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功能性状在调节新疆野苹果幼苗生长响应氮、磷添加中的作用》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8
  •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主要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的中亚天山山脉地区,是天山野果林的主要建群种之一,已被证明是世界栽培苹果的祖先,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战略生物资源。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病虫害以及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我国境内天山野果林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尤其是在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县,新疆野苹果出现了成片、大量衰败和死亡的现象,死亡率高达80%,让人触“木”惊心。研究发现,新疆野苹果还面临着种群更新受阻,幼苗库严重不足,亟需对新疆野苹果种群采取适当的人工抚育措施,从而为新疆野苹果的合理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氮(N)、磷(P)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两种养分元素,氮、磷有效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历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开展了许多氮、磷添加对树木生长和植物功能性状的控制实验,多数研究发现,不同树种的生长对N、P添加的响应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功能性状的异同,也会受到多种生物、环境和实验处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与N添加相比,单独P添加以及N、P添加双因子交互实验仅在全球个别区域零星分布。此外,树木生长响应氮、磷添加的生理学机制以及植物功能性状在调节与预测树木生长响应氮、磷添加中的作用尚不明晰。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张元明研究员团队选择一年生新疆野苹果幼苗为研究对象,在退化最为严重的新源县野果林改良厂对其进行为期4年的养分添加实验,通过研究其气体交换参数、水分传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功能性状对不同水平氮添加(N10、N20和N40)、磷添加(P2、P4和P8)以及氮、磷交互(N20Px和NxP4)的响应特征,并利用植物性状网络分析(PTNs)探究多个性状之间的协调性在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异,以期确定该区域新疆野苹果幼苗最佳的养分管理措施。

    结果表明:新疆野苹果幼苗在生理水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水分传输)上对N添加、P添加及N×P交互具有差异性响应,N×P交互作用对所测定的性状均无显著性影响。养分添加下净光合速率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N添加、P添加及N×P交互的直接影响为正效应,但是,总体效应则不同,N添加为正效应,而P添加及N×P交互为负效应。总体而言,N10和N20是该地区新疆野苹果幼苗最有效的养分管理措施。

        此外,性状网络分析发现,新疆野苹果幼苗能够采取不同的功能性状组合方式来应对养分添加的变化,由此可看出,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在新疆野苹果幼苗对养分变化适应性中的重要性,为促进种群更新提供关键科学依据。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新疆野苹果幼苗抚育过程中的养分需求,对天山野果林生态系统制定保护和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关报告
  • 《MSMIR156基因在苜蓿类植物中对根系发育和氮固定活动的促进作用》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9-27
    • MicroRNA156(miR156)基因调控着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因网络。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有过在紫苜蓿植株中超量表达同源性基因miR156或MsmiR156OE,植株表现出营养产量的增加,花期延迟以及根系变长等性状。由Banyar Aung带领的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科研团队致力于研究解释miR156基因对根系的影响,包括对植株根系结瘤和固氮的影响。 该研究团队研究发现MsmiR156基因的过表达会提高苜蓿植株的根系再生能力,但是这一作用在根系发育早期对根系的生物量没有太大影响。同时,Msmir156也能够促进根系的氮固定活动,MsmiR156基因还可以通过上调根部与固氮酶相关基因的表达,如苜蓿根瘤菌中的FixK,NifA和RpoH来促进固氮活动。 同时,该研究团队针对MsmiR156OE苜蓿根的进一步分析,验证了不同功能类别的,包括植株细胞壁组织以及对水分胁迫反应等差异表达基因。而且,研究同时揭示了miR156在结瘤、根系发育以及植物激素生物合成方面的基因上的影响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miR156基因对植株根系发育和固氮活动具有调控作用,因此这对改善苜蓿等作物品系性状至关重要。 如要了解更多研究信息,请阅读“转基因研究”期刊中的论文。
  • 《植物幼芽损伤激活其根部光合作用》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徐倩
    • 发布时间:2017-11-28
    • 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科研人员及其合作者研究发现,当植物失去幼芽(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地表器官)时,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将增强其根部光合作用能力。这项发现有望揭示植物在不同条件下提高自身光合作用能力的生理机制。 质体只存在于植物中,是细胞内执行具体功能的细胞器,或者说是结构单元,它在不同的细胞内有不同的用途,可以为各种细胞功能提供支持。在各种质体中,叶绿体负责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然而,植物如何通过控制叶绿体生长来适应不同组织和细胞的功能,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科学家。 研究小组用拟南芥进行试验,证明植物在幼芽(叶和茎)受损时,会通过一种可对植物创伤做出响应的蛋白质来提升对细胞分裂素的敏感度,增加其根部光合作用能力。该小组进一步发现,另一种参与叶绿体生长的蛋白质(转录因子GNL)也深度参与这一反应过程。植物根部一般依赖地表光合作用来提供能量,但现在的结果表明,植物地表器官,即幼芽受损时,它们会通过改变激素平衡来诱发叶绿体生长、增强根部光合活动、修复受损组织,从而增加存活几率。 以往大多数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都只关注叶片。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将重点放在了通常不参与光合作用的根部的绿化现象上,对植物叶绿体生长调节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如果将一棵野草从地里拔出几天后,它的根部长出了新芽,那可能就是当前研究发现的机制在起作用,它使根部光合作用加强了。目前的成果将大大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阐释植物如何灵活适应不同生长条件和环境状况,进而维持并扩大光合作用生产能力的机制。 (编译 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