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应天雷/林金钟组首次探索慢性乙肝的mRNA新疗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7-26
  • 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肝病毒(HBV)引起的最常见的严重肝脏疾病。大部分成年人感染HBV以后,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症状,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清除HBV,这一过程需要长达6个月的时间,称为HBV急性感染。大部分婴儿或者幼童,感染HBV后,无法抵抗病毒复制,会产生HBV慢性持续感染,发展为慢性乙肝。


    目前,全球有2.57亿HBV慢性感染者。HBV高水平复制会显著改变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抗体多样性,造成功能缺陷性的T细胞和B细胞,引起持久性的HBV感染,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导致肝脏功能的丧失和肝癌。受损的宿主免疫系统和持续存在的cccDNA是HBV难以清除的主要障碍,使得无法彻底治愈乙肝。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显著特征是血清中检测不到HBsAg,这也是当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主要目标。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例如核苷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实现不到10%的功能性治愈。

    复旦大学闻玉梅院士提出治疗慢性乙肝的“三明治”疗法:通过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中和性单克隆抗体来创造出短暂清除血清HBV DNA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窗口期,紧接着使用HBV治疗性疫苗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清除感染HBV的肝脏细胞,从而实现慢性乙肝感染的功能性治愈。


    2019年,复旦大学应天雷等在 eBioMedicine 发表论文,在慢性乙肝小鼠模型中,证实抗HBsAg中和单克隆抗体G12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将血清HBsAg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但是,anti-HBsAg只能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中和消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抗体疗法已经逐渐成为治疗癌症,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代谢疾病的首要治疗手段。然而,抗体的生产是一个非常复杂,耗时,昂贵的工程,这极大地限制了抗体疗法在传染病领域的普及应用。mRNA技术本身的免疫优势和简化的合成生产工艺使得其在病毒类疫苗的研发生产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仅仅有非常少数的案例将mRNA技术应用于被动免疫,生产单克隆抗体。

    2021年,有研究利用mRNA技术编码靶向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的中和性抗体,临床1期数据证实此种方法的有效性。这是首次利用mRNA技术来研发单克隆中和抗体的临床试验。

    近日,复旦大学应天雷课题组与林金钟课题组合作在 mBio 期刊发表了题为:A Single Dose of Anti-HBsAg Antibody-Encoding mRNA-LNPs Suppressed HBsAg Expression: a Potential Cur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利用mRNA技术编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在慢性乙肝小鼠模型中注射一剂G12-mRNA-LNP诱导产生的对血清乙肝表面抗原的清除能力可持续至少30天,从而显著减少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水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源单克隆抗体在注射9天后就会丧失对血清乙肝表面抗原的清除抑制作用。这项工作获得的初步数据表明通过编码乙肝表面抗原的mRNA-LNP来治愈慢性乙肝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新疗法。

    G12-mRNA序列设计

    研究人员在这项工作中采用的anti-HBsAg是G12,分别设计出4种不同类型的候选mRNA序列:G12-scFv-mRNA表达G12-scFv;G12-scFv-Fc-mRNA表达G12-scFv,G12 HC-mRNA 和G12 LC-mRNA按照比例混合用来表达G12-IgG。G12-scFv mRNA和G12-scFv-Fc mRNA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当G12 LC mRNA 和G12 HC mRNA两者的比例达到1:2时,G12-IgG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可达到最高。

     

    以6.7mg/kg剂量向C57小鼠静脉注射三种类型的G12单抗:G12-scFv,G12-scFv-Fc,G12-IgG。在注射单抗15min后,血清中的抗体浓度就可以达到最大值。在随后的时间里,血清中抗体水平随着时间急剧下降。相反,以2.5mg/kg剂量向C57小鼠静脉注射三种类型的G12-mRNA,可以看到G12蛋白的表达会出现一个逐渐积累,持续表达的时间段,而且,血清中G12抗体浓度维系高水平的持续时间超过8h。不管注射LNP还是直接注射抗体,血清中G12-scFv的浓度均是最低的,这说明血清中的G12-scFv很快会被清除掉。向小鼠直接注射抗体时,血清中G12-IgG浓度是最高的,而向小鼠注射LNP时,血清中的G12-scFv-Fc浓度是最高的,维系最高浓度的时间将近8h。

     

    AAV/HBV小鼠模型可以持续性表达HBsAg,研究人员通过静脉注射3种类型的G12-mRNA-LNP或者以及其对应的G12抗体,比较注射后,对小鼠血清HBsAg降低程度:

