。通常在剪切带失稳之前会出现一种亚稳态,其特征为震后蠕滑显著增加。亚稳态可能起因于削弱的剪切抗力接近外加剪切应力,从而表现出从固态(或准固态)向流体态(塑性颗粒流)的相变。亚稳态可能揭示了剪切带的应力状态,并可作为滑坡失稳的前兆。研究发现了滑带破坏前的“亚稳定状态”,系统揭示了滑带强度“同振弱化”与“震后愈合”效应及其博弈作用机制,从物理力学机制上解释了“滑带在震动作用下为什么会失稳?”这一基础科学问题。基于上述科学发现,对沿用了半个世纪的滑坡动力学计算理论(Newmark法)进行了重要修正。 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对强震诱发滑坡机理的科学认识,所提出的修正Newmark法更将对滑坡抗震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ied States of America》[1]。 [1] Metastable State Preceding Shear Zone Instability: Implications for Earthquake-Accelerated Landslides and Dynamic Trigg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