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揭示草地螟在中国、俄罗斯和蒙古的跨境迁飞规律》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07-15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在《Pest Management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Transboundary migration of  Loxostege sticticalis (Lepidoptera: Crambidae) among China, Russia and Mongolia”的研究论文,针对草地螟在中国、俄罗斯和蒙古的跨境迁飞规律开展相关研究。

          草地螟 Loxostege sticticalis 是一种危害多种作物的世界性害虫,具有季节性迁飞习性,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周期性暴发成灾,被列入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在中国,有大量关于草地螟的远距离迁飞的记录,但中国、俄罗斯和蒙古之间的跨境迁飞模式还是未知的。

          本研究基于30年的草地螟种群发生历史数据,对中国、俄罗斯和蒙古的草地螟周期性暴发进行了相位分析,对迁飞过程中的风向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轨迹分析,模拟了2008年草地螟大暴发时的迁飞路线。研究结果显示,1978-2008年,中国与蒙古、中国与东西伯利亚、中国与西西伯利亚、蒙古与东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与西西伯利亚之间草地螟暴发年份高度同步,表明这些地区之间可能存在跨境迁飞。中国海拉尔、俄罗斯赤塔和蒙古乔巴山地区300-600米高空西北风的概率更大,有利于草地螟成虫从这些地区迁飞到中国北部和东北部。反向轨迹分析进一步表明,造成2008年草地螟二代幼虫严重暴发的一代成虫来自于西伯利亚东部、蒙古东部以及中俄、中蒙边境等地区。

           研究结果明确了造成中国北方地区草地螟暴发的虫源与西伯利亚和蒙古地区的虫源密切相关。该结果将有助于指导制定针对这一重大有害生物的国际监测和治理策略。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揭示绿肥应用促进后茬作物的抗虫性》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07-15
    •       绿肥应用作为生态农业管理的有效技术支撑,在改善土壤质量和微生物群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绿肥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并形成了基于绿肥的生态修复技术和“绿肥+”的产业机制。然而,绿肥应用对作物抗虫性的影响尚不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已成为我国危害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重大迁飞性害虫,被列入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研发其生态调控技术是化学农药减施、保护生态和实现害虫可持续治理的重要途径。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在《i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Green manure application improves insect resistance of subsequent crops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soil nutrients and rhizosphere microbiota”的研究论文,针对绿肥应用在促进后茬作物抗虫性的生态调控功能及机制开展相关研究。       研究通过温室模拟在我国广泛推广应用的绿肥作物毛叶苕子-玉米轮作模式,比较了化肥、绿肥和‘化肥+绿肥’三种施肥处理对玉米抗草地贪夜蛾的影响。利用宏基因组、HPLC-MS/MS和建立昆虫两性生命表等技术,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抗虫性、植物抗性相关化合物、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应用显著降低了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取食偏好和蛹重;促进了玉米中SA、JA和DIMBOA的积累;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并促进了多种有益根际微生物的富集。揭示了绿肥应用通过优化土壤养分和根际微生物群落,提高了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水平。       本研究为绿肥应用的生态调控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证明了绿肥作物在提高主栽作物抗虫性方面的潜力,有利于绿肥作物推广和害虫生态防控。
  • 《【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家研究揭示灵长类动物发育和寿命调控的关键通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7
    •         中国科学院8月23日发布消息称,该院动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联合攻关,首次实现被认为是经典“长寿蛋白”的SIRT6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全身敲除,获得世界上首例特定长寿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并进一步研究揭示出灵长类动物发育和寿命调控的关键通路。   中国科学家完成的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北京时间23日凌晨获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   专家指出,该研究首次结合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人类干细胞模型及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可调控灵长类动物出生前发育程序的关键分子开关,为研究人类出生前发育迟缓综合征提供了重要的模型体系。此外,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灵长类和啮齿类动物在衰老调节通路方面的巨大差异,为开展人类发育和衰老的机制研究,以及相关疾病的干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据介绍,1999年,科学家就发现Sir2基因具有延长酿酒酵母寿命的作用,因此称其为“长寿基因”。在啮齿类动物中,Sir2的同源基因SIRT6也被认为参与了衰老及寿命的调控——过量表达SIRT6能够延长雄性小鼠的寿命,而敲除SIRT6则会使小鼠表现出脊柱弯曲、骨质疏松、肠道上皮受损、端粒缩短等加速衰老的表型,且小鼠寿命缩短至约1个月。   由于SIRT6在功能上链接着表观遗传稳态、基因组稳定性和代谢调控,因此SIRT6被认为是经典的“长寿蛋白”,并成为人们试图延缓衰老的重要靶标。然而,迄今为止几乎所有SIRT6作为“长寿蛋白”的证据均来源于小鼠和其他低等模式生物,SIRT6能否在灵长类动物中发挥类似的功能尚不清楚。   对此,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和生物物理所联合团队历时3年的研究发现,与SIRT6敲除小鼠表现的加速衰老表型明显不同,SIRT6敲除的食蟹猴在出生数小时内即死亡。多项分析结果显示,SIRT6敲除的食蟹猴未见加速衰老表型,却表现出严重的全身发育迟缓。新生SIRT6敲除猴的脑、肌肉及多种其他器官组织均表现出明显的胚胎期未成熟的细胞和分子特征。   与此同时,联合团队利用人类干细胞模型开展的研究表明,SIRT6缺乏也可阻滞人类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SIRT6可以通过介导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H19印记调控区的组蛋白去乙酰化来反式抑制H19的表达,而SIRT6的缺乏则会在灵长类动物神经前体细胞中引起H19表达的异常上调,进而导致脑发育迟缓。   据了解,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器官重建与制造”战略科技先导专项等资助支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大学等也参与合作。