     

    不管是注射G12-scFv-mRNA-LNP,还是直接注射G12-scFv抗体对于血清HBsAg的中和抑制程度均没有出现显著效果。这可能与G12-scFv-mRNA-LNP在细胞中低水平的表达或者G12-scFv抗体在血清中被快速清除有关。

     

    当直接注射G12-scFv-Fc抗体时,仅仅在注射后5天以内具有明显的血清HBsAg清除效果,但是,注射G12-scFv-Fc-mRNA-LNP后,对于血清HBsAg的清除效果却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比较奇怪的是,注射G12-scFv-Fc mRNA-LNP或者抗体后血清HBsAg会立即出现急剧下降,在注射后第5天血清HBsAg开始反弹,到第十天时,血清HBsA浓度达到顶点。如果注射G12-scFv-Fc mRNA-LNP,在注射第10天以后血清HBsAg又开始发生下降,一直到第20天血清HBsAg下降到一个稳定的浓度。总的来说,注射G12-scFv-Fc-mRNA-LNP要比直接注射其对应的抗体具有更加持久的血清HBsAg清除效应。尽管直接注射G12-scFv-Fc抗体要比注射mRNA-LNP产生的血清G12-scFv-Fc浓度更高,但是,注射mRNA-LNP具有更加持久的血清HBsAg清除能力,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需要更进一部分探索。

     

    注射G12-IgG-mRNA-LNP对于血清HBsAg的清除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但是,这种清除效果是逐渐增强的,可持续到30天。相反,直接注射G12-IgG骤降血清HBsAg浓度,但是,血清HBsAg很快会发生反弹。注射G12抗体可以产生更高浓度的血清G12-IgG,然而,注射G12-IgG-mRNA-LNP对于血清HBsAg会有一个更加持久的清除能力。

     

    结论

    清除血清HBsAg一直被视作是抗HBV治疗的长期目标。anti-HBsAg在慢性乙肝功能性治疗中可以直接抑制血清中的HBsAG。这项工作利用mRNA技术首次表达anti-HBsAg IgG,并且在小鼠模型中,证实注射编码anti-HBsAg IgG的mRNA-LNP要比直接注射对应的抗体更加具有持久显著的血清HBsAg清除能力。这表明mRNA分子和脂质体成分触发的佐剂效应可能对于血清HBsAg 清除能力是有增强效果的。

    LNP将mRNA主要递送到肝脏细胞中,这使得mRNA-LNP技术成为肝脏疾病的非常理想的治疗平台。相比于繁琐耗时昂贵的的单抗生产工艺,mRNA生产工艺更加快速便捷通用。在慢性乙肝“三明治”疗法中,用编码乙肝表面抗原抗体的mRNA-LNP替代对应的单抗,在将来会成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新疗法。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0e1e33039e1.html
相关报告
  • 《“三明治疗法” 或成乙肝功能性治愈新策略》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1-19
    •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主任闻玉梅实验室研究员袁正宏和应天雷等人在乙肝慢性感染的动物模型中证实了 “三明治疗法” 的可行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 EBioMedicine。 乙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据估算,我国约有 9000 万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占全球总数(2.6 亿)的三分之一。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导致肝脏疾病的常见原因,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比例高达 80% 以上。然而,目前批准用于慢性乙肝治疗的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只能抑制病毒复制并不能有效地清除乙肝表面抗原。鉴于此,如何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有效降低甚至清除乙肝表面抗原,实现慢性乙肝的功能性治愈,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三年前,闻玉梅创新性地提出了有望功能性治愈慢性乙肝的 “三明治疗法”,即将抗病毒小分子药与针对乙肝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联用,使病毒和乙肝表面抗原短期内降低,从而打开一个免疫窗口,再使用预防或治疗性疫苗进行主动免疫,诱导病人自身产生抗乙肝表面抗原的抗体,以实现功能性治愈慢性乙肝。此次研究人员在高压尾静脉注射慢性乙肝小鼠模型中,给小鼠使用了自主研发的强效抗乙肝全人源中和抗体 G12。研究发现,单剂量的 G12 抗体治疗即可非常有效地将小鼠循环中的乙肝表面抗原水平显着降低近一个月,且每月一针共计三针的 G12 治疗不仅可有效清除乙肝小鼠血清中表面抗原,还可促进小鼠主动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而使用无关抗体或商品化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对照组则没有任何治疗效果。 基于 G12 抗体能快速、有效清除乙肝表面抗原,该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了 “三明治疗法” 在腺相关病毒(AAV/HBV1.2)感染建立的慢性乙肝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效果。给予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酯(TDF)用药并贯穿全程,5 天后将 G12 抗体注射入小鼠,形成血清表面抗原和病毒 DNA 水平均较低的“窗口期”,再通过腹腔注射乙肝治疗性疫苗(mYIC)以激活宿主的主动免疫应答。三次 G12 抗体和 mYIC 疫苗的治疗,不仅非常有效地降低了慢性乙肝小鼠模型血清和肝脏中的乙肝病毒抗原表达,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小鼠骨髓中主动产生抗乙肝表面抗原抗体的体液免疫应答。 同时,在对治疗后的小鼠免疫病理研究中还发现,“三明治疗法” 有效地激活慢性乙肝小鼠肝脏原位的抗病毒细胞免疫应答。 袁正宏表示,这项研究表明,应用抗病毒药物联合高效的乙肝中和抗体,降低患者的病毒及抗原至低水平后,再应用主动特异的免疫治疗(“三明治疗法”),将可有效地实现慢性乙肝的功能性治愈。他希望这一简便可行的疗法有机会早日进入临床研究,惠及患者。
  • 《RNAi疗法显著降低乙肝表面抗原 有望攻克慢性乙肝》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4-14
    • 日前,Arrowead Pharmaceuticals公司在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2018年国际肝脏大会(The International Liver Congress 2018)上发布了该公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RNAi疗法ARC-520的临床试验结果。数据表明,ARC-520与治疗乙肝的标准疗法相结合,可以显着降低并且长期抑制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水平(HBsAg)。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严重肝脏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有4亿名患者。虽然很多慢性乙肝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是他们仍然会生成高水平的病毒DNA和抗原。长期持续的抗原表达会导致炎症和细胞坏死,从而引发肝硬化和肝癌。乙肝是80%原发性肝癌的原因。 目前对慢性乙肝的标准疗法为口服核苷酸/核苷类似物(nucleotide/nucleoside analogs,NUCs)或干扰素注射。NUCs虽然耐受性很好,但是患者如果停止服药,病毒复制会迅速再度升高,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一生都服用药物。开发出能够在一次治疗后长期抑制病毒复制的创新疗法是患者和研究人员的共同期望和目标。 Arrowhead公司开发的ARC-520疗法是一种利用RNAi技术治疗慢性乙肝的创新疗法。ARC-520能够靶向HBV在肝细胞中形成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产生的mRNA,从而降解病毒mRNA,减少病毒复制的可能。 这次公布的数据来自名为Heparc-2001的多剂量延伸临床试验。在这项研究中,8名慢性乙肝患者(5名HBeAg阴性,3名HBeAg阳性)在每日接受标准疗法entecavir(ETV)的同时,每隔4周接受剂量为4毫克/公斤体重的ARC-520注射。有的患者最多接受了9次ARC-520治疗。患者在接受最后一次ARC-520治疗之后继续使用ETV。研究人员定期检查他们体内乙肝病毒DNA、RNA和抗原水平。在ARC-520治疗停止后,这些参数被追踪检查了12个月。 试验结果表明: 1)ARC-520疗法在一名HBeAg阴性患者中完全清除了血液中的HBsAg 2)一次ARC-520治疗与ETV结合能够将降低HBsAg的效果维持44周 3)多次ARC-520治疗能够进一步降低HBsAg水平,最多能够将HBsAg水平降低5.3log10 4)ARC-520疗法在2名HBeAg阳性和2名HBeAg阴性患者身上激发持续的宿主免疫反应,这同时造成患者ALT水平轻度升高 ARC-520疗法在患者中引发的副作用都属于轻度副作用,最常见的副作用为低烧和轻度类似流感的症状。 治愈慢性乙肝的关键在于引发持续的宿主反应,而这项试验的结果表明,ARC-520疗法在治疗终止之后仍然可以维持对HBV的疗效,这意味着基于RNAi技术的ARC-520疗法能够激发持续性的利于控制HBV的宿主反应。 ARC-520疗法是Arrowhead公司的上一代抗乙肝病毒疗法。目前,该公司治疗慢性乙肝的最新疗法ARO-HBV正在临床1/2期试验中接受检验。ARO-HBV使用该公司独创的靶向RNAi分子技术(Targeted RNAi Molecule,TRiM),而且它能够靶向HBV在肝脏细胞中表达的所有类型的mRNA。有理由相信,ARO-HBV在临床试验中将会有比ARC-520更出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